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3):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01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农业综合研究日益显得重要。综合是一种创造,综合是一门科学。本期发表了何永祺同志的文章,供读者学习和讨论。希望从事微观领域研究的同志也都认真读一读,思索一番。使单项研究和综合研究,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贯彻“面向”的方针,促进农业科学和农林经济的发展。
1986(3):5-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02
摘要:用来自辽、吉两省的30个大豆品系研究了25种性状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小区产量和单株产量的选择指数。研究表明,小区产量与单株产量、表现经济系数、粒茎比、植株干重、单株粒数、节数、节荚数呈正相关,与株高和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植株干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和粒茎比是最重要的产量因素。由10厘米株高的着荚数、粒茎比、百粒重构成的单株产量的选择指数的相对选择效率为161.65%。由株节数、株荚数、荚粒数、单株粒重和小区产量构成的小区产量选择指数的相对选择效率为111.7%。在单株粒重的选择指数中百粒重是最重要的性状,而小区产量的选择指数必须包含该性状本身,这是由于单株粒重的遗传力远低于小区产量的缘故。
1986(3):12-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03
摘要:本文对二棱啤酒大麦和四棱啤酒大麦与产量有关的几个性状进行了比较,并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二棱品种以粒数/穗对产量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0.7974),四棱品种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的是千粒重(P=0.6483)。结果认为二棱品种产量育种的主攻目标是粒数/穗,四棱品种为千粒重。
1986(3):16-1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04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产杂交种穗粒数与千粒重对穗粒重及7个性状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效应。结果表明:高梁高产育种中,应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注重提高穗重。要提高穗重,应穗粒数和千粒重并重;中秆型应以提高穗粒数为主;高秆型应以提高千粒重为主。要使穗粒数多,高秆型应以提高穗长为主,中秆型应以延迟抽穗期为主。为增加千粒重,高秆型应以提高灌浆速度为主,中秆型应以增加角质率和叶片数为主。
1986(3):20-2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05
摘要:本文论述了利用核质互作型杂交种作种质源合成保持系,转育不育系的新方法。首先用核质互作型杂交种与保持型的自交系杂交获得三交种,然后选株自交并以此为轮回亲本与相应的杂交种F2分离出的不育株进行回交。直到各性状稳定为止。试验结果表明,回交后代中A系的育性分离符合一对显性恢复基因的理论分布比例。在测交的后代A株系的不育率为100%者,以后回交世代不表现育性分离现象。这一方法不但能培育出新的不育系,而且为杂交种作为种质源利用开辟了一个途径。它对于提高育种材料的结实率、含油率以及对病害的抗性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986(3):25-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06
摘要:大豆品种的抗倒伏性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性状。它的形成与光照和肥力的绝对水平及两者的相对比例有关。同等抗倒伏性的大豆品种,由于降水量及共在大豆生育期间的分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茎秆类型.在不相适宜的条件下抗倒伏性的表现会发生变化。大豆品种的抗倒伏适应性差异还表现在对土壤肥力的反应范围上。一些品种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另一些较窄。具有适宜抗倒伏性的大豆品种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并在各年份间保持较稳定的产量。抗倒伏性是一个多种性状构成的综合性状,其中茎秆的强韧度占有最重要地位。本文还分析了大豆抗倒伏性与其他生态性状的关系。
1986(3):31-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07
摘要:改善高梁子实氨基酸的组分与含量,是改进高粱品质,提高其营养价值的关键问题。试经采用日本日立牌838—50型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ll份高粱品种资源和杂交种的氨基酸组分与含量。结果表明:品种间、杂交种与亲本间,氨基酸含量差异很大,而且共同含有6类14种氨基酸;赖氨酸含量最低,但它却反映蛋白质结构的优劣,是影响高粱子实品质的主要氨基酸之一。分析的试材中,原8—31的赖氨酸含量,比吉林省现有推广杂交种中品质最好的吉杂26号高7.7%。所以,通过选用高赖氨酸的资源作亲本,改进高粱的品质,是大有潜力的。
