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3):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01
摘要:
1984(3):6-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02
摘要:
1984(3):20-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04
摘要:
1984(3):27-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05
摘要:
1984(3):35-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06
摘要:1980~1982年试验结果, 初步明确了早、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密度、方式、垄距等、其中早熟种每垧35~40万株, 中熟种每垧25~30万株, 晚熟种每垧15~20万株较为合适。早熟种产量最高, 明确了延边地区的大豆栽培应走早熟密植的路子。种植方式以单行双株为好, 垄距65厘米较合适。大豆不同群体结构的经济系数比较稳定, 早熟种经济系数为55%左右, 中熟种为57%左右, 晚熟种为47%左右。增加大豆主茎荚数、粒数、生物产量, 是提高大豆籽粒产量的重要途径。叶面积系数从苗期到黄叶期六期相加, 早、中熟种14~15, 晚熟种15~16较为适宜。大豆的光合强度, 封垄前各群体结构间差异不大。封垄后随密度的加大, 光合强度明显降低。
1984(3):43-4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07
摘要:1、大豆的落花落荚与品种类型有关,根系的伤流量有限性品种比无限性品种多,各品种一昼夜内伤流量的变化都具有类似的规律,但也有数量上的差异。
2、落花落荚较少的吉林9号,天冬氨酸含量比其它品种多3~4倍,落花落荚较多的品种早丰1号,各种氮基酸含量较低。
3、不同的品种不同施肥条件下脱落酸含量有很大差异,落花落荚较少的品种和施肥条件下根系和伤流液中脱落酸的含量较低。对于这一点,今后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4、不同的品种根系伤流液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不同,但同一品种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变化不显著。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种类有所变化,并与落花落荚有一定关系。开花期落花率较高的品种酶带总数比其它品种多2条,同样在结英期落荚率较高的品种酶带数也比其它品种多2条。
1984(3):48-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08
摘要:本研究选用12个数量性状, 对35份大豆品种进行了遗传距离测定及其聚类分析。结果指出, 主成份分析是评价品种综合性状优劣、鉴定优良种质的有效方法; 遗传距离反映了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是度量品种的遗传差异, 选配杂交亲本的重要参数。遗传距离及其聚类分析方法, 对大豆品种资源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984(3):57-6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09
摘要:本文从接种材料类型、花粉发育时期、低温预处理、去分化和分化培养基及其附加物质等五个方面做了一些系统试验, 看出一些趋势, 使粳稻花粉植株诱异率有了明显提高。
我们所用的各类型粳稻材料, 都可以诱导出花粉植株。其中杂种材料诱导效果好于纯种。接种花药小孢子发育为单核中、晚期的诱导效果最好。整株进行7~8℃低温预处理2~32天都有提高诱导率的效果, 最高诱导率可达284.0%, 一般以处理8~16天为宜, 去分化培养基以N6+2.4-D2+蔗糖3%, 分化培养基以MS+IAA0.2-0.5+BA2+CH800+蔗糖3%为好。
1984(3):65-6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10
摘要:
1984(3):68-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11
摘要:
1984(3):73-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12
摘要:
1984(3):78-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13
摘要:
1984(3):85-9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14
摘要:
1984(3):92-9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15
摘要:
1984(3):96-10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4.03.01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