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主编推荐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2025,50(2):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1
Abstract:
利用小麦品种京花12参加2014-2016年国家北部冬麦区区域试验的数据对其产量形成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花12连续两年在国家北部冬麦区小麦区域试验中均增产显著;株高83 cm,高抗倒伏;平均有效穗数606.6万穗/hm2以上,穗粒数32粒/穗以上,千粒重超过47.0 g,产量三要素协调;适应度广,适应性强,动态及静态稳定性均较好。京花12成穗率高,自身调节能力强,在6 885~10 170 kg/hm2产量水平范围内均有较好表现,是一个高产广适且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小麦新品种。
-
2025,50(2):8-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2
Abstract:
本研究以栽培稻沈农265、辽盐16和杂草稻WR04-12为试验材料,探究杂草稻竞争对不同株型栽培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竞争对沈农265和辽盐16株高的影响不显著。杂草稻竞争对辽盐16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叶片数、叶长和宽、茎长影响比对沈农265的影响大。杂草稻竞争使沈农265分蘖数降低,对栽培稻沈农265叶面积指数、叶片数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拔节期、齐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杂草稻密度为6株/m2和12株/m2时,沈农265叶面积指数比对照分别下降6.47%、23.79%;15.33%、36.00%;24.77%、40.43%;43.31%、41.95%。同时,杂草稻竞争使沈农265倒二叶、倒三叶叶宽变窄,茎部第二、三节长增加。杂草稻密度为6株/m2、12株/m2时,沈农265的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5.90%、49.77%,穗数的减少是沈农265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辽盐16产量受杂草稻密度影响小于沈农265。分蘖力强的栽培稻品种更能够适应与杂草稻的竞争。
-
2025,50(2):16-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3
Abstract:
【目的】探究宽窄行开沟灌溉模式对玉米增产的作用,为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场开展,以青贮玉米文玉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开沟灌水模式(KG)、开沟地上滴灌模式(GD)、平地滴灌模式(PD),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土壤温度、玉米根系生长、光合作用能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开沟灌水模式(KG)玉米根干重较平地滴灌模式(PD)增加31.25%。开沟灌水模式(KG)拔节期玉米光合能力比开沟地上滴灌模式(GD)与平地滴灌模式(PD)分别提高9.59%与12.87%。开沟灌水模式(KG)获得最高产量,较开沟地上滴灌模式(GD)与平地滴灌模式(PD)产量分别提高11.07%与27.42%。【结论】在等量灌溉条件下,开沟灌水模式(KG)通过影响土壤温度而提高根干重,从而间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提高玉米产量。采用开沟灌溉技术是一种可持续的种植策略,可实现玉米增产。
-
2025,50(2):24-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4
Abstract:
吉林省鲜食葡萄的主要栽培模式为冷棚栽培。为了更好地推进冷棚葡萄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本文总结出集建园选址、品种选择、苗木定植、病虫害综合防控、肥水高效管理及修剪防寒等在内的冷棚高效栽培管理关键技术,以期为吉林省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
2025,50(2):29-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5
Abstract:
为了探究喷施寡糖对甜叶菊生长指标和甜菊糖苷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田间种植的甜叶菊为供试材料,叶面喷施壳寡糖和海藻酸钠寡糖,观测甜叶菊生长指标和不同甜菊糖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壳寡糖处理后,甜叶菊叶片鲜重增加34.00%,莱鲍迪苷A、莱鲍迪苷D、莱鲍迪苷M和总甜菊糖苷含量分别提高62.24%、66.67%、58.43%、59.26%;海藻酸钠寡糖处理后,叶片鲜重增加21.04%,莱鲍迪苷A和总甜菊糖苷含量分别提高53.79%、48.45%。综上可得,壳寡糖和海藻酸钠寡糖处理是一种在实际生产中提高甜菊糖苷含量高效可行的农艺措施。
-
王国权,逯盼盼,宋锦博,安家琳,梁崇高,李卫国,周锋,刘润强
2025,50(2):36-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6
Abstract: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生长过程常受到环境和农事操作的影响。为了探究不同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甘薯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多效唑、烯效唑和甲哌鎓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采用药剂灌根法,研究其对甘薯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甘薯地上部分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甘薯的根长及根鲜重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当多效唑1.5 g.ai/hm2处理后,生根数增加58.11%、根长增加27.38%、根鲜重增加36.17%;烯效唑15 g.ai/hm2处理后,生根数增加39.05%、根鲜重增加72.11%;甲哌鎓1.5 g.ai/hm2处理后,生根数增加17.65%、根长增加22.72%、根鲜重增加47.84%。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甘薯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促进甘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2025,50(2):43-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7
Abstract:
本研究利用1962-2021年鞍山地区气象数据以及南果梨产量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南果梨产量的关键气象因素为年平均气温、4-9月的总日照时数以及同期的总降水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鞍山地区南果梨产量预测模型。经过检验,指数模型和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超过83%,修正后准确率可提升至90%以上,2种预测模型可作为南果梨年景产量预估服务产品的有效工具,为鞍山地区南果梨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气象依据。
-
2025,50(2):49-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8
Abstract:
基于贵州省1991-2020年84个国家观测站资料、DEM高程数据和高粱产量等数据,采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暴露性、承载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评价因子,构建高粱倒春寒风险评估模型,开展高粱倒春寒精细化气候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仁怀市轻级、中级、重级和特重级倒春寒平均发生频率分别为32.25%、19.25%、13.65%和7.70%,整体以轻级和中级灾害为主,灾害发生频率与海拔呈正相关,不同等级倒春寒发生频率空间分布上整体一致,高频发区主要分布在仁怀市东部和南部、低频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等地;倒春寒致灾危险性指数为0.12~0.24,敏感性指数为0.52~0.99;茅台镇、鲁班街道办事处、茅坝镇、长岗镇、苍龙街道、喜头镇、高大坪镇和火石镇等地单产变异系数为0.27~0.39;仁怀市高粱倒春寒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苍龙街道北部、学孔镇中部、高大坪镇中部和西南部、长岗镇东部、后山乡南部、火石镇中部局地等地,约占研究区总面积13.18%,中高、中、中低和低风险区分别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25%、28.22%、21.12%和11.23%。区划结果可以反映出仁怀市倒春寒灾害的分布情况,对优化高粱产业布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2025,50(2):60-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9
Abstract: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本研究认为,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具有深度技术融合与模式革新力、效能飞跃与绿色可持续性、网络协同与生态构建能力、数据洞察与智慧决策、灵活应变与快速迭代能力等特征。从理论、历史和现实层面,数字新质生产力都已成为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通过激发新动能、培育新产业、激活新要素、引领新模式等作用机制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然而,数字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的应用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数字素养较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关键掣肘。为此,提出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治理能力及弥合数字鸿沟等具体推进路径,以期为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2025,50(2):69-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0
Abstract: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农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脱贫攻坚,全面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脱贫工作,防止农村经济返贫,研究以吴起县为实例,建立了经济不稳定性的测度模型,分析了生态补偿与非农就业对经济不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三阶段广义最小二乘法的深入分析发现该县农村平均经济不稳定性指数为0.20,以0.30为界,67.80%的农户无经济不稳定性,32.20%的农户存在经济不稳定性。生态补偿收入占农户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2.50%,对经济支持家庭是重要收入。每增加1~2元人均生态补偿收入,经济不稳定性指数降低0.001,且此结果通过0.1水平显著性检验。结果证明,研究提出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乡村环境和劳动力市场、强化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缓解农村的经济不稳定性,防止了农村经济返贫,为脱贫工作的巩固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
2025,50(2):78-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1
Abstract: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要素,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保障,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旨在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能力,从而培育新型农民,对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协同论对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进行分析,加强农民科学素质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调,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系统的有序性从而实现1+1>2的效果。
-
2025,50(2):85-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2
Abstract:
【目的】探究不同有机肥对灵芝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为经济种植提供更加科学的肥料选择依据,进而优化种植结构。【方法】以某林场为试验地,分别选用红灵芝和黑紫芝作为种植作物。其中,红灵芝采用菌包种植方法,黑紫芝采用菌棒种植方法,按照种植方法进行菌木培养,再将培养好的菌木种植到畦地中。使用腐熟苹果渣、牛粪、羊粪、麦麸、棉籽壳(A3中用到)和杂木屑(A3中用到)等原材料制备有机肥,并分别编号为A1-A3,按照设定的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对种植区域进行施肥。设置不施加有机肥的种植区域,将其设定为A4组。由此,对两种灵芝的生长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结果】在分析灵芝的生长状况时,A2组的红灵芝菌盖直径为9.3 cm,生物量为200 g/m2,黑紫芝菌盖直径为9.5 cm,生物量为250 g/m2,均为最大值;在分析灵芝品质时,A2组的红灵芝灰分含量为0.5%,多糖含量为7.2 g/100 g,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为3.52 mg/g;黑紫芝灰分含量为0.3%,多糖含量为4.6 g/100 g,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为3.20 mg/g。【结论】A2组有机肥能够有效提高林下经济种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
王得宁,宫峥嵘,陈强,陈耀年,杜小飞,丁治文,唐子奇,范志乐
2025,50(2):93-9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3
Abstract:
玉米(Zea Mays L.)淀粉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合成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本文综合了近几年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已有的文献成果,系统总结了四种关键酶在淀粉合成中的作用,分析了淀粉合成关键酶的调节因素,重点阐述了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酶(SS)、淀粉分支酶(SBE)、淀粉去分支酶(DBE)四种关键酶的特性及调控机理。研究表明:多种关键酶协同参与玉米淀粉合成过程,且其作用受多种基因表达调控。淀粉依次在淀粉合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分支酶及淀粉去分支酶的作用下合成;同时,四种关键酶的作用也受到各种基因的表达调控。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的研究成果,为玉米淀粉合成及品质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2025,50(2):100-10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4
Abstract:
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是三农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对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质生产力所倡导的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创新为我国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立足于我国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以及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实质参与能力、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协同体系,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落实提供参考依据。
-
2025,50(2):106-1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5
Abstract: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全新形态,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兼具碳排放源与碳汇库的双重属性,所以构建农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对如何借助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碳汇价值实现进行深入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借助“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机制,农业碳汇资源、资产、资本与资金共同构成动态且可持续发展的系统,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方能实现农业碳汇价值。但目前面临着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技术支持乏力以及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等系统性障碍。基于此,应构建以科技赋能为核心的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夯实技术支持以及完善市场交易规则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农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演进。
2025年第50卷第2期
育种·栽培
园艺
农业气象
农业经济
其他
-
孙日丹,孙海波,赵鑫,贾立辉,丁博,李善龙,李涛,曹铁华,郭盛楠,张磊,梁烜赫
Abstract:
以吉林省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吉宏6”为材料,研究湿润覆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生育期内的有效积温,促进水稻早生快发。5个密度处理中,株行距为30 cm×13.33 cm(T1)、30 cm×16.67 cm(T2)、30 cm×20.00 cm(T3)3个处理的产量超过了500 kg/667 m2,T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592.09 kg/667 m2。T1、T2、T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产量高;T5处理的单穴分蘖数多,但单位面积有效分蘖数少,产量低。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为前提,综合分蘖优势、群体结构、倒伏现象,水稻湿润覆膜条件下的适宜插秧密度为(30 cm×16.67 cm)~(30 cm×20.00 cm)。
-
Abstract:
内蒙古河套灌区存在玉米品种单一、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为了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玉米中晚熟优良品种,以当地常规主栽品种先玉1321为对照,引进16个玉米新品种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展大田筛选试验,通过监测17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密度与水肥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差异显著性。其中,DF636株高比对照高12.00%;平安-2穗位比对照高8.89%;东单1331茎粗大于对照20.88%;东单1331籽粒产量和草产量均为最高,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33.20%和26.90%。综合分析得出,东单1331、吉农大598、DF636、平安-2、太育9号、龙4等6个品种综合表现最优,适合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推广种植,本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Abstract:
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具有预制菜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产业基础。我省居民的餐饮方式及消费理念也逐渐由消费型转向享受型,食品的安全、营养、健康成为人们对菜肴的主要需求,因此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我省的预制菜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如何高质量发展预制菜产业仍是一个新课题。本研究主要阐述了吉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吉林省产业发展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打造“吉菜”特色预制菜品及吉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
Abstract:
利用2017-2021年东北核心产区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数据结果,对各试点产量表现以及所有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通过鉴定的品种做进一步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表现出较强的地方区域性,区域适应性还应进一步提高。5年间谷子新品种产量潜力受稳产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影响没有突破性表现;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进一步提高单穗重和穗粒重还是东北核心产区谷子选育的主要方向。对于通过鉴定的品种而言,基本达到了降低株高的目标,但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提升并不明显,这可能与目前谷子生产上更注重品质提升,并不只是追求产量的趋势有关。5个谷子系列在主要农艺性状上存在差异显著性,地方品种的育种偏向性明显,与其相应的地区生产偏向一致。
-
王宁,孙一鸣,高迎春,刘树泽,武利峰,于海霞,尤晓胜,田雪慧,王灿
Abstract:
为明确燕麦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最适播期,本试验于2023年设置3月6日、3月22日、4月6日3个播期,研究播期对燕麦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6日与3月22日播期的燕麦生育期接近,4月6日播期的燕麦生育期明显缩短。随着播期延后,3个燕麦品种生育期积温、株高均呈下降趋势;3月22日播期的燕麦穗粒数、产量最高;3月6日播期的燕麦千粒重最大;不同品种燕麦的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粗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播期的响应不一致。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燕麦的最适播期为3月22日,此播期下燕麦生育期适中,可获得更高的产量;燕麦品种坝莜8号产量最高,适宜于单一种植体系,而花早2号生育期最短,可作为燕麦-玉米轮作体系推荐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燕麦高产栽培播期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及数据支撑
-
Abstract:
为明确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病性差异及抗病性评价的病情分级标准的合理性,选用黑龙江省44个水稻品种,采取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参照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技术规范》(NY/T2720-2015)中制定的水稻成株期纹枯病抗病性评价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标准,确定抗病品种8个,占参试品种的18.2%;中抗品种21个,占参试品种的47.7%;感病品种14个,占参试品种的31.8%;高感品种1个,占参试品种的2.3%。该结论可为水稻抗纹枯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性资源。另外,通过试验结果证明改进的分级标准是可行的,适用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的鉴定。
-
Abstract: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我国5大粮食调出省之一,吉林省粮食商品率达到91.1%,吉林大米是吉林省白金名片,是吉林农业的“第一品牌”,被誉为全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样本”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先行者,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快吉林省水稻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阐述了吉林省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
高星爱,张頔,王飞虎,李明,王鑫,魏天娇,闫秋良,姜婷婷,徐源浩,王正臣,赵爽,李忠和,张淑莹
Abstract:
本研究利用从猪场污水中分离、筛选和鉴定的异养硝化细菌(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Zhi77),通过氯化钙(CaCl2)和海藻酸钠(C6H7NaO6)固定后,获得固定化硝化细菌,分析培养温度、菌株添加量和菌株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固定化菌株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硝化细菌在30℃,菌株添加量2 mL,反应培养时间12 d条件下,氨氮去除率达到95.73%,总氮去除率达到80.43%。在COD降解菌和固定化异养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下,投加微生物且曝气的处理组,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悬浮物(SS)和总磷(TP)去除率明显升高,分别达到87.90%、96.08%、94.50%、82.70%和23.64%。猪场污水中各项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该研究结果在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Abstract:
为研究油莎豆植株生长规律,以圆粒型油莎豆“吉莎2号”为试验材料,在公主岭市范家屯镇试验区对油莎豆生长过程进行观测,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分蘖数、植株干重、块茎数量、块茎干重的模型参数进行拟合,得到Logistic生长模型以及物候期参数。结果表明,油莎豆植株不同生长指标的生长动态规律基本一致,呈“S”形生长曲线,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987 7以上;播种后25 d生长指标线性增长,85 d缓慢增长,线性生长期的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5%以上。采用Logistic方程可准确拟合油莎豆的生长规律,为油莎豆生产营养精准调控和水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孙联合,许海涛,马红珍,吴寅,许波,冯晓曦,张军刚,郭海斌,王友华
Abstract:
在河南省夏玉米主产区连续2年设置大田定点试验,设置6种施肥处理,分别为100%普通氮肥(T1)、25%控释氮肥+75%普通氮肥(T2)、50%控释氮肥+50%普通氮肥(T3)、75%控释氮肥+25%普通氮肥(T4)、100%控释氮肥(T5),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对连作夏玉米氮素积累、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氮肥一次性基施相比,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及肥料利用效率,随着控释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19、2020年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分别增加了4.5%~11.2%和4.5%~15.6%;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2.8%~17.6%和9.5%~18.6%。T3、T4处理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收获指数。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籽粒产量2019、2020年比普通氮肥一次性基施分别增加了4.4%~12.2%和5.4%~13.9%,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1~1 496元/hm2和157~2 111元/hm2,在总施纯氮量为225 kg/hm2时,75%控释氮肥+25%普通氮肥处理可以促进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协同提高。
-
Abstract:
农田中的多环芳烃检测和治理关系到农田土壤环境的质量和居民的粮食安全。以芘为农田多环芳烃代表性污染物,建立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的农田土壤芘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农田土壤中芘测定的最佳提取方法为2.00g土壤样品,以二氯甲烷-正己烷(1∶1,V∶V)混合溶剂作为萃取剂,取10 mL萃取溶剂超声法萃取(50 kHz,40 min)两次,40℃氮吹浓缩。结果表明芘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7,检出限为0.54 μg/kg,加标土壤检测,在芘浓度为0.1~50 m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2.55%~89.66%,相对标准偏差为1.68%~4.27%。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消耗溶剂量少等优点,对于提高芘污染土壤样品的检测效率、开展农田芘污染修复和治理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
Abstract:
以5年生苹果品种蜜脆和秦脆为试验材料,选用29%石硫合剂水剂、果单美、甲萘威3种药剂进行疏花疏果试验,研究不同化学药剂的疏除效果,以期为伊犁河谷苹果化学疏花疏果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3种化学药剂对蜜脆、秦脆苹果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花果疏除作用。从单果比例、坐果率、空台率等方面综合比较,对秦脆苹果花朵疏除效果较好的是1.0°Bé的29%石硫合剂水剂、果单美150倍液,对蜜脆苹果花朵疏除效果较好的是0.75°Bé的29%石硫合剂水剂、果单美200倍液,对秦脆、蜜脆苹果疏果效果以甲萘威400倍液较好。采用化学疏花疏果剂处理对秦脆、蜜脆苹果部分果实品质指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钙含量的增加。采用化学疏花疏果技术可节省人工65.83%,节约成本482.5~542.5元/667m2,节本增效显著。
-
Abstract:
本研究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调研及综合分析的方式,对山区地区茶园冬季管护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茶园归属、产品结构及管理人员素质决定茶园冬季管护模式和水平的高低,其中产品结构起决定作用,并从政府、企业及茶农方面等提出提高山区地区茶园冬季管护水平的建议。
-
王念平,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陈浩宇,麦麦提阿卜拉·麦麦提图尔荪,阿依努尔罕·阿卜杜艾尼,郝敬喆
Abstract:
本研究通过对新疆栽培葡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的施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葡萄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展望了葡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发展对策。自2018年3月开始,历时3个多月,分批次对新疆葡萄生产栽培现状、病虫害发生情况、农药使用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包括问卷调研、入户访谈和讨论等。东疆制干葡萄栽培区域、北疆鲜食与酿酒葡萄栽培区域和南疆传统品种葡萄栽培区域中化学农药投入量呈现出东疆>北疆>南疆的整体态势。新疆具有生产无公害绿色葡萄产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前葡萄病虫害主要采取化学药剂治理。通过改变传统栽培模式,将低矮棚架结构改造成水平连棚架结构,规范栽培架势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采用先进的整形修剪技术、果实调控技术和生物药剂综合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发生,以实现新疆葡萄提质增效的目的。
-
Abstract: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我国生猪产能快速下滑,猪肉供需形势一度偏紧,价格一路飙升,作为猪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也随之波动。2021年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产能全面恢复,饲料粮价格随着饲料需求增加而上涨,猪粮价格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重点分析猪粮产业发展特点和猪粮价格波动的均衡关系,并对未来猪粮供需形势及价格走势进行了研判。研究发现,猪价影响着粮价,粮价也影响着猪价,不同品种的粮价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未来猪肉价格随着猪周期性变化而变化但逐步趋于平稳,玉米、豆粕价格变动会有一定滞后性,其中玉米价格与猪价同向变化,豆粕价格与猪价反向变化,二者均呈现相对稳定的周期性波动。
-
Abstract: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针对广东省具体情况提出存在整体竞争力水平偏低、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数量偏少、国家级示范社建设存在明显短板、示范社省均、社均水平偏低等问题,进而提出乡村振兴要以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点、确立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地位、资金扶持向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倾斜、注重提升示范社示范带动作用这四项有利于提升广东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水平的对策措施,希望通过以上对策措施地陆续实施加强广东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事业发展,为广东省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组织保障。
-
Abstract:
对采用改进的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大米中4种杀虫剂类农药测量值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根据JJF 1135-2005《化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的有关规定和基本程序,建立大米中4种杀虫剂类农药含量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对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和合成。结果显示:当4种杀虫剂类农药含量分别为9.18 μg/kg、8.81 μg/kg、8.26 μg/kg和7.95 μ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依次为1.49 μg/kg、1.65 μg/kg、1.40 μg/kg和1.51 μg/kg(k=2,P=95%)。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是被测物质量浓度,其次是样品测量的重复性、样品称量、净化液稀释、加标回收率、分析仪器和提取溶液加入体积。该方法适用于改进的QuEChERS结合UPLC-MS/MS法测定大米中杀虫剂类农药的不确定度评定,以对大米中杀虫剂类农药的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
-
Abstract:
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地方政府出台各种生态补偿政策,从外力积极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时,生猪养殖户是猪粪循环利用的责任主体,其价值感知及参与意愿对猪粪循环利用具有主观能动性。基于山东省莱阳市151份调查问卷,运用二元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生态补偿与价值感知对养殖户猪粪循环利用的影响效应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养殖户个体特征中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技术情况、价值感知以及生态补偿对其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价值感知在约束型生态补偿、补贴型生态补偿和推广型生态补偿对养殖户猪粪循环利用参与意愿分别具有遮掩效应、部分中介效应、完全中介效应。基于以上结果分析,提出县域政府实施畜禽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
Abstract:
为了促进我省秸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在最大程度利用秸秆资源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查阅文献、调查、交流等形式对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区秸秆情况进行了调研,了解了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加工产业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对策。
-
Abstract:
为了明确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EP)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生测试验和田间试验,对比了不同药剂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对稻水象甲具有较高致病力,室内生测防效可达84.44%,田间校正防效可达69.79%,与商品化苦参碱制剂防治效果相当。证明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可以作为田间防治稻水象甲的生物制剂。
-
Abstract:
选用微生物药剂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植物生长调节剂0.136%赤·吲乙·芸苔和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0.4%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分别与常规化学药剂混用,对小麦进行拌种和两个关键生育期(拔节期和扬花期)叶面喷施,研究该防治方法和3种生物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处理1用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与70%吡虫啉混合拌种,处理2、处理3分别将0.136%赤·吲乙·芸苔、0.4%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与常规药剂32%戊唑·吡虫啉混合拌种。苗期,处理1单株地下部分鲜重最大,处理2株高最高,处理3幼苗单株地上部分鲜重最高,分别为0.37 g、29.35 cm、4.39 g,比常规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显著提高。拔节期和扬花期两次喷施药剂相同,灌浆期防治效果最高的是处理3,其次为处理2和处理1,分别为73.80%、69.52%和68.99%,显著高于常规药剂处理。增产率最高的同样是处理3,其次是处理2和处理1,分别为23.86%、23.12%和21.69%。3个处理对小麦均有促生和增产的作用,且对小麦茎基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0.4%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与常规药剂混用在防治效果和产量上表现最佳,在防治小麦茎基腐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Abstract:
本试验通过构建花生网斑病苗圃,在吉林省公主岭和洮南两地开展早播与正常播种对花生网斑病影响的调查研究。对比不同品种(品系)在两个播期下的病情指数、相对抗病性,研究两地网斑病横向比较的发病规律。结果表明,主区处理A存在显著差异(F1,1=638.455 8,P=0.000 1)。裂区处理B不存在显著差异(F1,1=0.274 7,P=0.607 4)。裂区处理C存在显著差异(F1,21=9.350 8,P=0.000 1)。22份花生品种(品系)在吉林省种植过程中,仅吉花17和农大652表现出明显中抗花生网斑病。
-
Abstract:
为高效利用乌兰察布地区气候资源,优化马铃薯种植区域布局,利用该区域1991-2022年11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基于模糊数学原理构建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计算模型,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分析马铃薯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气候因子对马铃薯气候适宜度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都高于降水适宜度。从各生育阶段来看,降水适宜度在各生育阶段最低且变异系数最大,说明水分条件是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气候适宜度最高为出苗期-分枝期,其次是播种期-出苗期和分枝期-花序期,花序期-开花期和开花期-成熟期最低。空间分布上,温度适宜度呈北高南低分布趋势,且都达到0.75以上;水分适宜度自西北向东南增加;日照适宜度与水分适宜度分布规律相反,由西北向东南减少;综合适宜度在0.60~0.67之间平缓波动,高值区在中南部区域,低值区在四子王旗西南部及商都县部分区域。生长季降水对马铃薯气候适宜度的变化为正贡献,积温为负贡献,日照的贡献率不明显。
-
王斯文,柏程瀚,吉林爽,刘亮,马巍,刘晓亮,杨永志,孙一楠,郭万卿,林喆,侯林含,侯立刚
Abstract: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每年产生秸秆约2亿t。秸秆还田作为一项农业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秸秆资源利用效率。然而,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长期淹水的灌溉方式使土壤形成厌氧条件,还原性物质积累不利于秸秆腐解,影响水稻生育进程。本文总结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水分调控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讨论了现阶段将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秸秆高效还田与稻田水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Abstract:
为研究油莎豆需水规律及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以“吉莎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高、中、低3种土壤湿度,开展棚内桶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播种至分蘖期需水量小,分蘖期至块茎形成期需水量大,成熟期需水量小;油莎豆植株干物质积累表现为苗期至分蘖期呈缓慢增长趋势,分蘖期至块茎形成期呈线性增长趋势,块茎形成期至块茎成熟期呈缓慢增长趋势;综合产量及植株生产情况分析,以中土壤湿度处理(苗期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55%~70%,分蘖期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5%,块茎形成期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5%,块茎成熟期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55%~70%)表现较好。
-
