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1):1-6,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01
摘要:本文根据系统工程学原理,在系统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用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安图县“七、五”期间农牧药业生态系统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该模型体现了气候、土壤等农业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与合理利用;包含了气候、土壤、作物、家畜(禽)和人等系统要素间的生态平衡机制及变不良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可行途径;考虑了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农牧系统结构的调整(扩大畜牧业比重,扩大水稻、大豆和药材比例,适当压缩玉米等旱粮作物比例,调整农牧生态区域),系统经济效益可提高15%,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显著改善。
1987(1):7-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02
摘要: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大豆栽培品种生育期类型及其生育期构成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产量是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的。认为大豆高产的生育期类型是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类型,在一定生态区内,采用明显早于当地生育期类型品种,靠早熟密植提高单产的策略是不可取的,应采取选育推广与当地生育期相适应的高产品种策略。同一生育期类型品种,产量与出苗至开花始期的天数无关,与开花始期至鼓粒始期的天数呈负相关,与鼓粒始期至成熟期的天数呈正相关。开花始期至鼓粒始期较短、鼓粒始期至成熟期较长的性状,在产量育种中,可作为选择的间接依据之一。
1987(1):12-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03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在产量构成中的作用。种植密度适宜时子实产量较高。密度与肥力间存在着高肥力宜密、适宜的密度范围较宽,低肥力宜稀、适宜的密度范围较窄的关系。当种植株数超过适宜密度范围的上限时,植株的生育受到阻碍,表现出叶速度慢、吐丝期延迟、雌穗小花数减少,败育粒数增多。这些现象在高肥条件下主要是光照不足造成的,在低肥条件下主要是肥力不足造成的。从丰产稳产出发,大面积生产上的种植密度,应在合理密度范围内选取中值或低值。
1987(1):18-23,3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04
摘要:在三个不同地理来源的12个玉米品种的双列杂交中(包括一组F1和亲本,没有反交),研究了11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在逐步回归基础上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品种的地理来源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品种间杂种优势和遗传差异的大少。杂种优势与地理来源有密切的关系。不同胚乳类型间的杂种优势大于相同胚乳类型间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优势与其他8个性状的优势密切相关,而杂交种的单株产量与7个性状密切相关。对单株产量优势贡献较大的直接作用依次为:百粒重、穗粗和每穗粒数优势;对单株产量贡献较大的直接作用依次为:每穗粒数、百粒重和穗粗。
1987(1):24-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05
摘要:本文对吉林省谷子地方品种进行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在10.9—13.9%之间,平均含量为12.153±1.32%;脂肪含量的变异范围是4.4—5.4,平均含量5.00±0.20%。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与积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是低温、多雨的延边、通化地区最高。
1987(1):28-3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06
摘要:1984—1985年以54个春小麦品种为试材进行三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在逐步回归基础上对主要生育阶段、生育期和产量等性状进行了聚类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春小麦三个主要生育阶段对产量形成的相对重要性为前期>后期>中期。虽然早熟与高产有一定的矛盾,但产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育日数在各阶髓的分配比例。因此,在吉林省中部地区旱种条件下,选育早熟高产品种的目标是:在较长前期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缩短中期,适当缩短后期,同时兼顾子粒性状的改良,促进有机物质向子粒的运输。
1987(1):34-3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07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们多年来的籼粳交育种经验教训,对我省的籼粳交育种提出以下几点意见:针对远缘杂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采取相应地育种技术,加强后代的异地自然抗性鉴定,对后代抗寒性和米质严格筛选;进一步加强籼粳交育种的遗传规律及籼粳交品种栽培技术的研究。
1987(1):37-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08
摘要:本试验以人工气候箱控制温度的方法,对不同生育时期的大豆(品种吉林3号)给予10℃低温(昼夜恒温,光照14小时)处理10天,研究低温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等的影响。结果发现6月11—20日和6月21—30日即分枝至开花以前(花芽分化时期)对低温处理最敏感,该阶段遇低温产量最低,减产60.1—60.8%,是大豆冷害的关键期。
1987(1):40-42,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09
摘要:大豆鼓粒盛期的豆荚荚皮硬度在抗、感大豆食心虫材料间差异显著,抗虫材料的荚皮硬度显著高于感虫材料,并且荚皮硬度与幼虫入荚死亡率间有正相关关系。大豆成熟后荚皮的颜色对虫食率高低有一定的影响,在供试的材料内荚皮为黑色的材料均有一定的抗虫性。
1987(1):43-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10
摘要:
1987(1):47-5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11
摘要:在大面积缺锌的地带性土壤上,作物生育初期发现缺锌或潜在缺锌症状时,采用飞机作业喷施锌肥,则能做到及时防治,成本低,增产明显。
用3%的硫酸锌溶液,每架次载肥液1吨,喷300亩,作物缺锌症状十天后恢复正常。玉米增产12.6—20%,亩增玉米48.5公斤以上,高粱增产7.3%,亩增粮15.5斤。地势低洼,pH高,缺锌严重的盐碱土、盐化草甸黑钙土增产效果比岗地黑土明显。分析植株,土壤锌的浓度,对作物,人畜健康没有危害。每亩纯收益可达6元多。
