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3):1-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01
摘要:“丰强2号”(原编号公交106)小麦是1950年以 C.I.12268为母本,以合作4号为父本杂交(编号5007),后代采用系谱法处理,并通过对秆锈生理小种、叶锈、散黑穗、根腐病等抵抗性鉴定选育出来的。经1959—1961年三年在吉林省内十个点的区域试验,1962年确定推广。本品种具有高度抗旱性、耐湿性,并兼抗四个秆锈小种、叶锈病和散黑穗病,耐肥、耐瘠,生育适中,繁茂性强,为高产稳产的优良新品种。适于在我省德惠、榆树、扶余、前郭等地一带推广。
1964(3):10-1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02
摘要:敌百虫的杀虫作用以胃毒为主,触杀效果较差,因而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据文献报导: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转变为具有强大触杀作用与熏蒸作用的另一药剂——敌敌畏。
1964(3):11-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03
摘要:高粱品种“护二号”和“护四号”均以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地方品种“护脖矬”为材料,经单株选择育成。1956—1958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早熟高产、稳产,1958年确定推广。该两品种生育日数125—135天。适应性广泛,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格,适于吉林省长春、吉林地区以及西部较肥沃土地上种植。目前推广面积已达三百万亩。本文并对高粱地方品种的系统选种经验进行了总结。
1964(3):17-2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04
摘要:1.苏打盐碱土对水稻的危害性,突出表现在幼苗期,根据不同盐碱化程度对水稻造成减产由20%到80%。2.灌溉种稻是改良利用苏打盐碱土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逐年提高水稻产量,而且可以使土壤向脱盐方向发展。3.种稻改良利用苏打盐碱土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下列几项:1)横排横灌明水洗盐;2)平整土地;3)增施黄粪厩肥;4)泡田洗盐,抗碱播种;5)保苗灌溉;6)适期撤水、防止枯熟。
1964(3):25-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05
摘要:母牛生殖器官疾病是造成不妊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因布氏杆菌病所致的子宫和卵巢疾患,往往会使母牛发生经常的或长期的不妊症,从而给繁殖犢牛和乳品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我校实验农牧场1955—1956年期间,在一百四十头患布氏杆菌病的基础母牛群中,就有三十二头发生了不妊症,占总牛数的22.8%。这些母牛主要是由于布氏杆菌病发生了流产,或胎衣不下,继而并发了子宫和卵巢疾病的结果。
1964(3):28-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06
摘要:FW—925是国外新出现的一种高效除莠剂,在稻田、豆田及菜园中试用,认为很有希望。
1964(3):29-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07
摘要:延边毛肉兼用半细毛羊(以下简称延边羊)选育工作,是从1961年开始的。为明确延边羊羊毛物理性状,给进一步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1962年剪毛期间,分別在和龙牧场、延吉县德新公社羊场采集了成年公、母羊毛样,对羊毛细度、长度、净毛率、含油量、强伸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1964(3):35-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08
摘要:本文概述了长春市污水的排量、性质及利用状况。指出污水灌溉具有两面性,如使用得当,可使水稻和蔬菜增收10—30%;反之,则效果不良。污水灌溉的效果与污水水质及灌溉技术密切相关。摸清水质,严格控制污水灌溉水质标准和采用正确的灌溉技术,并适当配合其他农业技术措施是有效利用污水的关键。
1964(3):43-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09
摘要:通过大面积生产实践的考察,从农业技术质量的综合指标秤定:BT—4的断条率较高,排种准确性较差,播种深度均匀性较好;BL—4的播种深度均匀性差,排种准确性较好;BT—6断条率和缺穴率较低,排种准确性高,播种深度均匀性稍差,它是三种播种机中最好的一种。从使用效果的综合经济指示考察:BL—4的使用可靠性差,作业成本高;BT—4和 BT—6使用可靠性强,作业成本低。同时,对三种播种机翻土过多,以及克服断条率,提高使用可靠性等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
1964(3):49-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10
摘要:从1959年到1963年所进行的白菜三大病害(毒病、软腐病、霜霉病)与栽培条件关系的调查和试验结果证明:播种期在我省中部地区以7月28日到8月2日为宜,通化和辑安地区可以适当延后,而白城地区可略提前一些,主要应根据当年的气象条件,当地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抗病力的强弱和土质肥瘦情况而定。尽可能避免在十字花科作物槎口上种植秋白菜。在栽培管理方面应避免使用未腐熟肥料,在低洼地做高垅栽培和苗期密植有减轻软腐病和毒病发生的趋势,栽培密度的株行距以50×60厘米为宜。