Abstract: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2年贵州省农业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分别处于0.651 0~0.826 0 hm2和0.239 0~0.383 0 hm2,总体上表现为生态盈余状态,其中耕地、林地、水域表现为生态盈余,草地表现为生态赤字状态。贵州省生态盈余数值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其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正在逐渐下降。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以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Abstract:
镁素淋洗是黄壤缺镁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洗实验探究纳米镁肥减少镁淋洗的机制和原理,以期为用纳米镁肥缓解黄壤镁淋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等量镁肥(折合MgO 2.4 g/kg)后,纳米氢氧化镁处理显著降低淋洗液镁离子浓度和镁淋洗量,较常规氢氧化镁镁淋洗量降低25.93%;硫酸镁处理在土壤中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能力和释放能力。分析镁离子吸附和土壤颗粒净作用力发现,纳米镁肥处理增强了土壤颗粒对镁离子和水分的吸附能力,增大了土壤颗粒1 nm距离净作用力,从而降低了镁元素的淋洗。综合对镁淋洗特征、水分迁移、吸附能力和微观性质的影响,施用纳米氢氧化镁是降低土壤镁淋洗的有效措施。
-
Abstract:
本研究从博弈均衡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政府补贴、风险控制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善是提升农业保险市场效率、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本研究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及风险调控机制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
Abstract:
研究三唑酮与氟环唑在苗期水稻中富集和转移规律以及对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唑酮更容易在水稻植株中转移,氟环唑在水稻根部更容易富集。三唑酮对水稻生长有低促高抑的现象,氟环唑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与药剂处理浓度具有正相关性。与对照相比,低浓度三唑酮处理诱导植株H2O2含量降低21.9%,SOD活力降低11.9%;高浓度三唑酮处理导致水稻幼苗H2O2含量升高9.9%,SOD活力升高18.3%。高浓度氟环唑处理诱导植株MDA含量与SOD活力分别升高18.6%和37.0%。本研究揭示了三唑酮与氟环唑在水稻中的富集转移规律及残留暴露风险,为三唑类杀菌剂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的合理施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Abstract:
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生物逆境,选育抗性玉米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对2012-2021年十年间吉林省审定的普通玉米品种的抗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病虫害表现分析,玉米品种抗病虫害能力高低顺序为:抗茎腐病、抗玉米螟、抗穗腐病、抗灰斑病、抗丝黑穗病、抗弯孢菌叶斑病、抗大斑病;从不同熟期品种的表现来看,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抗性级别达中抗以上的品种比例分别为62.1%、57.4%、49.3%、7.8%、5.4%和0.5%,极早熟、早熟和中早熟品种的总体抗性水平好于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从年度变化趋势分析,玉米品种整体抗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应引起广大育种者的重视。本研究明确了吉林省玉米品种十年来的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水平,为今后品种选育、品种审定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支撑我国玉米种业健康发展。
-
Abstract:
本研究在对东西部产业协作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东西部产业协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即东西部产业协作通过延长乡村传统优势产业链、丰富乡村产业门类与激发要素活力、形成集群赋能等途径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动力。通过展示分析浙、川两省产业协作的实践模式,进一步提出提升协作效果的路径,包括精准定位特色产业、用活东西部协作平台、打造产业区域品牌、创新绿色发展等,旨在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协作的效率和水平。
-
Abstract: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果蔬兼用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与栽培要素密切相关,“良种良法”是实现番茄优质高产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以“上交小番茄2号”为试材,通过优化栽植密度、整枝方式、施肥水平和播期,以期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目的。结果表明,“上交小番茄2号”最优栽培技术体系为:5段摘心、2月14日播种(上海),种植密度为4.08株/m2,蚯蚓肥和木霉菌施肥水平分别为1 500 kg/667 m2和7.5 kg/667 m2。该研究不仅确立了优化的“上交小番茄2号”栽培要素,也为小番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
Abstract:
基于2017年12月25日-2023年11月30日的数据,应用GARCH族模型考察苹果期现货价格波动的杠杆效应和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苹果产地价格波动幅度高于批发价格,苹果期现货市场都存在明显的波动集聚性;(2)苹果现货价格和期货收盘价存在显著的GARCH-M效应,收益与风险有正向关系,苹果现货市场的风险溢价高于苹果期货市场,表明现货市场的参与人更加厌恶风险;(3)苹果批发价格和期货价格波动对于负向冲击的反应大于正向冲击,苹果产区价格波动对于负向冲击的反应小于正向冲击;(4)苹果期货指数和产区苹果价格之间存在溢出效应,且是不对称的、单向的,即苹果期货指数波动导致产区苹果价格波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
Abstract:
农作物病虫害是制约农业发展、造成农作物减产与品质下降的重要限制条件,构建知识图谱以合理整合农作物病虫害数据,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农作物病虫害问题,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对于实现农业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概述农业知识图谱在农作物病虫害领域的应用现状及相关问答系统的构建现状及关键技术,总结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病虫害知识图谱与问答系统进行实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完成农作物病虫害问答框架设计、自然语言理解配置及数据构建、对话管理设计、知识图谱查询以及原型系统展示,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多轮问答。针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农作物病虫害问答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相关知识图谱及问答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
-
Abstract: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目标,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以广西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测算2013-2021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子,同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评两者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制约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主要因子是科技服务与金融服务,而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子系统障碍度排序中农业投入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出水平>科技支撑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从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据此,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创新协调发展机制三方面提出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Abstract:
在乡村振兴窗口期下,以生态富民为引擎,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乡村旅游与生态的联动开发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路径。在此背景下,颍上县以水为媒,打造了水生态乡村旅游名片,有力地带动了乡村发展。本研究以颍上县淮河风情旅游廊为个案,探析水生态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情境。研究表明,水生态乡村旅游赋能下的乡村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但赋能仍存在共生共建落实不力、文化传承力度薄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等现实问题。为此,提出激活生态潜力、培育内驱动力、释放经济活力的发展思路,通过共享水旅游、构筑文化游、丰富休闲游三措并举,实现水生态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升级。
-
Abstract: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冬枣栽培历史悠久,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特色产业。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沾化冬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对沾化冬枣露天种植和设施大棚种植两种种植模式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探讨了基于沾化冬枣为主导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并从生态循环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推动沾化冬枣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对策,以期为沾化冬枣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Abstract:
氟磺胺草醚是大豆生产上常用的苗后除草剂之一,过量施用可能引发药害。本研究在温室内对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的346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盆栽种植,V2期喷施2倍量苗后除草剂氟磺胺草醚,根据叶片药害指数来评价大豆资源对氟磺胺草醚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所有大豆资源在过量施用氟磺胺草醚的情况下,幼苗叶片均有药害发生,药害指数在11.30~73.33,平均值为36.68。供试材料中未发现高耐材料,表现为耐(T)的材料有18份,占供试材料的5.2%。来源于吉林省的材料对氟磺胺草醚的耐受性高于来源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材料;育成品种(系)对氟磺胺草醚的耐受性显著高于地方品种的耐受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药害指数与粒色、生长习性、茸毛色、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形和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可为大豆对氟磺胺草醚耐受性遗传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材料,也可以为大豆安全生产和氟磺胺草醚的合理施用提供参考。
-
Abstract: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主推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2019年在田间自然病圃设置3个播期开展45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合辽宁稻曲病发生特点,通过对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穗平均病粒数等3个病情评价指标分别进行相关性与回归分析,筛选最适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水稻发病程度不同,第2播期水稻发病程度重于其他2个播期;病穗率、病情指数与穗平均病粒数两两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供试水稻平均病穗率6.75%,病穗以1个病粒的最多,占46.20%,1~5个病粒的病穗共占92.88%,病穗呈现低病情级别为主的特点,以病穗率作为评价指标更能客观评价品种抗性,并且适合田间操作。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5个主推水稻高抗、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个数分别为1、5、8、18、7个和6个,整体抗感比例为31.1∶68.9,供试水稻整体抗性水平偏低。
-
Abstract:
以杂交稻南粳9108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NaCl预处理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抗坏血酸(AsA)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1%NaCl试验组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增加了12.2%、14.6%、58.3%和120.8%,MDA含量减少了38.7%,SOD、CAT活性分别增加了65.2%、50.2%,AsA、GSH含量分别增加了113.2%、47.1%,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POD活性比对照组有所增加,但无显著差异。0.2%NaCl试验组种子上述发芽指标、保护酶活性、还原性物质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0.1%NaCl试验组,而MDA含量则较对照组和0.1%NaCl试验组显著增加。结果表明,0.1%NaCl预处理可能通过提高种子萌发期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的过度积累,从而促进种子在盐胁迫下的萌发,为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
