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4):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01
摘要:
1981(4):4-1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02
摘要:本文根据省农业区划在农安县试点的调查材料,综合分析了该县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将全县划分三个一级农业区和六个二级区,并制订了各区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以及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农安县的经验看出:划分农业区,实行专业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战略转移;当前农业区划应以满足农业调整和近期发展需要为标准;林业是生态平衡的基础,农区森林覆盖率以12%左右为宜。
1981(4):11-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03
摘要:
1981(4):14-2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04
摘要:
1981(4):23-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05
摘要:
1981(4):32-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06
摘要:以玉米幼苗为材料,用不同低温强度和时间进行处理,研究低温对玉米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幼苗不论地方品种、自交系或杂交种,细胞膜透性的变化是随着温度的下降和作用时间延长而递增,它与细胞受伤害程度一致。当玉米幼苗细胞膜透性处于可逆性增加时,膜透性可以恢复,说明玉米叶细胞对低温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处于半可逆性增加时,说明玉米叶细胞已遭受冷害。当处于不可逆增加时,说明玉米叶细胞已受低温致死。比较83个不同品种(系),2℃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差异较明显,其电解质外渗%为7~51,钾离子外渗%为8~51,说明不同品种间膜结构的特性。电解质外渗%与钾离子外渗%成正相关。0℃24小时以上低温为玉米致死温度,2℃24小时或0℃6小时可作为鉴定玉米苗期耐冷性的温度指标。电解质外渗或钾离子外渗的%均可反应低温对玉米透性的变化。
1981(4):38-4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07
摘要:本文分析高产玉米、高梁、大豆粒重增长过程的特性,提出粒重增长过程的数学模型
1981(4):45-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08
摘要:
1981(4):50-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09
摘要:钾肥应优先施在缺钾土壤和秧田,并合理配施氮磷肥,以提高钾肥效果,增加经济效益。
水稻对钾素营养最敏感时期为拔节期,在稻田泥炭土上适宜施钾量亩施氯化钾14~21斤,经济有效的施钾方法以追肥为主,以底肥为辅,重施拔节肥。
鉴于草木灰肥的效果好,应妥善贮存,合理施用。
1981(4):54-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10
摘要: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生活力为3~5年,至第三年仍可侵染致病,到第四年或第五年少量孢子仍可萌发,但未发病。孢子对热力的抗性为:干孢子在干热条件下,110℃30分钟,120℃10分钟;湿热条件下,65℃10分钟。湿润孢子在干热条件下,65℃30分钟或70℃10分钟;湿热中55℃10分钟。对酸碱的适应性较强,在PH3.5~11.0的条件下均可萌发,以PH4.5~10的范围内,萌发率较高。在25~30℃水中浸泡一个月,如不换水即丧失萌发力。如果每隔3~5天换一次水,则仍有少部分孢子可萌发,但萌发率降低。在5℃经常换水的条件下,12个月后孢子萌发率由原来的35%降至25%,20个月后为0.2%,至22个月后不萌发。
厚垣孢子不经生理后熟期,即可萌发,但萌发率不高。干孢子必先经湿润后才能萌发。麦芽糖、蔗糖、木糖和水解乳糖可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时,氮源以蛋白胨较硫酸铵好;碳源则以麦芽糖最好。病菌可在动物血液中形成专化性抗体。
1981(4):58-6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11
摘要:
1981(4):61-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12
摘要:本文系1978~1980年在吉林、通化、白城等地调查研究的结果。根据室内外观察,比较详细地描述了玉米枯心夜蛾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玉米枯心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在吉林地区一年发生一代。越冬卵于第二年4月末5月初孵化为幼虫,5月下旬为害玉米。为害玉米时,在玉米根茎处钻蛀,向上啮食,造成玉米“枯心”。幼虫化蛹多在离垄台地面5~10厘米深处。成虫昼伏夜出,一般在夜间22.30~3.30时交尾。每头雌蛾可产3块卵。卵呈条状产在杂草枯卷叶内,当年不孵化,以卵在杂草枯卷叶内越冬。
1981(4):80-8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14
摘要:
1981(4):84-8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15
摘要:
1981(4):89-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1.04.016
摘要:秋白菜的收获期与气象条件关系甚为密切。收获过早和过晚都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大损失。
本文分析了六十多年气象资料,并通过试验,确定了白菜受冻害的标准及适宜生长条件,提出了白菜适宜收获期,给出了白菜冻害的预报指标。在最近五年的秋白菜收贮预报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