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4):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01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作物育种实际,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的五个途径。1.增加育种投入和鉴定的品系数,扩大育种规模,采用新的育种方法和先进手段与设备。改进小区设计技术以提高育种效率。2.充分利用冬繁圃和温室,适当提早测产世代,尽量缩短育种周期。3.强化产量鉴定,特别是多点异地鉴定建立有效的多点测产体系,采用科学的测产方法和程序。4.密切跟踪种子市场和生产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育种目标以保持新品种的竟争力。同时,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和吸引农民正确选择和使用新品种。5.采取措施加强品种资源研究。积极引进外来种质,不断为作物育种提供新基因源。
1986(4):6-1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02
摘要:在中国早熟高粱栽培区,直接利用热带种质资源与中国高粱杂交,由于类型间的差异过大,不易选出优良的亲本。用递交法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可从杂交后代群体中选出农艺性状较好且适于北方种植的优良亲本。在改良热带种质资源和选配杂交组合时,子粒早衰与亲本间的亲缘有关。双亲亲缘关系远或两亲之一早衰的,杂种F1往往早衰严重。有国外亲缘的杂交种,在气温低的地区种植,生育期明显地延迟。在中国北方早熟高粱区,需选育对温度反应不敏感的高产、稳产的高粱品种或杂交种。
1986(4):11-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03
摘要:本文对吉林省育成的40个水稻主要品种进行了系谱追溯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育成品种系谱是与日本品种保持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可划分为“爱国”、“龟之尾”、“坊主”、“北海一号”、“旭”等五大衍生系统。细胞质主要来源于“东乡2号”、“关山稻”“丰稂”、“坊主”等4个日本原始亲源。细胞核主要来源于“龟之尾”、“爱国”、“东乡2号”、“坊主”、“关山稻”、“旭”、“庄内早生”等7个日本原始品种。为了提高品种增产潜力,必须从世界各地广泛搜集、引入各种新抗源和新基因类型。
1986(4):16-2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04
摘要:研究了11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对进度。结果表明不同性状的遗传力不同,同一性状的遗传力在不同组合间也存在崖异。在间母异父或同父异母组合中,不同父本或母本对某性状后代表型的影响大小不同。同一材科分别与不同材料组成不同组合时,该材料对各性状后代表型的影响大小在不同组合中有差异。不同性状的遗传相对进度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组合间的遗传相对进度也不同。利用遗传相对进度作为杂种后代的选择指标,既考虑到了各性状遗传力的高低不同,也考虑到了各性状分离类型的多寡,比单纯利用遗传力做为衡量选择效果的指标要优越。
1986(4):20-2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05
摘要:
1986(4):21-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06
摘要:用50年代以来12个代表品种,随机区组三次重复,条播,在吉林省农科院试验地,旱地种植。采用常规分析,Scott—Knott聚类分析,逐步回归,通径分析等。将12个品种分成四类,分别代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产量潜力年平均增长1%,新品种比老品种增长31.2%。新品种收获指数比老品种提高了43.3%。在产量潜力递增中,主穗有效小穗数的作用最大,主茎收获指数次之,1/4立升容重较小。我省小麦的育种目标应把主穗有效小穗数列为主攻育种目标之一,同时注意提高主茎收获指数和容重。生育阶段合理结构是保持前期,缩短中期,提早抽穗,保证和稍延后期,适当提早整个生育期。
1986(4):27-30,3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07
摘要:
1986(4):31-3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08
摘要:为探索寒冷地区早熟品种的高产栽培途径,采取了育种研究和栽培研究同步上路,互相渗透的方法,开展了多年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早、晚熟品种谷粒产量的差异,主要是早熟品种在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的转移量都比晚熟品种少所引起。2.提高早熟品种的产量必须增加它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转移量。具体措施为延长早熟品种的营养生长期;提高早熟品种的同化效率;增加早熟品种的同化面积(叶面积)。3.通过早育秧、早移栽、移栽小龄秧苗的措施,有效地延长了早熟品种的营养生长期。4.选用营养生长期抗冷性强的早熟品种,采取高磷育秧的措施,强化了秧苗的抗冷素质,有效地促进了早生快发。5.早熟品种在超稀植栽培条件下,只要保证一定的氮素肥力,叶片数可增加1—2个。6.根据以上的结果,初步形成以早熟抗冷品种、早育苗、早移栽(三个早字)为基干技术的早熟高产省工低成本的“三早栽培”技术体系。
1986(4):37-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09
摘要:
1986(4):42-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10
摘要:
1986(4):43-48,9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11
摘要:本文分析了北方水稻土剖面中铁和粘粒的移动以及腐殖质的组成,并指出:北方水稻土与它的母土比较,铁的游离度、晶化度和活化度增高,粘粒下移,已具备水稻土的基本技术特征,淋溶过程弱,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高,又有别于南方水稻土。
