小麦颖枯病菌(Septoria nodorum Berk.)的培养研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小麦颖枯病在东北首次发见于1936年。据岩垂悟等1942年综合前人的记载报导,小麦颖枯病在哈达河、佳木斯、齐齐哈尔、克山等地均有分布。由于发生轻微,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55年以后,随着抗锈、耐锈小麦品种的推广,小麦颖枯病的分布范围逐年扩大,为害日益严重。尤以九三、通北、红星、二龙山等国营农场和北安县郊区受害最重。关于此病在东北的发生情况,病原鉴定及发病条件等已有调查报告;对其培养条件,国外也曾有过报导,考虑到不同生活条件下的病原菌,可能对适应的培养条件会有所不同。因此,作者对 Septoria nodorum Berk.的营养,温度以及氢离子浓度等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本文是这些研究的初步结果。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王子权.小麦颖枯病菌(Septoria nodorum Berk.)的培养研究[J].东北农业科学,1964,(2):91-94.

复制
分享
相关视频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5-10-27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