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2):1-8.
摘要:
1964(2):9-18.
摘要: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大豆个体性状、植株生育及其生理活动的变化,总结了高产群体下个体性状的主要特点;认为光能利用程度对增花保荚起着主导作用。叶面积系数是群体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最大叶系数应出现在开花末期,并维持在4.5-5为宜;五年的试验研究证明,在技术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大豆密度以每亩0.5-1.0万株为宜。
1964(2):19-24.
摘要:微量元素对于植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用微量元素(钼、硼、碘)处理大豆植株后,体內几种呼吸酶的活性、抗坏血酸含量以及生育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籽粒的成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特别是脂肪的含量有显著的增加。
1964(2):25-33.
摘要:本文根据82个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我省引致大白菜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是 Erwinia aroideae(Town.)Holland。而 Erwinia carotovora(Jones)Holland 较少。其它 Erwinia 属 Pseudomonas 属和 Bacillus 属中的分离菌株致病力甚弱,不是引起田间病害流行的病原,其中某些菌株是引起贮藏期白菜腐烂的原因之一。
1964(2):34-42.
摘要:近年来許多研究者都認为肥沃的土壤应該是水、热、肥、气等各因素綜合协調配合得好的土壤。其中水气二者相互协調配合关系,与土层中孔隙性狀及其分布有密切关系,因此,創造良好耕层土壤的構造,是培育肥沃土壤的前提。所謂良好的耕层構造,主要是耕层的适宜深度,以及在这样深度的耕层里,能够保証水气适当比例的大小空隙。1961年我們結合大豆丰产技术条件的研究观測了丰产田(3号地、7号地)和低肥田(0号地)的耕层構造狀况,結果如表1图1。
1964(2):35-41.
摘要:本文应用6年的田间系统調查数据,分析此较了各年蚜量动态。认为公主领地区田间种群动态的基本形式是:6月末或7月初为高粱蚜迁入高粱田后的种群建立初期,初期数量往往上、下波动不稳定,波动的历期各年不同,一般经年月时间的数量波动后,于7月中旬前后逐渐稳定上升,但部分年于6月末以后即稳定上升,8月中旬前后达数量最高峰,此后即逐渐下降
1964(2):43-48.
摘要:高粱蚜(Aphis sacchari Zehntner)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害虫,严重影响高粱的产量;虽用 E1059防治有效,但由于 E1059对人畜有剧毒,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困难。萝卜蚜(主要是 Myzus persicae S.,也有 Brevicoryne brassicae L.及 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 D.)及黄瓜蚜(Aphis gossypii G.)是我省蔬菜上的两种重要虫害,常使黄瓜和萝卜成片毁灭,严重影响城乡蔬菜的供应。防治黄瓜蚜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药剂;防治萝卜蚜,由于萝卜叶片平铺地面,蚜虫滋生叶背而且繁殖迅速,六六六等药剂不能有效地控制蔓延。因此,以上三种蚜虫都迫切需要寻找安全有效的药剂。乐果是具有内吸傅导作用对蚜虫有特效的药剂,对人畜较为安全。所以应用国产乐果进行了三种蚜虫的防治试验。
1964(2):49-52.
摘要:生产上曾提出,为保証幼駒正常发育、产駒母馬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幼駒在什么时候开始补料,多大月龄离奶合适等問題。为解决这些問題提供部分依据,我們于一九六三年七月到十一月,在乾安新生种畜場,对部分幼駒的哺乳情况进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964(2):53-59.
摘要:利用不同试剂加入甘油琼脂培养基中,对典型的强毒鼻疽杆菌进行驯化培养,经20个月培育(220-291代)的结果,获得了在毒力上致弱,但仍保有免疫原性的菌株。前后用海猪63只进行过三次免疫试验,证明有四组变异菌使海猪对强毒鼻疽菌的攻击有50-87.5%的保护率。
1964(2):60-60.
摘要:为了縮短人参出貨年限,改六年为三年,通过土溫室冬季栽参的方法,在同一时間內,增加入参生育周期,給都市附近或一般地区栽种人参寻找新的途徑。或是为了有效的利用北方地区冬季漫長的特点,在溫室內进行有关人参栽培等科学研究工作,打破人参冬季休眠的遺傳性狀是完成上述工作的先决条件。为此进行了这項試驗。
1964(2):61-66.