1964(3):57-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11
摘要:大豆食心虫是东北大豆的主要害虫。它的为害不仅使大豆的产量降低,而更严重地是使品质变劣。在东北有些地区,小麦有种子豆茬上的轮作习惯。小麦在七月中旬或下旬收割后,需要进行翻或耙地以消灭杂草或进行复种。大豆食心虫幼虫,大多数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化蛹。而蛹前幼虫及蛹对不良环境条件抵抗力很弱,及时翻或耙豆后麦茬是可以起到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作用的。为此,于1955年进行了此项试验。试验分室内、室外小区和田间防治试验三个部分。
1964(3):61-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12
摘要:在我院张家街种猪场选不同地势的大豆、高粱、谷子、苜蓿地及五年生防风林带安装了五十八盏黑光灯进行诱杀农田害虫的试验。
1964(3):62-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13
摘要:东北地区的垅作形成突出的垅台,增加了土体与大气、光、热的接触面,对土壤水分运动和速效性养分的形成消长都有一定的影响。
1964(3):63-6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14
摘要:玉米区域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四平地区,双交种“吉双二号”表现最好,产量最高,适应性也较强。全地区过去三年(1960—1962年)试验结果,“吉双二号”总平均每公顷产6286斤,此当地良种(英粒子和红骨子)平均增产28.6%。1963年“吉双二号”在全地区十八处种植了二十一块生产示范田,面积共12.1公顷。
1964(3):67-7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15
摘要:谷子是延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本地区三苗(水稻插秧、烤烟移植、谷子间苗除草)争工的矛盾,各地公社往往因忙于水稻插秧和烟苗移植而顾不及谷子的间苗和除草;又因本地区春季常常干旱多风,墒情不好,因而容易发生缺苗断条现象,影响谷子产量的提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1960—1962年连续三年进行了春谷冬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冬播谷比春播谷增产32—38%。
1964(3):71-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16
摘要:从1960年开始,就着手进行小麦与鹅冠草的远缘杂交试验工作,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杂交可孕性是比较高的,但是,杂种第一代从种子发芽至成株,在不同时期的发育,表现极不正常,种子发芽时获得各种类型的不正常幼苗,不少植株在不同时期产生死亡现象。杂种第一代表现完全不孕性,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极不正常。我们用回交、杂种植株越冬再生延缓生育、无性繁殖延缓生育等方法,克服了第一代的不孕性。杂种第一代在一系列性状和特性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异。杂种后代的分离现象不仅表现在第二代,更表现在第三代。在第三代的分离个体中出现了一些具有穗长,小穗密、小花多的类型。此外,杂种后代还发生了性变现象与无性分离现象。
1964(3):81-8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17
摘要:为了解决大豆遗传育种以及栽培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深入研究大豆数量性状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规律性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在正确地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和确定育种目标及选择标准方面,均离不开有关大豆数量性状相关性的知识。因此,1962年我们开始研究了东北黄大豆数量性状变异及其相关性。当时在相关分析方面,着重用相关系数乘说明各性状之间的相关程度,而未涉及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数量上的具体变化关系。
1964(3):87-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18
摘要:核糖核酸(RNA)与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和积累,不但对短日照植物光周期诱导过程的完成密切相关,而且对禾谷类植物春化阶段质变的完成也有密切关系。本实验从1962年6月1日开始至9月1日结束,目的是要了解二年生结球白菜种子春化过程中 RNA 与 DNA 含量的变化情况。
1964(3):91-9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64.03.019
摘要:人参栽培在吉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内占重要地位,在国外久享盛名,在三面红旗的指引下,又有了蓬勃的发展。病害是人参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尤其是根病,直接影响产量和商品价值,造成重大损失。我们从1958年以来逐步开展了人参病害调查研究工作,并以根病为重点。本文仅就根病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作一初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