Abstract:
为探究宁夏地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春玉米的适宜灌水量,本研究在2019年和2020年开展灌水量对春玉米生长状况、干物质积累量、转运效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以迪卡517为供试春玉米品种,共设置3个灌水量处理,分别为:CK(100%,3 300 m3/hm2)、T1(70%,2 310 m3/hm2)、T(2 85%,2 805 m3/hm2)。结果表明,2019年70%灌水量条件下的株高、茎粗和SPAD值最高,85%灌水量条件下次之,100%灌水量条件下的最低;2020年灌水量对株高、茎粗和SPAD值的影响为:T1>T2>CK;2019年和2020年均以T1处理的春玉米叶面积指数最大,有利于叶绿素的保持。2019年和2020年干物质积累的总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上升,T2处理的干物质转运效率最大;在产量构成因素中,2019年穗粒数、百粒重与产量关系密切,2020年穗长、秃尖长、穗粒数、百粒重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两年中均以T1处理有更好的穗部特征,其产量较T2处理和CK分别高5.17%、32.07%和3.52%、26.88%;对于该试验地区,70%滴灌量可推荐作为当地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水量的参考指标。
-
Abstract: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粱种植的经济效益,加快高粱产业稳定发展,选育熟期合适、高产稳产、支链淀粉含量高、适宜机械化种植的糯高粱杂交种,以满足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对糯高粱品种的品质需求。吉糯杂3号是以自选糯质不育系吉5535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K178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糯高粱杂交种,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9.17%,该品种两年参加国家春播早熟区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043.35 kg/hm2,比对照吉杂210增产4.10%。生育期120 d,株高142 cm,穗长26.8 cm,穗粒重76.61 g,千粒重30.15 g。该品种具有籽粒颜色好、矮秆、糯质、高产、中抗丝黑穗病等特点。适宜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山西省中部地区等区域进行轻简化栽培推广应用。
-
Abstract:
为筛选出适宜兰州新区种植的产量高、品质优的青贮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鸿泰66、华牧3号、科玉188等9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综合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中华牧3号和雅玉26号的鲜、干草产量及干物质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可在兰州新区推广种植。
-
Abstract:
超微茶粉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茶叶深加工产品,被广泛用作食品添加剂,用于丰富食品口味、提升食品保质期及保健功能。本文综述超微茶粉的生产工艺、在食品调味添加中的作用及应用等现状,以期为超微茶粉及其调味衍生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Abstract:
本研究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对选育的16个小麦品种进行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鉴定,其目的是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适合宁夏南部雨养条件下不同生态区域的旱地冬小麦品种(系)。结果表明,陇中1号、NB9667-13、陇鉴107、陇鉴103、Z0229-4-3、9924、Z0231-3-1、2007-1-113和Z0228-2-2九个品种(系)在两点试验中都较对照增产,增幅1.11%~31.95%;Z0349-4、Z0230-2、Z0229-4-113、X0309-14-3和Z0309-18-2五个品种(系)在两点都较对照减产,减幅100%~0.49%,沧2007-1-1-1-1在一个点表现减产。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系)分为5大类。4个品种(系)在E1点适应性好(较好),5个品种(系)在两点适应性好(较好),其他在E1、E2点都表现较差或不好。
-
Abstract:
为探明水稻种子特性与直播栽培出苗状况间的关系,以15份水稻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暗处理、盐水处理和低温处理,测定种子胚轴长度、胚芽鞘长度和种子发芽情况,比较了两种不同直播栽培条件下水稻种子出苗率与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胚芽鞘和中胚轴越长,越有利于水稻种子在盐碱、低温逆境条件下幼芽的伸长。播后上水条件下,中胚轴长度与苗期长势等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保墒旱直播条件下,两者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水稻直播出苗和水稻品种自身特征特性有关,还与直播深度和灌水方式有关。
-
Abstract:
为了明确花叶用大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及主要大麻素含量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大麻种质资源,为大麻资源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理论依据,采用Shannon-Wiener,s和描述性统计,对33份花叶用大麻种质资源的2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明确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使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值等对花叶用大麻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供试33份花叶用大麻种质资源2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8和0.90,9个数量性状呈现较好的正态分布,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3.80%~144.41%,其中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小,THC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通过隶属函数值对花叶用大麻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筛选出5份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供试33份大麻种质资源均可以在大庆地区正常生长发育,33份花叶用大麻资源间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Abstract:
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蔬菜灰霉病是大棚蔬菜常见的严重病害之一,对于该病目前鲜有应用放线菌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报道。链霉菌对植物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因此可用来作为生防菌开发利用。本研究利用发酵菌液进行平板拮抗试验,确定卡伍尔链霉菌对灰霉病菌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并进一步对卡伍尔链霉菌产生最大抗菌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最佳接种量为5%~6%,最佳发酵温度为28℃,最佳发酵pH值为6~8,最佳发酵培养时间为9~11 d,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铵。
-
Abstract:
黄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侵染所引起的黄瓜病害,明确尖孢镰刀菌的侵染条件对于黄瓜枯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不同pH值条件对尖孢镰刀菌生长状态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不同pH值梯度的PDA培养基与PDB培养基,观察测定不同培养基中尖孢镰刀菌的生长速度与菌落形态,以期探索最适宜黄瓜枯萎病发生的pH值条件。结果发现黄瓜枯萎病致病菌在PDA培养基中最适条件为pH 5.5~9.0(实际为4.5~6.5),且在不同pH值下的形态也有差异;在PDB培养基中,pH 11处理下的病原菌生长情况最差,这说明菌落不适宜在碱性环境下的PDB培养基中生长。因此,尖镰孢菌适宜在pH 4.5~6.5范围内生长。
-
Abstract:
数字PCR是一种不依赖外部标准样品和标准曲线的绝对定量技术,在定量检测中应用广泛。本研究针对QX200微滴式数字PCR、Naica微滴芯片数字PCR、DropDx-2044微流控芯片数字PCR等三个数字PCR平台,分别测定动植物样品特异性DNA序列拷贝数。比较不同数字PCR平台的测定结果、检测通量以及检测成本,评价三个数字PCR平台在DNA精准定量检测方面的特性。结果表明:三个数字PCR平台在动植物定量检测的适用性、线性相关性、正确度和精密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检测通量、检测成本以及操作简便性方面,Naica数字PCR平台优势明显。本研究对实验室有效控制检测成本以及开展不同类型样品的定量检测提供了技术参考。
-
Abstract:
马铃薯疮痂病是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分析了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制、影响因素及防控策略等。马铃薯疮痂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链霉菌引起,深入理解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对有效控制病害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了品种抗性、土壤环境、生物学因素等在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和传播中的作用,并总结了当前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抗病品种的选育、土壤和栽培管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手段的创新与优化等。此外,还指出分子育种、微生物生态、环境因素和精准农业技术等将有效提升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控效果。本文为马铃薯疮痂病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参考。
-
Abstract:
分蘖洋葱的叶片为筒状叶,常规的光合作用测量仪无法使用其叶室夹取叶片,准确获取净光合速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高光谱反射率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来定量分析分蘖洋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与随机森林(RF)模型分别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相结合,从高光谱数据中有效地提取了反映净光合速率的光谱特征,建立了高光谱反射率反演净光合速率的模型。主成分分析有效降低了数据维数,捕获了前9个主成分92.9%的方差,为机器学习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测试的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表现出色,决定系数(R2)为0.94,均方根误差(RMSE)为1.515 4,预测精度和稳定性都很高。尽管支持向量机模型的R2为0.81,RMSE为1.63,但仍被证明能够处理数据中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展示了其在预测建模任务中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比较分析发现,随机森林模型更适合构建净光合速率的高光谱反射率反演模型。它能够通过集成策略减少预测错误,提供更稳定、更准确的估测。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解决分蘖洋葱筒状叶片净光合速率估测的有效手段。
-
Abstract: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猴头菇、榛蘑、香菇、榆黄蘑和珊瑚菌5种食用菌中9种常用农药残留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样品经0.1%乙酸乙腈-水(1∶1)振荡提取,NaCl和无水MgSO4盐析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石墨化碳(GCB)、C18和无水硫酸镁净化。以0.01%甲酸水-乙腈系统为流动相,梯度洗脱,BEH C18色谱柱分离,利用UPLCMS/MS进行确证和测定。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9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检出限(S/N=3)为0.05~0.50μg/kg,定量限(S/N=10)为0.1~1.0μg/kg,加标回收率在74.58%~115.95%,相对标准偏差为1.28%~16.42%。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且灵敏度高,适用于检测食用菌中9种常用农药残留。
-
Abstract:
为探明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增产增效的调控,本试验选用西北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兰天26为材料,研究了宽幅匀播和常规条播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蔗糖供应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和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匀播种植模式下的小麦旗叶在灌浆中后期(花后15~35 d)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SPAD值,使Pn高值持续期(PAD)和叶绿素SPAD值相对稳定期(RSP)分别延长6.1、5.2 d。宽幅匀播处理亦降低了灌浆后期(花后15~35 d)的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宽幅匀播栽培灌浆期旗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增强,且在灌浆中后期(花后10~35 d)维持相对较高的蔗糖供应水平。宽幅匀播处理下的旗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整个灌浆期均高于常规条播,并较常规条播提早5 d达到峰值,且下降速度慢、高值持续期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仅在灌浆后期(花后15~35 d)较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在整个灌浆期均低于常规条播,且较常规条播延迟10 d达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快速上升期。宽幅匀播处理的千粒重较常规条播增加5%,籽粒产量提高9.1%,平均达到8 272.84 kg/hm2;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亦比常规条播处理增加11.9%、9.6%、11.7%和13.7%。可见,宽幅匀播栽培的冬小麦旗叶在灌浆期具有较高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较低的膜脂过氧化水平,较强的光合产物供应速率、强度和较长的供应持续期,因而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