1986(4):49-5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12
摘要:在盐碱土改良利用中,引种耐盐抗碱作物是经济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在盐渍土基层分类和经济有效的利用盐渍化土壤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试验结果摘要如下:
1.通过田间调查和盆栽试验,向日葵、糜子两种作物的抗碱性顺序为向日葵>糜子。
2.由于苏打盐渍土常是盐化与碱化同时发生,其危害是综合的,我们试用盐碱化指标(盐化度×碱化度),表现与作物减产率有密切相关。
3.从非盐化的碱化土壤来看,其碱化度的高低对作物之危害,表现相关性强。一般减产幅度为5—90%。
1986(4):54-5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13
摘要:
1986(4):55-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14
摘要:近年来随着氮磷化肥的大量施用,一些地块供钾不足的现象日益显露出来。我们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醋酸铵法测定土壤中速效钾,则能反映出土壤的供钾能力,可作为我省草甸土测定速效钾的可靠方法。其临界值为129ppm,即当土壤速效钾测定值低于129ppm时,每亩施2—4公斤K2O可增产玉米10%左右。
1986(4):58-6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15
摘要:本试验是在基本满足玉米对氮磷肥需要的条件(每亩施硝铵33.3公斤,重过磷酸钙16.6公斤)下,以钾肥不同施用量(每亩分别施5、10、20、30、50公斤硫酸钾)为处理的单因素田间小区试验,整理23个点的试验资料取得如下结果。1.每亩施5公斤和10公斤硫酸钾的玉米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钾测定值的相关关系分别为ŷ=14.695+39.3959logx(r=0.4994*,n=16)和ŷ=-10.4812+50.9209logx(r=0.513*,n=16)。2.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的土壤速效钾测得值超过65ppm时,相对产量可以达到80%以上。3.从整个经济效益看,钾肥施用量以亩施5—10公斤硫酸钾为宜。
1986(4):62-6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16
摘要:
1986(4):63-6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17
摘要:本文引用当前国际先进的选种方法——(Best Line Unbiased Prediction)结合我国牛群育种的实践,提出利用母牛一生多胎次重复记录成绩,估计种公牛产奶量BLUP育种值的方法。
1986(4):68-7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18
摘要:本文分析了不同进化类型大豆在萌发过程中脂肪与脂肪酸的代谢。结果表明:在萌发过程中,(1)大豆脂肪含量明显附低;(2)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所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所降低;(3)硬脂酸含量有增高的趋势,而油酸、亚麻酸含量有降低的趋势;(4)萌发过程中,脂肪含量、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及硬脂酸,亚麻酸含量的变化程度均表现为野生类型>中间类型>栽培类型。
1986(4):72-7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19
摘要:本文叙述了标准蛋白水解分析前处理的一种改进方法。在水解液中直接加入中和溶液使待测样品的pH值符合分析要求,然后,用氨基酸分析仪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法操作简便、峰保留时间稳定、分辨率良好、满足分析要求。与常规处理方法比较,省去了加热(或冷冻)、减压蒸干等步骤,简化了仪器设备,缩短了前处理时间,并且,氨基酸的回收率也有所提高。
1986(4):76-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20
摘要:君子兰在吉林省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观赏植物。它是异花授粉植物。我们拟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大量快速繁殖。本文研究了外植体的选择,明确了萌发的种子、种胚、茎尖都适做快速繁殖的外植体,经离体培养能产生不定芽或愈伤组织。用种子、种胚、茎尖做外植体的已被诱导出植株,并诱导生根移至土壤中。MS为基本培养基。
1986(4):81-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21
摘要:本文阐述了确定水稻安全抽穗期的依据,用作图法和电子计算机确定水稻安全抽穗期的方法。并应用电子计算机求算出全省40多个市县水稻安全抽穗期,以期为水稻安全计划生产提供依据。
1986(4):86-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22
摘要:根据国内外电子计算机应用情况,本文从试验数据分析、数据整理、决策、模拟、自动控制、检索等方面论述了电子计算机在农业科研和生产上的应用,并对计算机在我省农业上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
1986(4):91-9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23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MV)三个株系间混合接种,对致病性没有交互保护作用。先接1号株系后接3号株系,对3号株系的致病性有一定的干扰现象。1号加3号株系混合接种病株种子传毒时,只出现1号株系症状,也表现了1号株系对3号株系的干扰现象。两个和三个株系同时混合接种,病情加重。混合株系接种鉴定品种抗病性,能反应出品种抗SMV的本质。
1986(4):95-9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6.04.02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