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3):1-4,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01
摘要:大豆褐斑粒率的高低受品种和SMV株系的影响。有的品种高感三个株系所引致的褐斑粒,而有的则高抗或免疫。1号株系引致的褐斑粒率高于2号和3号株系。植株感病后严重程度与褐斑率高低没有直接相关性。用选育抗褐斑粒的品种来提高大豆品质是可行的。
1987(3):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02
摘要:应用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灭幼脲8号〔1-(4-氯苯基)-3-(2-氯苯甲酰基)脲〕、Dimilin〔1-(4-氯笨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SIR8514〔2-氯-氮-〔〔〔4-(3氟甲氧基)苯基〕氨基〕羰基〕苯酰胺〕对玉米螟卵及幼虫进行活性测定及田间试验。室内试验用25%灭幼脲3号胶悬剂50-1000 ppm和25% Dimilin可湿粉10-250 ppm浸渍卵块,杀卵效果分别为80.9-94.4%、43.2-72.1%。5000 ppm液浸虫体,矫正死亡率分别为69.4%和27.0%。田间小区试验,在玉米植株抽穗初期喷雾灭幼脲3号13、20克(ai)/亩:Dimilin 2.5、5克(ai)/亩;SIR8514 25%胶悬剂2.5、5克(ai)/亩,被害株率减少分别为41.7、58.3%;50.0、50.0%;70.8、70.8%,幼虫存活率减少分别为50.0、62.5%;75.0、25.0%;100.0、87.0%。榆树和东丰县用灭幼脲8号2.5%颗粒剂施心叶50克/亩和25%胶悬剂喷雾40、50克/亩被害株率减少分别为66.8%、35.7%租51.2%,效果高于BT乳剂和青虫菌。
1987(3):10-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03
摘要:
1987(3):14-14,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04
摘要:
1987(3):15-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05
摘要: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引入山东省夏大豆种质,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产量因素,特别是单株荚数及每节荚数的选择,可提高产量选择效果。具体做法是配制三类组合。第一类为春×夏大豆组合,选育丰产育种材料。第二类以春×夏大豆组合后代材料与当地适应型品种或品系进行杂交,选育高产品种(或品系)。第三类为第二类组合衍生的优良品系再与当地适应型品种或品系杂交,选育高产品种。结果表明,从第一类组合选育出一批优异丰产种质;从第二、三类组合中选育出了丰产性突出、品质优良、抗花叶病毒病、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或品系)。此育种方案既保持了遗传基础的复杂性,也保持了连续性。达到了丰产性与适应性的高水平统一。因而是一个高产育种的有效新途径。
1987(3):22-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06
摘要:本文修订了日本渡边岩的大豆株型分类方法,根据株高、分枝多少、分枝长度和分枝张开程度,把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的株型分为高杆主茎张开型、高杆主茎收敛型、高杆分枝张开型、高杆分枝收敛型、中杆主茎张开型、中杆主茎收敛型、中杆分枝张开型、中杆分枝收敛型、矮杆主茎张开型、矮杆主茎收敛型、矮杆分枝张开型、矮杆分枝收敛型12类。讨论了有关大豆株型以及株型育种问题,认为所谓株型应是对生长习性为直立或半直立类型的栽培品种而言,只包括茎部性状的狭义株型,对大豆产量育种更有实用意义。分析了吉林省品种的株型特点,结果表明,除株高外,其他株型性状的地理分布没有十分明显的规律性。认为株型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于品种的基因型,株型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栽培条件。现阶段吉林省大豆株型育种目标:高产水平育种,应以中杆主茎收敛型为主;中低产水平育种,应以中高杆分枝收敛型为主。目前应侧重中高杆分枝收敛型高产品种的选育。
1987(3):28-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07
摘要:北方稻区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稳产性的研究,是以北方稻区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并以多地品种区域试验的方差分析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新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稳产性,既能为推广与应用水稻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又能对今后选育水稻新品种有指导意义。
1987(3):32-3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08
摘要:本试验研究表明:高粱开花授粉后5-25天收获的种子,无种用和食用价值。30-35天即乳熟末期收获的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能力,下代植株生育比较强壮,虽然产量与蜡熟末期收获的差异显著,但可做为低温冷寒年份生产用种提前收获的临界期。35—45天即蜡熟到蜡熟末期收获的种子,发芽势强,发芽率高,下代植株生育健壮,子粒饱满,产量高,是种用和食用的最佳收获期。
1987(3):37-4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09
摘要:本文试用俞世蓉提出的稳定性参数分析了吉林省1985年中晚熟组玉米区域试验的15份杂交种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吉单118、吉单122、黄莫17、432和BC7315×330五份杂交种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对俞世蓉提出的稳定性参数a;和Eberhart-Russell的稳定性参数b;的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为0.9731和0.8631,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俞世蓉所提出的稳定性参数用于玉米杂交种时,与Eberhart-Russell的稳定性参数有同样效果。
