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2):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01
摘要:
1981(2):6-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02
摘要:
1981(2):14-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03
摘要:
1981(2):17-2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04
摘要:本试验以1975~1976年五个杂交组合为材料。1977年将每个组合的F2代材料分成两部分,按同样目标分别进行混合选择与系谱选择。从F4代至F6代根据成熟期、结荚习性、倒伏性、叶形及几个经济性状比较选择效果。从F4、F5选拔的单株于F5、F6代按系统种植,并进行产量比较。
试验结果指出,两种选择方法的选择效果在成熟期、结荚习性、株高和叶形等性状方面是相似的。但在双亲生态性状差异较大的组合中,从混合选择获得的材料有较大的变异,并且系统产量也较高。双亲生态性状差异较小时则系谱法优于混合法。所以,组合类型不同,选择方法亦应不同。
1981(2):25-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05
摘要:
1981(2):29-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06
摘要:
1981(2):35-4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07
摘要:
1981(2):42-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08
摘要:
1981(2):53-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10
摘要:粟瘟病是我国北方谷子产区的主要病害。吉林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年份受害田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的减产30%以上。本病在当地主要侵害谷子叶片和穗部,在谷子孕穗期前和出穗后20天以内形成两个发病高峰,苗期未见发病。
实验结果表明,粟瘟病菌的致病性有明显差异,按16个分离菌在8个谷子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初步划分为7个生理型。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本病的一条可取的途径。鉴定结果表明:谷子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在本试验范围内,公谷6号、公谷23号、公谷14号、九谷3号等品种非专化抗性较强,还具有抗5个菌系的专化抗性,是比较好的抗病品种。齐头67、N—12222、团子糯、大粒黄15等能抗6个菌系,显示有高度的专化抗性,是比较理想的抗病育种材料。
小区及大田试验证明:克瘟散、春雷霉素、四氯苯酞、敌菌灵的防治效果都在70%以上。在本病流行年份,可以考虑做为一项防治措施,加以利用。
1981(2):59-6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11
摘要:根据初步研究,明确了葵螟在农安县主要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以老熟幼虫作成米黄色或白色坚实丝茧在土下越冬,从8月末~9月初入土,持续到第二年的7月上中旬,长达10个月之久。潜土深度多集中在5~10厘米的土层中,约占总越冬虫量的63.8%。7月上中旬开始化蛹,蛹期9~13天。7月末是羽化盛期,产卵高峰期在8月上旬,而期3~5天。幼虫经20~23天老熟。
1981(2):65-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12
摘要:
1981(2):69-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13
摘要:
1981(2):73-7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14
摘要:
1981(2):77-8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15
摘要:
1981(2):83-8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16
摘要:
1981(2):88-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2.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