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2):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01
摘要:
1987(2):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02
摘要:东北三省大豆病毒病的主要毒原是大豆花叶病毒(SMV)。大豆花叶病毒的1号株系发生量大,是东北地区的优势株系;3号株系致病力强,属强毒力株系。今后抗病育种的目标应以SMV的1号和3号株系为重点。
1987(2):9-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03
摘要:以公交7901—3×Marshall和吉林16号×公交7911—2两个组合的F1、F2及其双亲为材料,在网室隔离条件下分别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2,3号株系,研究了抗SMV基因的分离规律。结果表明,公交7901—3和Marshall抗2号株系的基因均为显性;来自Marshall的抗3号株系的基因为2个独立的显性基因;来自公交7911—2的抗2号株系的基因亦为2个独立的显性基因;来自吉林16号或公交7911—2的抗3号株系的基因为隐性。这说明参试材料抗2、3号株系的基因为2对,而抗性基因的显隐性依材料而异。
1987(2):12-16,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04
摘要:大豆田中有40余种蚜虫,其中出现频率在0.1%以上的有18种。传毒的大豆蚜和豆蚜7月中旬是发生高峰期;桃蚜是6月末、7月中旬和7月末3个发生高峰期。田间病株在7月下旬以后大量出现。田间早期病株是蚜传毒原。
田间种传病株和早期蚜传病株对产量和种传率的影响较大。7月9日(R2期)以后各期发病株的单株均产显著地高于以前各期发病株的产量。7月16日以前发病株的种传率明显地高于以后各期发病株的种传率,并且随发病时间的提早,种传率逐渐增高。6月末(R1期)和7月初(R2期)的病株种传率高达26%左右。
1987(2):17-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05
摘要:水稻潜叶蝇是吉林省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在一些地区几乎每年危害。以成虫越冬,以第一代幼虫对刚插完秧的水稻苗期危害最重。越冬雌虫的产卵高峰期从5月末到6月初,幼虫大量发生是6月上旬危害稻苗叶子。
1985年在田间小区比较了10种农药防治效果,只有用拌磷颗粒剂防治效果最好。1986年在九台、东丰、海龙、磐石、敦化等地水稻产区进行了大面积颗粒剂田间防治试验,所有试验都证明5%甲拌磷颗粒剂防治效果好,每公顷用量是3.75至7.5公斤,直接施在水里,时间是6月1日至5日,这时水稻田水必须保持一星期,降低虫口密度95%以上。我们推荐这种方法做为防治水稻潜叶蝇的推广措施。
1987(2):24-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06
摘要:灯蛾类是当前我省局部地区值得注意的一类多食性害虫,在苗期危害玉米和大豆尤重。在伊通县调查表明,其优势种类是星白雪灯蛾Spilosoma menthastri和人纹污灯蛾Spilarcatia subcarnea。在我省灯蛾一般一年发生二代、以蛹越冬,以第一代幼虫在6月中下旬危害较重。当前生产上主要用化学防治为主,辅之以人工防治,化学农药以杀灭菊酯和敌敌畏效果较好,辛硫磷效果稍差。有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1987(2):28-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07
摘要:
1987(2):31-3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08
摘要:
1987(2):33-33,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09
摘要:
1987(2):34-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29
摘要:我省科研单位选育的品种由于抗病性不过关,生产上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而由日本引进的品种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据1984年统计,日本引进品种京引127,早锦和秋光种值面积占56.5%。生产上迫切需要抗病品种,科研单位目前还拿不出来,这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水稻育种研究工作,尽快选育出高产、多抗、优质水稻新品种,本文从选育目标、技术路线、途径方法、加强稻瘟病生理小种研究和改进鉴定方法、建立优质米分析中心、以及加强横向联系和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987(2):39-4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10
摘要:本文用相关(简单相关、偏相关)、逐步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49个高产品种(系)的8个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尽管采用的方法不同,但所得结果完全一致。穗粒数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穗重和千粒重,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呈负相关,要协调和利用二因子使其并进。要使穗粒数增加,就要以壮杆为主;要是高千粒重,就要以增加穗长和穗粗为主;穗重的提高主要是穗粒数的效应,千粒重等性状对穗重的效应均为正值,切不可忽视它们的作用。株高对穗粒重的直接效应不明显。
1987(2):45-4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11
摘要:本文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得出了定量的数学模型,并依此提出了进一步搞好玉米生产的几点建议。
