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3):1-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01
摘要:
1980(3):15-2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02
摘要:在河淤土稻田中,按常规方法(表层追肥)亩施硝铵33.3斤,可增产水稻19.47%(1979年)、或45.5%(1978年)。将同量硝铵与草炭混合做成颗粒深施于土表下8~10厘米,比浅施处理又可增产22.9~27.2%。
按常规方法表层追施的硝铵,利用率在13.66~15.27%(1979年)和26.5~28.2%(1978年)之间。将硝铵与草炭混合制成粒肥深施,利用率可提高到36.0~37.2%(1979年)和44.79~45.42%(1978年),值得提倡推广。但利用率仍不及1/2,说明潜力很大,应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的措施。
在供试土壤上施用磷肥,对水稻的生育、产量和硝铵中氮素的利用率影响不大。
1980(3):21-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03
摘要:
1980(3):29-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04
摘要:
1980(3):38-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05
摘要:
1980(3):46-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06
摘要:
1980(3):53-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07
摘要:从亚洲玉米螟(Ostriuia furnacalis)的光周期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25℃的温度条件下,在不同光周期的处理中,幼虫的发育状况表现显然不同。凡在长于14小时光周期的条件下生长和发育的幼虫大部分化蛹,在短于13小时的情况下的幼虫全部出现滞育。初步推算其临界光周期接近14小时。结合田间物候观察结果,公主岭地区当第一代螟虫的发生后期,温度常年平均在25℃左右,此时也就是全年温度最高的阶段,而光照则逐渐缩短。因此,在田间陆续出现滞育的螟虫。这说明了引起滞育的是光周期的季节变化,而不是温度。试验结果证明,自1龄至5龄初的幼虫(脱皮后不久)皆有感光作用,尤以3龄至5龄初幼虫表现特别敏感,通过对公主岭和白城地区的螟虫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螟虫对光的感受表现一致。最后讨论了由于玉米螟的光周期反应的结果,它直接地影响了一、二代螟害区年度间一、二代的越冬比数、来年初夏越冬代螟虫的蛹化期和田间螟虫的为害性。
1980(3):59-6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08
摘要:
1980(3):63-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09
摘要:
1980(3):66-6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10
摘要:
1980(3):67-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11
摘要:
1980(3):73-7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12
摘要:应用最大可能数技术(亦即稀释法)对猪盲肠管及其容物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数量分析。两种被测样品的好氧菌数多于厌氧菌,盲肠内容物的菌数多于肠管。内容物的好氧菌最大可能数为4,500~14,000个/克,厌氧菌为25~95个/克,盲肠管的好氧菌最大可能数为2.8~20个/克。而厌氧菌未被发现。猪盲肠的“优势菌”,在好氧菌中为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和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在厌氧菌中为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球菌。并由猪盲肠中分离到一株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真菌,初步鉴定为烟曲霉(Asp.fumigatas)。
1980(3):79-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14
摘要:
1980(3):86-8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15
摘要:
1980(3):89-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16
摘要:
1980(3):91-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0.03.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