1987(1):51-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12
摘要:我省东部水稻土的养分释放规律和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是因水稻土亚类而不同,氮肥效果最好的是冲积型水稻土,其次是白浆型水稻土。磷、钾肥效果较好的是冷浆型和白浆型水稻土。
在水稻土不同亚类之间,土壤速效养分和肥料利用率也不同,其差异前者大于后者。在同一个亚类中,土壤速效养分利用率是与其含量呈曲线负相关,相关程度因亚类而不同。肥料利用率是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有些下降,随产量增加而增加。
在高、低温年之间,土壤速效养分利用率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肥料。因此,在低温年水稻从肥料中吸收的养分比例相对增加。
1987(1):58-63,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13
摘要:本文对测土施肥目标产量施肥量计算公式中的主要参数,每生产百公斤玉米子实所吸收氮、磷、钾的数量;土壤供氮系数、供磷系数;化学氮肥、磷肥的利用率等,五年中在四平市、辽源市的不同土壤——气候区,进行多点田间试验,通过土壤、植株大量样本的化验,对这些主要参数的可变性、规律性、适用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综合分析,得出了一系列与土壤速效养分,地力间的一元、二元回归方程,使具体参数因地制宜实现了定量化、适用化。用其确定的施肥量与回归方程所确定的最佳施肥量二者拟合较好,生产中应用,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1987(1):64-6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14
摘要:长岭县的土壤全部属于石灰性土壤,按着土壤普查对全县7,022个耕层土样和437个剖面表层土壤的化验分析结果,长岭县的土壤养分状况属于缺磷少氮钾尚足,即土壤本身的供钾能力相对的表现充足。但是,近年来随着粮豆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大量的施用氮磷化肥,在一些地块,钾肥的增产作用明显的表现出来,并已成为我县的继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及合理施肥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在长岭县的土壤上对玉米等主要作物施钾肥的增产效果及施用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图通过大量的田间生物试验,为增加钾肥的用量及科学的施用提供依据。
1987(1):67-7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15
摘要:本文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淡黑钙土的不同底墒与氮素口肥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淡黑钙土上的作物在不同的底墒条件下有不同的氮素安全口肥量,在播期土壤含水量6.7—9.8%范围内的氮素安全口肥量为5公斤/亩尿素,10—11.8%范围内安全量为10公斤/亩尿素,在12%以上安全量为15公斤/亩尿素。
经统计分析确定出不同播期底墒条件下的最佳施肥量,在6.7—10.8%土壤水含量范围内,其最佳氮素口肥量为10公斤/亩尿素,在11.0—14.4%土壤水含量范围内,最佳氮素口肥量为15公斤/亩尿素。
1987(1):71-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16
摘要:在三种不同土壤上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量黑土为122.5~129.5公斤/公顷/年。白浆土为95.04~158.6公斤/公顷/年,淡黑钙土为68.5~163.4公斤/公顷/年。三种土壤上无明显差异。种一年大豆,大豆生长期从生物固氮获得氮占大豆全氮百分数来看,白浆土47.9~67.0%,黑土60.5~74.1%,淡黑钙土为50.1~74.5%。
从本试验看大豆的氮素来源主要从根瘤菌共生固氮获得,占50.1~74.1%。其次从土壤获得21.2~47.3%。肥料氮利用较少,仅2.54~4.75%,固定的氮对大豆生殖生长有良好作用。
1987(1):78-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17
摘要:本文报道了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对老参地腐生微生物及人参根腐菌类的存活影响。明确了土壤灭菌效应,经辐照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大幅度下降,真菌的致死剂量低于细菌。人参根腐菌的致死临界剂量为2 Mrad。
1987(1):81-8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18
摘要:用VA菌根菌和根瘤菌联合接种草木犀,单施可溶性磷肥和磷肥与氮肥混合施用两个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草施磷肥区,菌根的侵染率比对照提高65%;固氮酶活性比对照提高2.9倍;草木犀植株干重比对照提高90.5%。磷肥与氮肥混合施用效果不好。
1987(1):84-8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19
摘要:本试验的目的旨在探索自然条件下苜蓿扦插技术。试验结果表明:(1)扦插苗床应略高于地表且排水良好,以防水淹,如果用塑料薄膜覆盖,薄膜应高于苗床1米左右,以免高温烧伤插条。(2)塑料薄膜是春秋季较理想的覆盖物,但切忌夏季使用,多雨季节,覆盖苇席或不覆盖是最理想的方法。(3)最佳扦插季节是晚春和初夏,此时苜蓿为孕蕾期。(4)扦条长5—6 cm对成活率没有明显不良影响,但在不利自然条件下,以8 cm为宜。一般说来,粗扦条较细插条容易成活。
1987(1):87-8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20
摘要:
1987(1):88-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21
摘要:通过1982—1985年人参扣小棚田间试验研究表明:
1.人参扣小棚可提高地温2—6℃,早出苗7—8天,土壤水分维持在40—60%适宜范围内,又可预防早春缓阳冻或晚霜危害。
2.扣小棚人参增产效果显著,一般比单透棚增产13.4%,比全阴棚增产29.6%,出于货率提高3%。
3.扣小棚人参营养成,分与其它棚式基本一致。
4.人参扣小棚经济效益大,比其它棚式增值20.1—48.8%。
5.人参扣小棚技术要点是:撤去床土,盖棚压严,因地制宜,适时早扣;及时通风,控制温度;适时撤去塑科薄膜苫到参棚上为单透棚。
1987(1):94-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22
摘要:日本水稻冷害频繁,大约4年发生一次,有时连年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日本从1935年正式开展水稻冷害研究以来,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明确了水稻冷害的发生规律及生理机制,采取了多方面的防御措施,水稻生产发展很快。近年来虽然遭到了冷害,仍保持每公顷糙米3.5—4.0吨的产量,相当于50—60年代丰收年份的产量水平。1983年北海道5—9月积温同1913年一样恶劣,在这种条件下仍获得了每公顷3.5吨(糙米)的好收成。
1987(1):96-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1.02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