1986(3):35-4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08
摘要:在前两报中对谷子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和氮肥的适宜施用时期、数量及效果进行了讨论。第三、四、五报侧重研讨获得谷子高产在播期、密度、防倒伏方面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即:改早播为晚播,在保墒条件下谷子最适宜的播期为4月末—5月初;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中晚熟品种最适宜的密度为每亩4.5—5万株。中熟品种每亩为6.5万株;整地质量好的田块,每亩应播种0.4—0.5公斤。整地质量一般或稍差的田块,每亩应播种0.6—0.7公斤;播幅在12—15厘米为宜,肥地上选用中熟中穗型品种,用加大密度的方法控制单穗粒重、增加总粒重,是谷子防倒增收的有效途径。
1986(3):42-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09
摘要:1982年以来,对寒冷纱和塑料薄膜双重拱式覆盖旱育秧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胶纱寒冷纱适于水稻早育秧,适用的网目范围为10#—12#。在该范围内,网纱的透光率为85—88%,减风率为14—23%,且喷洒作业质量优良。对这种育秧技术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进行了中间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具有良好的保温,透光和防风效果。育秧方法即简便又安安实用,明显地减轻了立枯病初青枯病的发病率,育出的秧苗整齐而健壮。因此,这一技术适用于寒冷地区各种水稻旱育秧,特别是中、小苗育秧。
1986(3):49-5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10
摘要:我省粟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为7群25个小种。其中E、
1986(3):55-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11
摘要:稻潜叶蝇(Hydrellia sp.)属双翅目,水蝇科的一种小型蝇子,是为害稻苗的主要害虫。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吉林省有的年份局部发生,是一种为害水稻突发性害虫。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改革,特别是水稻插秧期提前,潜叶蝇为害本田稻苗加重,已成为为害水稻的常发性害虫。以前,对水稻潜叶蝇研究较少。为了做好预测和防治工作,我们对水稻潜叶蝇发生预测指标进行了研究。
1986(3):65-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13
摘要:
1986(3):69-7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14
摘要:苏打碱化盐土在松辽平原分布广,面积大,仅吉林省西部有盐渍土草原139万公顷,其中部分酸化盐土失去利用价值,是目前发展畜牧业主要障碍。为筛选耐盐抗碱品优的野生牧草品种、建立人工草场,恢复和改良苏打碱化盐土草原植被,我们对大安县苏打碱化盐土地进行了调查。本文就植被群落中四个主要优势种九个类型的分布特点、土壤盐碱含量状况、两个野生牧草品种——星星草、野大麦正常生长的耐盐抗碱能力等进行了分析。
1986(3):75-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15
摘要:
1986(3):78-8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16
摘要:本文报导了吉林省农村常用沼气发酵原料的产沼气潜力和特性。各种发酵原料产气量(升/公斤干料)表明:玉米秸为518,谷草为444.2,甜菜渣为415.6,大豆秸为336.3.向日葵秸为264.7,草炭为13.6,鸡粪为412.3,马粪为368.6,猪粪为362.6,牛粪为258.1,羊粪为164.5。畜粪类第一个月的产气量占总量的63—83%,农作物秸秆类中,草炭产沼气极少且集中在第一个月,除甜菜渣外,其它秸秆第一个月的为总量的53—63%,差别不大。甲烷含量在50%左右。发酵期内发酵液的pH变化情况是:畜粪类的没有明显下降且产气正常,草炭的pH基本无变化,为6.7—7.0,大豆秸、玉米秸,谷草、向日葵秸和甜菜渣的pH都下降,为4.5—5.05,除大豆秸外,其它秸秆原料都需调节pH,才能饮复产沼气。
1986(3):84-8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17
摘要:
1986(3):88-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18
摘要:本文介绍了日本水稻育种成果及存在问题,近60年来日本农林省登记的品种有352个,连续种植20年的品种有越光、笹锦,日本晴等。试验表明,随年代的演变选育的品种有高产、早熟、矮秆,抗倒伏,抗稻瘟病的趋势,米质和耐冷性也明显提高。但近年来出现品种单一化现象,遗传资源也很贪乏,就育成的品种数量和作用而言,育种进展不大。
1986(3):93-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19
摘要:
1986(3):95-9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20
摘要:
1986(3):95-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3.02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