Abstract:
为研究藏东南巴宜区农田及草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藏东南巴宜区农田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PS9000&SC-12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原位监测。结果表明:(1)农田及草地土壤温度日变化表现为,6:00~13:00为快速升温期,14:00~19:00为快速降温期;土壤体积含水量在8:00~13:00为快速上升期,农田快速下降阶段为21:00~7:00,草地为23:00~7:00。(2)整体来看,农田及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变化趋势。草地增幅和降幅远小于农田,可见,草地的碳排放更加稳定,对外界干扰的响应程度更小。(3)通过拟合方程可知,农田及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的响应较土壤体积含水量更显著,在土壤温度上升期,农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滞后于土壤温度最大值4 h,草地滞后5 h,夜间变化基本同步,且夜间农田和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对外界环境的响应较草地生态系统更加敏感,具有更大的土壤碳排放量。
-
Abstract:
【目的】通过生草、遮阴、交替灌溉三种不同的农艺措施对西拉(Syrah)葡萄的叶片水势和土壤水势进行分析,以确定不同水势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为适时定量化灌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相同条件下酿酒葡萄西拉(Syrah)为研究对象,采用行间种植紫花苜蓿、黑色遮阳网、单行双管滴灌交替灌溉这三种措施,对西拉(Syrah)葡萄转色期前后的叶片水势、土壤水势、气孔导度和叶片节位等进行综合研究,最终以采收后理化指标和感官评定作为判定依据确定最佳农艺措施。【结果】交替灌溉措施在叶片水势和土壤水势中表现最为显著,且原料采收后对产品质量有明显提升。【结论】转色期交替灌溉措施土壤水势达到-60~-80 Kpa时宜适量灌水,果实总糖含量达到260 g/L以上采收最佳。
-
Abstract:
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工业大麻中大麻二酚(CBD)和四氢大麻酚(THC)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59.1-2012)和《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CNAS-GL006-2019),建立了HPLC法测定工业大麻中CBD和THC的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逐层对测定过程中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再对测定结果进行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评估。结果表明,检测CBD过程中,不确定度来源的主要因素所占分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标准溶液配制>标准工作曲线拟合>重复次数>提取>样品称量;检测THC过程中,不确定度来源的主要因素所占分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标准工作曲线拟合>重复次数>标准溶液配制>提取>样品称量。CBD结果平均值为0.166 g/100 g,扩展不确定度为0.031 2 g/100 g,取值结果为X=(0.166±0.031 2)g/100 g,包含因子k=2;THC平均值为0.052 2 g/100 g,扩展不确定度为0.003 44 g/100 g,取值结果为X=(0.052 2±0.003 44)g/100 g,包含因子k=2。此方法适用于类似条件下CBD和THC测定不确定度的评定。
-
马军韬,张国民,张丽艳,邓凌韦,王永力,高洪儒,肖明纲,赵北平,任洋,宫秀杰
Abstract: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完成水直播条件下黑龙江省稻瘟病及纹枯病药剂防控效果分析,结果显示,防控叶瘟和穗颈瘟效果最好的药剂均是40%富士一号WP,相对防效分别为77.33%和89.98%,水稻产量为7.93、7.69 t/hm2;防控纹枯病效果最好的药剂是24%噻呋酰胺SC,相对防效为88.14%,水稻产量为7.98 t/hm2;兼防效果最好的药剂是27%戊唑·噻霉酮EW,水稻产量为7.36 t/hm2,较对照增产36.04%;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病害因子危害权重为穗颈瘟>叶瘟>纹枯病。
-
Abstract:
为探究喷施脱落酸对欧李果实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对农大6号和农大7号欧李果实分别喷施浓度为25、50、100 mg/L的脱落酸后,测定了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农大6号欧李果实在3个浓度的脱落酸处理下类黄酮、总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降低且低于对照,其中50 mg/L处理后下降幅度最大,对农大6号欧李果实类黄酮和酚类物质合成的抑制效果最明显。25、100 mg/L的脱落酸处理下,农大7号欧李果实的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对照,这两个浓度脱落酸可以促进农大7号欧李果实类黄酮和酚类物质的合成,且100 mg/L促进效果更明显。综上,脱落酸对农大6号欧李果实类黄酮和总酚的抑制作用大于农大7号欧李。
-
Abstract:
为提高辣椒连作的生长能力,研究伴生作物对连作辣椒土壤微环境的改善能力。以伴生燕麦为研究对象,根据具体盆栽试验,设置伴生燕麦组及单作辣椒组,分析伴生燕麦对试验辣椒品种叶片生长能力及土壤微环境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伴生燕麦处理可以提高辣椒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CK增加62.2%和83.3%,伴生燕麦处理降低了辣椒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但辣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CK,分别比CK增加55.00%和19.72%,伴生燕麦处理的辣椒果实可溶性蛋白和干物质含量低于CK,分别减少44.44%和7.6%;经伴生燕麦处理后辣椒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及胞间CO2浓度均低于CK,分别比CK减少154.4%、1 115.80%、11.47%和116.32%,叶绿素含量高于CK,比对照增加3.3%;伴生燕麦处理的荧光参数F0、Fm和Fv均低于CK,分别降低21.65%、22.12%和20.1%,荧光参数F0/Fm和Fv/Fm与CK并无差异,伴生处理的Fv/F0大于CK,对比增加2.18%。同时经伴生燕麦处理的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均高于CK,增加4.35%、127.66%和3.95%,土壤脲酶活性低于CK,比对照降低10.72%。综上所述,伴生燕麦可以提高辣椒叶片保护酶的活性,改善连作辣椒根际土壤微环境,为拱棚辣椒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
朱峰,王继春,田成丽,苏前富,欧玉苹,祁山颜,王东元,姜兆远,刘晓梅,李莉,任金平
Abstract: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并通过温室试验测定杀菌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咪鲜胺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692 mg/L。稻瘟酰胺、多菌灵、肟菌·戊唑醇和碱式硫酸铜的EC50均小于3.0 mg/L,抑制作用较强。多菌灵的EC90最小,为1.929 mg/L。咪鲜胺、稻瘟酰胺、多菌灵和肟菌·戊唑醇对水稻叶瘟保护效果最高,防效达到73.3%~76.4%。该试验可为东北稻区筛选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高效杀菌剂提供参考。
-
Abstract:
对从人参根部分离得到的1株优势内生真菌(编号为MS-01)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对人参根腐病的防效。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该菌株进行分析鉴定。确定该菌为毛壳菌属的近缘毛壳菌(Chaetomium subaffine)。对峙培养和发酵液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人参根腐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为(61.57±0.68)%,且在该菌株与人参根腐病菌对峙培养的菌丝交界处,人参根腐病菌菌丝出现溶解和断裂。未灭菌的MS-01菌株发酵液对人参根腐病菌的抑菌率为(79.92±0.77)%;灭菌的MS-01菌株发酵液对人参根腐病菌的抑菌率为(47.22±0.39)%。室内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人参根腐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本研究为人参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筛选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相关基因,为小尾寒羊的品种选育及杂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21只具有稳定系谱的经产纯种小尾寒羊,其中,11只来自吉林地区(高产羔率组6只,低产羔率组5只)、10只来自山东地区(高产羔率组、低产羔率组各5只),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进行差异等位基因频率检测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差异等位基因频率共筛选到两个地区共有的候选基因3 074个;基于群体分化指数筛选到两个地区共有的候选基因16个;基于核苷酸多样性比值筛选到两个地区共有的候选基因511个。以上三种方法取交集,获得共享基因6个,分别是CPNE4、CTNNA2、LOC114114249、LOC132659407、MBD5和SLC6A15,预期可作为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候选基因。
-
Abstract: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时代发展机遇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挖掘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从要素层面把握新质劳动力、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的本源性价值,从现实层面认识人才数量短缺和结构失衡、产业转型压力和基建滞后、基层政策制定和落实不足等实际问题,从实践层面做到坚持党的领导、把握第一资源、发挥第一生产力,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
Abstract:
稳产丰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先丰9号”是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2014年以X460为母本,X433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8-2019年分别参加山西省玉米春播中晚熟区区域试验,两年所有试点全部增产且平均产量为13 207.3 kg/hm2,较对照“先玉335”增产7.7%。2020年参加山西省玉米春播中晚熟区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的试验点比例为100%,平均产量12 685.5 kg/hm2,较对照增产5.3%。籽粒容重774 g/L,粗蛋白含量9.7%,粗脂肪含量3.65%,粗淀粉含量75.74%。2021年通过山西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210019,适宜在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种植。
-
Abstract: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益明显,极端天气频发,环境胁迫成为制约小麦栽培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麦属喜凉作物,当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时,会导致生理生化功能紊乱,进而影响产量。本文对高温引起小麦早衰的生理指标变化以及分子机理进行了概述,最后阐述了合理的氮肥运筹对小麦叶片早衰及产量和品质调控的内在机理。为今后研究氮素运筹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Abstract:
本研究构建了水稻Na+转运蛋白SKC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TF-SKC1,标记基因为Bar基因。以子叶节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SKC1导入大豆中。经过除草剂抗性筛选后获得的再生植株经PCR方法鉴定,转基因植株阳性率为50%,初步证明SKC1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耐盐性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高于对照。
-
Abstract:
以花生幼苗为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0、10、100、1 000、10 000μmol/L浓度的HgCl2对花生幼苗茎和叶亚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gCl2浓度为10μmol/L时,茎叶各细胞器不受影响;当HgCl2浓度为100μmol/L时,花生幼苗叶的细胞核、茎叶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开始出现膜损伤;当HgCl2浓度为1 000μmol/L和10 000μmol/L时,花生幼苗茎和叶细胞膜结构破坏严重,线粒体和叶绿体损伤。随着处理的汞离子浓度的提升,花生幼苗茎叶细胞内各细胞器都呈现出明显的损伤,但耐受性略有不同。
-
Abstract:
为研究Na2SO4、NaHCO3、Na2CO3 3种盐胁迫对荠菜种子萌发的影响,3种盐采用10、20、30、40 mmol/L溶液处理荠菜种子,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胚根长等指标,建立函数方程预测荠菜种子对3种盐的耐受值。试验结果表明,10 mmol/L Na2SO4促进荠菜种子发芽,其余所有处理均抑制发芽,所有处理胚芽和胚根生长受抑制。Na2SO4、NaHCO3、Na2CO3的胚根生长耐受阈值为51.36、28.90、20.33 mmol/L。荠菜种子萌发对3种盐胁迫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耐受性依次为Na2SO4>NaHCO3>Na2CO3。