1987(3):42-45,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10
摘要:本项试验采用二因子最优回归设计,以y=E0+B1+B2X2+B3XX1+B4Xl2+B5X22为数学模型计算出施用氮磷化肥效应函数。根据投入产出边际分析原理,求出玉米在淡黑钙土上化肥最佳用量,氮为9.6公斤/亩,磷(P2O5)为7.2公斤/亩,配合比例1:0.745。通过增产效益分析得出,在这个施肥量下,每公斤氮磷纯养分增产玉米15.8公斤,可获利润39.97元/亩。
1987(3):46-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11
摘要:本研究的供试土壤为草炭型水稻土、白浆型水稻土和草甸型水稻土。三种土壤的有效硅含量127~181 ppm。供试硅肥的有效硅含量32.2%,公顷施用硅肥1吨,增产稻谷5.5~8.7%。当高肥条件时,增产10.0~13.4%。经济有效的硅肥施用量,一般公顷施用1吨为宜。
1987(3):50-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12
摘要:通过吉林省2994个土壤样本的测定,查明了吉林省土壤微量元素铜和锌的含量与分布。土壤全量微量元素铜和锌低于我国土壤的平均含量。由于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的不同,使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大。土壤有效锌普遍缺乏,少数土壤缺铜。并论述了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1987(3):58-6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13
摘要:本课题是农牧渔业部畜牧局1984年下达的科研项目。先后搜集整理了1923年以来我省多年生牧草的文献资料90多篇;考察了省内6个地区的牧草生产现状;设置了6处小区辅助试验点进行对比观察。根据上述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吉林省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为三个区,即西部平原羊草,苜蓿区;中部平原苜蓿、无芒雀麦区和东部山区、半山区胡枝子、苜蓿、无芒雀麦区。沙打旺和野大麦为本省辅助当家草种。
1987(3):65-6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14
摘要:
1987(3):68-75,7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15
摘要:本文曾参加在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召开的第22届国际园艺大会上发言。全文介绍了建国以来几种主要果树的育种与品种改良方面的成就,包括苹果、梨、葡萄、桃、山楂、猕猴桃与柑桔,论述了果树的栽培历史、种质资源、育种目标、新品种的培育、生产推广与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等。
1987(3):76-7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16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生长刺激剂赤霉素溶液浸蘸巨峰葡萄果穗,对浆果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观察,以用300 ppm浓度处理效果较明显,可促进浆果提早成熟一周,增加糖分,降低酸度,使百粒重提高,果粒增大。
1987(3):79-8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17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应用从匈牙利引进的连续流动分析仪,采用Olsen法测定土壤有效磷时,不同浸提温度对土壤有效磷测试结果的影响。并通过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29个土样的试验,确定不同浸提温度下,不同有效磷含量的数据矫正值及数学方程。以便在不同提取温度下测出的数据,均可求出在25℃时的有效磷含量。
1987(3):83-8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18
摘要:用必要的穗型参数对穗部性状进行定量的数字表达具有精确而可比的特点。本文以水稻穗结构特性为依据,对与穗型有关的性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关穗部性状的9个参数公式,并用实际测得的数据进行了运算,结果证明这些参数公式合理,简便,实用,对水稻株型育种及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987(3):89-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19
摘要:测定了9个大豆品种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及叶片可溶性蛋白、种子蛋白含量。田间生长大豆的叶片在扩展最大时的NR活性最高,一天中NR活性呈明显的昼高夜低的变化,但夜间仍维持一定的活性。不同大豆品种间NR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活性大小依次为野生大豆〉半栽培〉老品种〉新品种的大豆。不同节位的叶片NR活性以单叶和第1-2节位的复叶为高,其次为5-6节位。在整个生育期内,苗期(V2-V4)NR活性最高,盛花期(R2)出现一个峰而呈双峰曲线。在鼓粒期又有一个小峰。不同器官中以叶片的活性最高,其次为子叶、茎、根。V2-V4期的叶片NR活性与叶片可溶性蛋白和种子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NR活性的早期测定可能为种质育种的筛选提供一简捷手段。
1987(3):94-94,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20
摘要:
1987(3):95-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7.03.02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