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1):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01
摘要:1983年我省粮食产量在1982年大丰收的基础上增长三成, 达到273亿斤。松辽平原商品粮基地很多县比1982年增产三、四成以上。1983年的大丰收, 天时好是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普及, 尤其是重点抓了中、低产田的增产技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普遍落实,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4(1):5-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02
摘要:
1984(1):15-2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03
摘要:
1984(1):23-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04
摘要:笔者在1980~1981年选用四单八号玉米, 进行清种亩产超千斤的群体生育与农业气象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 四单八玉米清种亩产1, 140斤田块的群体生理生态指标是: 亩保苗3, 300~4, 000株, 最大叶面积系数4左右, 全生育期单株光合势48平方米·日以上, 每亩总光合势为161, 170平方米·日, 平均光合生产率7克/平方米·日左右, 单株生物产量为336克, 单株产量175克, 每亩生物产量2, 200斤以上, 经济系数0.5左右, 农业气象指标是: 播种至成熟日平均气温18.9℃, ≥10℃活动积温为2, 800℃左右。出苗至成熟日平均气温19.8℃, ≥10℃活动积温在2, 550℃以上。出苗至成熟日照时数为1, 050小时左右, 平均每日日照时数为8.15小时。出苗至成熟总耗水量为440毫米, 播种至成熟总耗水量为460毫米左右, 拔节至散粉耗水强度为每日1.8毫米。
1984(1):44-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06
摘要:
1984(1):47-5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07
摘要:水稻苗立枯病是大棚盘土育秧中常见的重要病害。试验证明, 床土的酸碱度与立枯病发病轻重关系密切, 当床土pH值为5.0左右时发病轻, 随床土pH值的升高发病率相应上升。以糠醛渣、草炭土或腐殖土添加工业硫酸制成的酸化剂, 能降低床土的pH值, 效果好, 对稻苗生育无不良的影响。用旱田土加猪圈粪配制的床土, 比用水田土加腐殖土或加草炭土配制的发病明显高。低温也是发病诱因之一, 当稻苗处理于4℃时, 随处理次数的增加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经分离鉴定引致立枯病的病原有五种: 镰刀菌属(Fusarium spp), 毛霉属(Mucor sp.), 根霉属(Rhizopus sp.), 孺孢属(Helminthosporium sp.), 丝核菌属(Rhizoctonia sp.), 其中以Fusarium为主要病原。药剂防冶以65%敌克松的1, 000和1, 500—2, 000倍液或以65%敌克松1份加50%克菌丹3份的700倍液, 消毒床土两次, 防效显著, 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1984(1):56-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08
摘要: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是吉林省栽培大豆的主要猖獗性害虫, 预测大豆蚜的发生和为害趋势是做好防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探讨了吉林省应用大豆蚜越冬卵量预测大豆蚜发生的一些问题; 比较了吉林省不同地区大豆蚜越冬寄主与夏寄主的数量比值和越冬卵量关系; 并根据公主岭地区1961—1981年间鼠李上越冬卵量与大豆蚜发生初期和初盛期蚜量以及四平地区发生程度的资料, 分析了越冬卵量与蚜量发生程度的相关, 推导出应用公主蛉地区越冬卵量预测发生蚜量及发生程度的预测式。
1984(1):62-6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09
摘要:
1984(1):77-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11
摘要:
1984(1):81-8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12
摘要:
1984(1):88-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13
摘要:
1984(1):93-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14
摘要:
1984(1):97-9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15
摘要:
1984(1):98-98,封底.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1.01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