-
Abstract:
及时、有效地预测作物氮含量,能够为作物氮素养分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合理的信息支持。本研究通过采集冬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谱信息和相应的植株氮含量,对原始光谱及其变换形式与植株氮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不同光谱反射条件下的敏感波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植株氮含量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开花期所筛选的最佳敏感波段为FR689、FLR753、FR768、F/R749、FLR495;灌浆期所筛选的最佳敏感波段为1/R955、LR955、L/RR955、F/R490、R955;(2)开花期采用PLS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好,建模和验证的R2和RMSE分别为0.72、0.12和0.62、0.16;(3)灌浆期采用PLS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好,建模和验证的R2、RMSE分别为0.70、0.11和0.32、0.18。研究发现开花期所构建的植株氮含量遥感估算模型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可为更好地检测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
王胜优,孙海峰,艾仁丽,胡湘洲,黄小丽,罗钰嘉,谭艾娟,范家佑
Abstract:
使用碱溶法对烟草进行处理,酸沉法沉淀得到可溶性蛋白。以可溶性蛋白提取率为指标,对蛋白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烟草可溶性蛋白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通过料液比、提取液、pH、提取时间的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响应面试验的中心点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0.05 mol/L磷酸缓冲液添加1.1%PVP、料液比1∶10.5(g/mL)、pH值8.6,此时烟草可溶性蛋白提取率为84.95%。烟草可溶性蛋白均有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蛋白浓度为1.0 mg/mL时可达最大清除率,分别为58.57%和45.97%。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后的烟草可溶性蛋白提取率高,明确了烟草可溶性蛋白的抗氧化活性,为烟草蛋白的多用途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Abstract:
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钨酸铋(Bi2WO6),并用海藻酸钠(SA)固定化制成凝胶微球。通过模拟污染土壤的染料罗丹明B(RhB),以太阳光作为能源,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海藻酸钠浓度、交联剂浓度、催化剂用量和交联时间对Bi2WO6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EDS、FT-IR、TG来表征海藻酸钠固定化Bi2WO6光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官能团和热稳定性,并测定了其对RhB溶液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Bi2WO6固定化颗粒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5%,交联剂浓度1%,交联时间2 h,Bi2WO6 0.6 g。在可见光照时间90 min条件下,RhB的降解率可达到96.81%,且在4次重复试验中仍保持高度活性。此种固定化光催化剂有效地解决了粉体材料难回收、二次污染等问题。
-
Abstract:
在山西长治,连续两年在同一试验田采用“3414”肥效试验方案。探讨了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谷子肥效、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试验的三元二次、一元二次施肥模型拟合均不成功;磷肥在2水平(60 kg/hm2)时不利于谷子产量的增加;处理N3P2K2(N 120 kg/hm2、P2O560 kg/hm2、K2O 90 kg/hm2)的投入最多,经济收益却比对照减少2 194.19元/hm2,处理N2P1K1(N 90 kg/hm2、P2O530 kg/hm2、K2O 45 kg/hm2)最有利于谷子增产增收。造成“3414”试验施肥模型拟合不成功的因素可能为施肥不合理,其中磷肥在2水平施用过量,氮、钾肥的合理施用量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谷子种植过程中要把肥料的施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投入适宜的劳动力和物资,使经济效益达到最优。
-
Abstract:
观赏向日葵凭借其丰富的花型、花色及独特的风姿逐渐崭露头角,现已成为观光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和鲜切花传情达意的新宠,广泛用于园林景观建设和花卉产业中。本研究对其生物学特性、品种用途、育种现状与繁育、栽培技术及效益做概述分析,总结多年研究经验,为观赏向日葵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
Abstract:
从生态旅游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指标入手,采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森林生态旅游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内蒙古根河市森林生态旅游功能区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被划分为生态旅游限制区、生态旅游适度区、生态旅游发展区三类功能区和精品线路旅游区、湿地观光旅游区、森林康养旅游区、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原生态旅游区5类功能亚区,且具备各自主要的功能和生态景观。合理的旅游区划可为深度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理论支持。
-
程晓东,张頔,赵胜楠,孙浩翔,赵叶明,张东刚,赵新颖,王鑫,崔彦如
Abstract:
为提高人粪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效果,本研究以人粪为厌氧发酵原料,以猪粪发酵沼液为接种物,对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生物炭分别在5%、10%、20%的添加比例时对厌氧发酵产甲烷含量、累积产气量等指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5℃恒温条件下厌氧发酵40 d,各处理组累积产气量最高依次为添加10%水稻秸秆生物炭(C2)组,添加10%小麦秸秆生物炭(B2)组以及添加20%玉米秸秆生物炭(A3)组,分别为6 346 mL、5 044 mL、4 621 mL;对照组以及处理组的粪大肠杆菌灭活率和蛔虫卵死亡率的结果均大于99%,达到了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在处理组的厌氧发酵体系中检测到对产气效果具有明显积极影响的优势菌群Proteobacteria和Synergistetes,表明生物炭对人粪厌氧发酵产沼气具有积极作用。
-
Abstract:
为综合评价东北地区大豆品种的耐密抗倒特性,筛选耐密抗倒高产大豆品种,本研究以75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密度20万株/hm2和高密度30万株/hm2处理,测定关键生育期倒伏相关指标以及成熟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指标。以高密度与常规密度条件下各耐密抗倒相关性状比值为基础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大豆耐密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4个耐密抗倒性状相关的单项指标可转化为7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72.041%,同时结合各品种的产量及倒伏级别,进一步筛选出黑农43等8份耐密抗倒高产材料,为东北大豆密植高产栽培和耐密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刘晓亮,侯立刚,刘亮,王斯文,孙一楠,侯林含,林喆,杨永志,郭万卿,马巍
Abstract:
针对水稻育秧阶段大棚占地面积大,苗床取土难等问题,探讨了水稻密苗机插栽培技术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水稻密苗机插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中熟水稻品种“吉粳305”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低播种量(CK)、中播种量(B1)、高播种量(B2)3个播种量处理,分析不同播种量处理对水稻产量、成本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肥水管理条件下,B1处理水稻实收产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但生产成本降低。
-
Abstract:
基于2006-2020年河套灌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土地利用优先指数、转移矩阵等方法,对2006-2020年河套灌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20年灌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牧草地减少,荒草地、盐碱地增加;灌区土地利用年均变化速度为0.44%,以盐碱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具体到各个县旗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不一致,以临河区和乌拉特前旗土地利用总体上变化比较突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耕地向荒草地和盐碱地转变,牧草地向荒草地转变,呈现出较明显的土地退化特征。本研究为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Abstract:
本试验比较陈化玉米和正常玉米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其对蛋鸡生产提供参考。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389(55.5周龄)~456日龄(65周龄)蛋鸡,试验日粮中的玉米选用不同的玉米进行配料,分3个处理组,对照组(选用2018年鞍山玉米)、试验A组(选用2015年扶余二等玉米,陈化玉米A)、试验B组(选用2015年公主岭一等玉米,陈化玉米B),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5只鸡,共计810只鸡,试验期68 d,其中预饲期12 d,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对各组产蛋率差异不显著(P>0.05),陈化玉米A的料蛋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蛋重、产蛋量对照组显著高于陈化玉米组(P<0.05),且陈化玉米B蛋重显著高于陈化玉米A(P<0.05);不同玉米对蛋鸡体重、破蛋率、蛋壳颜色评分、粪便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陈化玉米会降低蛋鸡体重、蛋重、产蛋率和产蛋量,且陈化一等玉米优于陈化二等玉米,在蛋鸡日粮配方中,不能全部使用一等陈化玉米代替正常玉米,建议以一定比例代替新玉米。
-
Abstract: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对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体系中玉米和紫花苜蓿产量、吸氮量和根系形态的影响。设置了2个施氮水平(N0、N1)和4种种植模式(MM、MA、IMA46、IMA26)。结果表明,施氮能显著增加玉米和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吸氮量。在不施氮肥(N0)条件下,与玉米单作(MM)相比,IMA46处理和IMA26处理可以使玉米产量、吸氮量、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增加72.9%、138.6%、37.0%、34.7%、43.0%和41.1%、73.5%、18.7%、8.8%、18.4%;在施氮肥(N1)条件下,与玉米单作(MM)相比,IMA46处理和IMA26处理可以使玉米产量、吸氮量、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增加21.9%、56.7%、41.0%、21.7%、30.4%和6.8%、21.2%、25.5%、12.2%、14.6%。无论施氮与否,与紫花苜蓿单作(MA)相比,间作体系紫花苜蓿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综上所述,IMA46模式在作物产量产值、氮素吸收以及根系构型方面均优于其他模式,可以在白浆土种植区域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
Abstract:
大豆蚜虫(Aphis glycines Matsumura)是危害大豆(Glycine max)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而抗蚜品种培育是控制大豆蚜虫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综述了大豆蚜虫及其危害、抗蚜评价方法、抗性类型及抗蚜虫资源、蚜虫的生物型、抗性遗传、抗蚜虫基因定位及抗蚜虫基因聚合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对我国大豆抗蚜虫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Abstract:
吉林省玉米秸秆及花生壳等农业废弃物年利用率低且资源丰富,本试验研究探讨使用玉米秸秆和花生壳做马铃薯微型薯生产基质的可能性及效果。以吉林省主推品种吉薯1号、尤金、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3种基质处理(蛭石、玉米秸秆、玉米秸秆与花生壳1∶1混合);3个密度梯度试验(20株/箱、25株/箱、30株/箱)。结果表明:试验品种吉薯1号以玉米秸秆作为栽培基质,栽培密度为25株/箱时,微型薯产量最高;尤金品种以玉米秸秆与花生壳1∶1混合为基质时,在30株/箱的密度下微型薯粒数最多。
-
Abstract:
以6个品种菊芋的块茎为材料,测定了菊芋的冰点温度、糖度、含水率和pH值,为确定菊芋的储藏及后续加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菊芋的冰点温度在-1.16~-2.10℃,主要分布在-1.2℃和-2.1℃两个温度点附近;菊芋的糖度在18.7%~23.5%,大部分集中在20%左右;含水率在74.84%~80.13%;pH值在6.35~6.56,呈弱酸性。冰点的测定结果与原料的保存方式有关,冰点与糖度、含水率、pH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强。
-
Abstract:
为提升小麦抗寒性分类的准确度,进而为杂交组合选择提供参考。本研究以3 049个国审小麦品种文本为试验数据,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循环神经网络(CNN-RNN)的方法对小麦抗寒性分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表现,准确率可达73.28%,Kappa系数为0.595 6。为降低试验样本不均衡对本研究准确性的干扰,进而采用SMOTE技术,以实现样本均衡。过采样后,CNN-RNN的准确率和Kappa系数分别提升7.67%和0.02。说明上述方法组合能够有效提高小麦抗寒预测的准确性以及一致性检验系数,可应用于小麦抗寒分类预测,以达到缩短育种周期的目的。
