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Ⅰ.光周期反应对玉米螟发育的关系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从亚洲玉米螟(Ostriuia furnacalis)的光周期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25℃的温度条件下,在不同光周期的处理中,幼虫的发育状况表现显然不同。凡在长于14小时光周期的条件下生长和发育的幼虫大部分化蛹,在短于13小时的情况下的幼虫全部出现滞育。初步推算其临界光周期接近14小时。结合田间物候观察结果,公主岭地区当第一代螟虫的发生后期,温度常年平均在25℃左右,此时也就是全年温度最高的阶段,而光照则逐渐缩短。因此,在田间陆续出现滞育的螟虫。这说明了引起滞育的是光周期的季节变化,而不是温度。试验结果证明,自1龄至5龄初的幼虫(脱皮后不久)皆有感光作用,尤以3龄至5龄初幼虫表现特别敏感,通过对公主岭和白城地区的螟虫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螟虫对光的感受表现一致。最后讨论了由于玉米螟的光周期反应的结果,它直接地影响了一、二代螟害区年度间一、二代的越冬比数、来年初夏越冬代螟虫的蛹化期和田间螟虫的为害性。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王承纶,张荣,桂承明,王蕴生.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Ⅰ.光周期反应对玉米螟发育的关系[J].东北农业科学,1980,(3):53-58.

复制
分享
相关视频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5-11-03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