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3):1-3,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01
摘要:人工接种鉴定栽培春大豆1500余个品种(品系),野生大豆1000余份。未发现免疫的,抗病材料也甚少,栽培品种仅占2%左右,野生大豆都不抗病。栽培大豆比半野生豆抗病,半野生豆比野生豆抗病。栽培品种的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基本一致。有少数栽培品种材料兼抗褐斑粒。
1989(3):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02
摘要:白僵菌在5、35、37及40℃温度下不能发育并形成孢子,而在10、20、25及30℃中可以发育并形成孢子,但以25℃最为适宜。在上述温度中,产孢时间依次为28、3、2、4天。因为白僵菌在35℃以下湿度中孢子不能发芽和形成菌丝,所以它不可能在哺乳动物和鸟的体内繁殖并引起寄生。
1989(3):7-8,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03
摘要:
1989(3):9-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04
摘要:
1989(3):15-19,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05
摘要:在田间对985份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进行了抗大豆蚜筛选。在此基础上做了两年网室接蚜鉴定,肯定了85—32、85—39、85—1等3份野生大豆对大豆蚜的抗性,其抗性级别在本研究中确定为“高抗”。这3份材料的抗蚜性高于在栽培大豆中所发现的抗蚜性最强的材料。受害指数差异显著性测验及蚜虫种群生长率观察也进一步证实野生大豆之间对大豆蚜的抗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3份材料的抗蚜性。
1989(3):20-23,7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06
摘要:选用抗寒性强弱不同的粳稻品种30份,进行胚及幼穗(0.5—1.0cm)体细胞组织培养。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品种的体细胞愈伤组织的净生长量,不仅在不同品种之间有明显差异,而且在继代培养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15℃低温下继代培养的成熟胚愈伤组织净生长量与品种孕穗期的扰寒性无关,幼穗体细胞愈伤组织的净生长量与品种的抗寒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将愈伤组织在15℃下培养25天,可作为愈伤组织抗寒性的鉴定方法,其净生长量可作为抗寒性鉴定的指标。
1989(3):24-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07
摘要:
1989(3):27-3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08
摘要:通过吉林省1987年中晚熟组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15个点的产量性状资料,分析了品种、地点、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7个杂交种的不同适应区以及各地点种植该区适应杂交种的增产潜力。通过特别适应区内产量比较,主要杂交种特别适应区分别为:(1)吉单131的适应区为中高产地区,即四平、辽源平原暖温半湿润中晚熟区。(2)在中产地区,四单14的适应区是白城平原温和半干旱区。吉单133的适应区是四平、长春平原温和半湿润区及吉林、通化平川中熟区。(3)四单8的适应区为长春及白城北部年积温较低的中低产地区。
1989(3):34-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09
摘要:采用分期播种及不同覆土深度处理的方法,对地方品种与国外品种的出苗率及幼苗形态器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品种比地方品种根茎伸长能力弱,芽鞘短,芽期要求温度较高,并且对温度反应敏感。根茎伸长能力弱,芽期对温度要求高是国外品种出苗率显著低于地方品种的主要原因。播种越早,覆土越深,出苗率与地方品种差异越大。因此在育种工作中,应用国外品种时应注意出苗能力的选择。
1989(3):36-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10
摘要:
1989(3):40-45,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11
摘要:
1989(3):46-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12
摘要:为探讨大豆外观品质性状与其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本文以我所《北方大豆品种资源系统分类目录》中的512份黄大豆品种资源为材料,分4个熟期组对大豆完全粒率、虫食粒率、褐斑粒率、紫斑粒率与其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111—120天熟期组由于材料份数少规律性不强外,其余3个熟期组的完全粒率与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虫食粒率、褐斑粒率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3个性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在进行高蛋白质育种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不利因素;紫斑粒率与蛋白质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育种时可不必特殊考虑。
1989(3):50-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13
摘要:
1989(3):53-6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14
摘要:本文指出了玉米缺锌土壤临界值为O.8PPm;土壤pH>7.2、石灰含量,>3.9%、砂粒含量>40%、代换量<15me/100克土、有机质含量<2%,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缺锌临界值0.8PPm施锌有效;高磷引起与加重玉米缺锌是由于稀释作用,降低土壤锌有效性,影响锌在植物体内运转等多方面作用而引起的。吉单101、四单8等玉米品种对缺锌最为敏感,施锌效果显著。锌肥是一种低毒微量元素肥料,一次施硫酸锌不超过20公斤/亩,就不会引起土壤与粮食的污染。
1989(3):61-6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15
摘要:稀土能够促进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的提高,其中,以0.05%处理浓度的效果最好,可提高根产量8—15%,增糖0.6度左右。应用14CO2同位素示踪也表明,稀土能提高14C同化产物在根及糖的分配和积累。
1989(3):64-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16
摘要:本文将1986~1988年在风砂土上多点的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并利用长城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肥料效应方程。通过肥料的效应方程,求出了风砂土玉米氮磷化肥的最高产量施肥量,经济施肥量。利用差减法求出了风砂土化肥有效成分的利用率,根据土壤速效养分的化验值求出了风砂土速效养分的利用系数。
1989(3):69-7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17
摘要:本文以36个土壤样本的有机磷测定结果为依据,对Bowman-Cole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作了初步探讨,确认了该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认为其分组结果可作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
1989(3):77-7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18
摘要:
1989(3):79-82,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19
摘要:
1989(3):83-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20
摘要:
1989(3):86-8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21
摘要:
1989(3):90-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22
摘要:
1989(3):95+94-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3.02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