-
Abstract:
奶牛养殖环节身处奶业产业最上游,是产业的根基与命脉,奶牛养殖业是中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本研究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相关成本收益数据,利用DEA模型方法,测算2008~2018年黑龙江省四种奶牛养殖规模的生产效率,通过分析其综合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分解项、规模收益和投入冗余程度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当前奶牛养殖效率排名为中规模>大规模>小规模>散养模式;散户在饲料投入和费用投入方面冗余较严重,中规模冗余程度较低,大规模主要在费用方面出现了冗余,小规模养殖冗余程度仅低于散养模式。总体来说,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产业仍有待提高并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养殖规模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意见,规模意识和效率意识对散户和小规模养殖来说尤为重要,大中规模养殖则更需要注重管理效率,从而减少养殖投入冗余,从根本上增加养殖场经济效益,促进黑龙江省向畜牧强省发展。
-
Abstract:
为明确不同种类酸土改良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土壤pH值的影响,2019~202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施用生石灰、腐殖酸和白云石等改良剂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及其转运特征和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改良剂处理较不施改良剂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白云石处理产量最高,3年平均产量较对照提高了10.0%。施用酸土改良剂提高了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其中白云石改良剂处理最高。施用改良剂3年后,各处理土壤pH值提高幅度为7.8%~12.3%,生石灰和白云石改良剂处理效果较好。吉林省东部酸性土壤施用酸土改良剂可有效提高土壤pH值,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提高玉米产量,以白云石改良剂效果最佳。
-
Abstract:
为探究西辽河平原浅埋滴灌下水氮减量对春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2018~2019年采用裂区设计实施田间定位试验,分别以两年的平均产量(Y)和经济效益(Y')为因变量,以试验设定的灌溉量(W)和施氮量(N)为自变量,建立产量及经济效益回归模型,并分析产量、经济效益与灌溉量、施氮量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自变量范围内,灌溉量、施氮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影响程度为施氮量>灌溉量;灌溉量、施氮量及其互作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均为正效应。通过产量模型寻优,灌溉量、施氮量分别为2 372 m3/hm2、291.9 kg/hm2时,产量最高,可达13 097.59 kg/hm2;通过经济效益模型寻优,灌溉量、施氮量分别为2 344 m3/hm2、276.6 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可达15 619.93元/hm2。综合分析产量及经济效益,西辽河平原春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适宜灌溉量为2 344~2 372 m3/hm2,施氮量276.6~291.9 kg/hm2,在此水氮区间范围内可实现水氮高效利用,获取较高产量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为西辽河平原浅埋滴灌密植下春玉米种植提供一定参考。
-
岳忠孝,张瑞栋,杨成元,郭鹏燕,张素梅,曾蓉,岳茂林,王宏富,冯耐红
Abstract:
为了探讨播期和密度对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以农大10号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为主区,密度为副区,研究其对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下,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穗数与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穗数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的趋势,主要是播期推迟影响植株分蘖,进而影响植株穗数。因此,早播和增密有利于提高谷子产量。以产量为目标性状与播期和密度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55 547.13+886.29X1+385.51X2-3.37X12-2.86X22-1.39X1X2,对方程求极值得到在5月5日播种,密度控制在37.38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6 558.21 kg/hm2。
-
Abstract:
本研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吉林省7个甘薯产区采集的85份样本进行鉴定。发现混合样品中含有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和玉米线条病毒属(Mastrevirus)的同源序列。经PCR扩增、测序鉴定,有16份样品感染玉米线条病毒属的甘薯无症状1号病毒Sweet potato symptomless virus(SPSMV1),21份样品感染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的甘薯曲叶病毒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
-
李继洪,朱末,高悦,王振国,邓志兰,王立新,蔡勤安,丁博,胡博,杨微
Abstract:
吉1230A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新选育的优良高粱不育系。该不育系生育期97 d,株高70 cm,不育率100%,不育性稳定,自交不结实,柱头生命力强,制种产量高;抗旱、耐涝、耐盐碱,抗倒伏,抗丝黑穗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 201510068016.0)。利用吉1230A育成并审定或登记的高粱杂交种6个,该系列杂交种矮秆、耐密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高粱产业的发展。
-
Abstract:
为了揭示秦艽不同种植年限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Biolog-ECO板的方法,开展了秦艽不同种植年限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0~20 cm土层,栽培秦艽3年的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最高,种植3、5、7年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层AWCD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土壤微生物碳源整体利用能力大小顺序为:种植3年>种植1年>种植5年>种植7年>CK,且不同种植年限下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均高于20~40 cm土层。秦艽作为以根茎入药的中药材,长期连作种植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AWCD、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较大影响,因此,人工栽培秦艽应在充分满足其生态和环境生长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可提高秦艽产量。
-
Abstract:
本试验研究抗旱保水剂对水稻旱作抗旱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旱作提高抗旱性及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以“绥粳18”为试材,抗旱保水剂四个处理水平,分别为0、0.5、1、1.5 kg/667 m2,一次性随底肥施入。结果表明,施入1 kg/667 m2的抗旱保水剂可增产27%。这是由于施入抗旱保水剂使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分别提高14%、28%、19%、82%,在水稻旱作生长发育过程中减缓干旱胁迫的不利影响,增加根系活力可以提高作物源库交流、积累物质、增强作物抵抗干旱胁迫能力,与对照相比,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0%,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在长春市自然生态条件下,抗旱保水剂以施入1 kg/667 m2为最适宜,提高水稻旱作的抗旱性且具有最大的产量补偿效果。
-
Abstract:
为了研究草原红牛Acot2基因的多态性,为草原红牛育种工作中遗传标记的辅助选择提供参考数据,本试验随机选取127头草原红牛公牛为研究对象,提取血液DNA扩增Acot2基因全部外显子,以Sanger测序法获得扩增片段序列,通过序列比对,获得多态位点,分析草原红牛Acot2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草原红牛Acot2基因chr10:84971902 bp处发生碱基A/G的突变,密码子由ACG变为GCG,在突变位点处,A是优势等位基因,AA是优势基因型,多态信息含量表明Acot2基因突变位点属于低度多态座位。碱基突变引起的错义突变导致原序列编码的苏氨酸变成了丙氨酸,推测可能引起蛋白质结构变化。
-
Abstract:
VRTN基因在胚胎的早期胸腔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调节胸椎的数量和发育。为了研究哈萨克绵羊VRTN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胸椎数目性状之间的关系,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来检测399只哈萨克羊VRTN基因的多态性。通过独立卡方检验分析了哈萨克绵羊VRTN基因与胸椎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并利用DNA测序技术证实了PCR-SSCP试验的结果。发现哈萨克绵羊的SNP(rs82505838:C>T)与胸椎数目显著相关(P<0.01),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研究结果表明,VRTN基因SNP(rs82505838:C>T)可能影响哈萨克羊的胸椎数量,可能被用作胸椎性状数量的标记和哈萨克羊未来分子遗传育种的分子标记位点。
-
Abstract:
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丹毒丝菌spaA基因并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保护作用。根据猪丹毒丝菌临床毒株SG7 spa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无信号肽的spaA基因,与表达载体pGEX-4T-1连接;将测序鉴定正确的重组载体转化BL21(DE3)大肠杆菌细胞,诱导表达后采用SDS-PAGE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经GST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的spaA蛋白免疫小鼠;对免疫小鼠采用猪丹毒丝菌毒株进行攻毒,统计小鼠死亡数,计算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无信号肽的猪丹毒丝菌spaA基因成功插入表达载体pGEX-4T-1,并转化到BL21(DE3)大肠杆菌细胞,经诱导后成功表达大小为97 ku目的蛋白。表达产物经纯化后免疫小鼠能激发机体的良好免疫,对猪丹毒丝菌毒株的感染能提供完全保护,结果可为猪丹毒spaA亚单位疫苗开发提供参考。
-
Abstract:
为筛选出适宜吉林省日光温室越冬生产的茄子品种,本试验以10-603、安娜、爱丽舍、可可丽及布利塔5个茄子品种为试材,进行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安娜茄子单株结果数最多,为10.7个,产量最高,为1 367.53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畸形果率适中,果实性状良好,品质尚佳。本研究可为吉林省日光温室越冬栽培茄子品种的选用提供参考。
-
Abstract:
为筛选优异软枣猕猴桃资源,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9株野生软枣猕猴桃资源26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122%;第1主成分主要由花冠直径、花柱数、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果型指数和萌芽率决定;第2主成分主要由花瓣数、果实扁平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决定;第3主成分主要由一年生枝越冬率和每结果枝平均果数决定。基于指标综合分值,9份野生软枣猕猴桃资源(F1~F9)中,F6综合评价得分最高,F3综合评价得分最低,说明F6可以作为优异资源进行保存和后续的杂交育种研究。本研究为软枣猕猴桃资源性状评价建立了适宜的评价方法,同时也为软枣猕猴桃种质鉴定和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
王婷,张超杰,卢建声,肖慧琳,郑秋玲,刘万好,唐美玲,陈景辉,宋建强,宫磊,郭对田
Abstract:
以101-14、3309、贝达嫁接的马瑟兰葡萄为试材,自根砧葡萄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果皮花色苷含量,研究砧木对果皮花色苷种类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砧木没有改变马瑟兰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的种类,101-14、3309、贝达都能够显著增加果皮中花色苷的含量(P<0.05);马瑟兰嫁接苗葡萄果皮中酰化修饰的花色苷相对含量均低于自根砧,砧木对果皮花色苷含量影响程度不同,3种砧木使马瑟兰葡萄果皮花色苷的含量提高14.19%~92.33%。
-
Abstract:
播期和密度是影响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两大主要因素,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是向日葵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本研究以目前新疆主推向日葵品种KWS303和SH363作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向日葵生育进程、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推迟播种,向日葵的出苗速度加快,全生育期缩短;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密度增加,向日葵的株高呈增加趋势,播期推迟灌浆期的主茎绿叶数、茎粗增加,对花盘直径的影响则较小。相同播期随密度的增加,灌浆期的主茎绿叶数、茎粗、花盘直径则减少,在播期密度双因素互作效应下两个品种的产量均以A2B2处理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