1987(2):48-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12
摘要:
1987(2):50-50,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13
摘要:
1987(2):51-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14
摘要:关于向日葵瘦果颜色的分类,国内尚未见报道,美国的JACKT·CARTER在SUNFLOWER·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书中,把瘦果颜色分为12类。本文根据我国向日葵的颜色特征,对700余份品种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整理、归类,首次明确提出了3大类16种颜色的分类标准。
1987(2):53-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15
摘要:本文研究了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及其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种大多是双亲遗传距离较大的,但是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未见明显的相关性。双亲遗传距离的大小不能作为评价组合优劣的唯一标准。
1987(2):59-6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16
摘要:
1987(2):60-6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17
摘要:
1987(2):62-6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18
摘要:
张夫,张兆凤,张永江,朴镐俊,张尔刚,唐国英,张敬,池玉春,刘革新,高峰,朴香淑
1987(2):65-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19
摘要:吉林白鸡配套系选育开始于1978年,1983年参加全国蛋鸡育种攻关,到1986年育种工作阶段结束。采用高度近交、闭锁群家系等方法育成12个品系。进行94个杂交组合的配合力测验。经中试和全国蛋鸡育种攻关随机抽样测定,筛选出吉杂312、吉杂510二个高产配套系,商品鸡饲养日72周龄产蛋总重量分别达14.76和14.67公斤,超过全国蛋鸡育种攻关规定14.5公斤的指标,达国内先进、国际70年代末水平。吉林白鸡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始于1983年,累计饲养种鸡10万只,推广父母代和商品代鉴别鸡雏100万只,增产幅度、经济效益提高23%。解决了我省长期以来迫切需要的高产商品鸡种源问题。
1987(2):70-7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20
摘要:本文提出立草为业,把草业作为一项独立的产业来创办和经营。文中对近年来把吉林省中西部划为“玉米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列举了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文章着重阐述了草业的涵义、草资源的优点及兴办草业的意义。建议调整在吉林省中西部种植玉米的比例,把“玉米带”的农业结构由过去单一种植玉米,逐步改革成为粮草轮作的“互补型农业”,文中提供了“互补型农业”的模式。对兴办草业,逐步合理地改革农业结构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作了分析,并推荐了兴办草业的适宜草种和一些措施。
1987(2):75-7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21
摘要:
1987(2):80-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23
摘要:羊毛油汗的质量对羊毛纤维的物理性能及毛纺工业的关系甚为密切。本文对吉林省镇南种羊场的斯达夫细毛羊不同引血组合的羊毛油汗变化进行了总结。通过对不同引血组合羊毛油汗含量以及油汗颜色等项目的对比分析,证明含1/4澳美试验组合(即ACC组),对改变斯达夫细毛羊的油汗质量效果好。可在今后选育及生产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1987(2):85-8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24
摘要:黑穗醋栗为吉林省很有发展前途的浆果。它具有抗寒、营养价值丰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深受广大栽培者欢迎。近几年来,吉林省的黑穗醋栗生产发展很快,据调查至1986年末全省栽培面积达20,000亩。本文介绍了吉林省黑穗醋栗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了它的四大特点:1.发展速度快;2.种植区域化;3.经营专业化;4.生产加工一体化。根据生产中存在的品种混杂,果品加工技术水平低,栽培管理粗放及科研工作起步晚等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措施,指出了黑穗醋栗生产发展的美好前景。
1987(2):89-91,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25
摘要:
1987(2):92-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26
摘要:
1987(2):95-9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27
摘要:
1987(2):95-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2.02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