摘要:1960年夏季,由苏联引入的一批拉脫維亞褐牛中,分配到我省农安种馬場的計有公牛一头,母牛24头,都是1959年3—6月生的,到場平均年龄为工3个月左右。几年来已繁殖成群。1963年夏季,我們对这个牛群进行了一些观察,并將几年来所积累的材料,进行了初步整理,以提供有关方面参考。
1964(2):67-72,74.
摘要:黑麦种子含有麦膠,有的品种含有和小麦近似的蛋白質和脂肪,纖維素含量較少,碳水化物的含量較多,可制成品質良好的面粉。籽粒和它的加工副产物是良好的精飼料。莖稈可用做造紙、編織和苫房縛物的材料。由于冬黑麦莖在孕穗和抽穗期含有較高的蛋白質,故黑麦青莖又是很好的青刈飼料。吉林省栽培冬黑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特別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栽培面积有了迅速扩大,东部山区和半山区增長最快。但以往生产上栽培的品种很單一,抗寒性較差,对冬黑麦早春青刈价值尚缺乏研究。为此我們自1960年起进行了此項試驗。
1964(2):75-82.
摘要:水稻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历年水稻产量的丰歉,在目前农业技术水平的栽培管理下,还主要受着气象条件的影响与支配。因之,探明本地区农业气象条件对水稻生育产量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因地因时制宜地改进农业技术措施,创造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是从农业气象角度通过历史资料的统计整理,对本地区水稻生育产量与农业气象条件关系试行分析的初步结果。
1964(2):83-90.
摘要:我国目前作为生产資料的品种均为二倍体类型,尙无多倍体品种,因此,我們应尽快地育成我国生产上所需要的多倍体甜荣新品种,以便大幅度地提高甜荣的产量和品質。为此,我們自1962年以来,对引变方法和鑑定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的試驗,以期为今后的多倍体的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1964(2):91-94.
摘要:小麦颖枯病在东北首次发见于1936年。据岩垂悟等1942年综合前人的记载报导,小麦颖枯病在哈达河、佳木斯、齐齐哈尔、克山等地均有分布。由于发生轻微,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55年以后,随着抗锈、耐锈小麦品种的推广,小麦颖枯病的分布范围逐年扩大,为害日益严重。尤以九三、通北、红星、二龙山等国营农场和北安县郊区受害最重。关于此病在东北的发生情况,病原鉴定及发病条件等已有调查报告;对其培养条件,国外也曾有过报导,考虑到不同生活条件下的病原菌,可能对适应的培养条件会有所不同。因此,作者对 Septoria nodorum Berk.的营养,温度以及氢离子浓度等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本文是这些研究的初步结果。
1964(2):95-97.
摘要: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而植物的根外追肥是辅助调节植物营养的有希望的途径。在实际生产中,客观上有着根外追肥的要求。诸如:不可把植物整个生育期需要的肥料量一次施入;当农作物的生长复盖了田间土壤表面时,根际追肥受到了限制;某些作物在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营养能力衰弱,叶部尚绿的时候,人们希望能从地上部供给植物营养。可见,关于植物营养问题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关这方面的试验研究与实际应用,国内外均做了不少工作。彭谦所作小麦过磷酸钙喷射试验和对照比较,产量提高30%。Φ·И·乌切瓦特金、B·B·格里年科等人报导了苏联乌茲別克地区根外施磷对棉花的增产效果。И·B·雅库什金证明甜菜叶片补施磷素能提高根部含糖量。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有可能查明植物通过叶片摄取营养物质的数量大小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转化。
1964(2):98-101.
摘要:粘虫是吉林省粮食作物的猖獗性大害虫,为害猛烈,大发生时,往往防治被动,生产上遭受严重损失。为此,生产上要求提出准确而有效的预测方法,以利适时防治。过去曾提出应用成虫量预测幼虫发生程度的短期预测方法,在防治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一方法没有考虑到从成虫到幼虫为害期间对数量变动影响很大的气候因子,因此,预测不十分准确。为了研究气候与数量变动的关系,丰富现有的短期预测办法,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我们自1962年秋季以来即围绕此目的进行了温、湿度对成虫、卵及幼龄幼虫的发育或繁殖的影响试验。兹将温、湿度对成虫的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试验的结果简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