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3):1-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01
摘要:
1981(3):12-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02
摘要:
1981(3):16-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03
摘要:
1981(3):22-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04
摘要:玉米果穗形成的小花数量是由遗传型决定的,一般栽培条件对花数的影响约在10%左右。一个果穗上的小花不能全部都发育成有效的子粒,其中有败育花、未受精花和败育粒的存在,这些受栽培条件影响较大。
1981(3):27-3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05
摘要:
1981(3):34-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06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产小麦、玉米的干物质重增长过程特征,并提出干物质重增长过程的数学模型
1981(3):39-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07
摘要:
1981(3):44-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08
摘要:
1981(3):58-6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10
摘要:经过多年系统调查,分析了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影响病害流行的气象因素。在15℃以上呈现病斑,最适合发病的温度范围是20~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利于发病,在70%以下抑制发病。雨量、雨日是通过改变相对湿度而影响发病的。在大陆性气侯地区,雨量大、雨日多、发病重。在某些特殊地区如海洋性气侯地区,雨量、雨日不是决定性因素。一次较大降雨或连续数日降雨后15~20天,病情明显增长。玉米田小气侯比大气的相对湿度高,温度变化小,有利于病害发生。根据多年观察结果,计算出测报方程式
1981(3):67-7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11
摘要:从省内5个地区、48个队(场)采集154个甜(辣)椒病毒标样。通过寄主反应、抗性指标、传毒媒介、电镜及血清凝集等分离鉴定手段,获得6类11种辣椒病毒分离物,检出CMV(65.8%)、TMV(29.8%)、PVY(5.3%)及80821—4(7%)和80821—13(2.6%)五种病毒,明确了CMV是吉林省甜(辣)椒病毒病的主要毒病原。苗期有少量发生,6月中旬后迅速传播蔓延。其危害特点是:辣椒呈畸形花叶或条斑和环斑坏死,高温期造成落顶或枯顶,后期呈厥叶丛枝,主要传毒媒介是桃蚜和瓜蚜。TMV是苗床、大棚及田间6月中旬前辣椒上的重要病毒,使辣椒呈斑驳花叶,叶稍上卷,有时产生坏死症,种子带毒是重要初侵染源,机械接触是田间传毒的重要方式。PVY也是由蚜虫传播,造成辣椒矮缩、暗脉或脉坏死。80821—4和80821—13可能是两种新毒原,暂未定名,有待进一步鉴定。
1981(3):76-7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12
摘要:
1981(3):79-8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13
摘要:本文对该区5个主要草原类型的特点,动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群落学分析,提出了合理利用与改良途径。论证了狼针草十线叶菊草原为该区地带性植被,大针茅草原在该区为非地带性植被。对草原建设和保持草原生态平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1981(3):87-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3.01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