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4):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01
摘要:
1989(4):4-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02
摘要:
1989(4):5-7,2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03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MV)种子传染率与品种间的抗性和SMV不同株系呈正相关,而与种子的褐斑粒率和种株的病情指数相关性极不显著。1号株系的种传病苗率高于2号和8号株系。高抗SMV种传的品种,能抗8个株系的传染。可以通过选育和筛选种传病苗率低的品种推广,减少本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1989(4):8-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04
摘要:
1989(4):10-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05
摘要:用人工接种方法共鉴定了206份玉米品系雄穗的抗螟性。在田间条件下发现幼龄幼虫的矫正存活率B73为30%;SD37为51.2%和FR140为66.7%。发现取食FR140雄穗的幼龄幼虫体重最轻,平均为1.20mg(感虫对照为2.05mg)。本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雄穗抗螟性的参考。
1989(4):13-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06
摘要:3年试验证明:用麦麸生产白僵菌时,采用敌克松、硫酸铜、漂白粉0.1~0.3%的浓度直接拌料可获得良好的效果C2、3、40,产孢量高,每克菌粉含孢子70~113亿,而且对白僵菌生长安全,抑制杂菌明显。用玉米(米查)生产白僵菌时,则以玉米(米查)煮沸30分钟的产孢量较高,每克菌粉含39.74亿孢子。采用玉米(米查)预浸1天,再用0.1%硫酸铜液浸(米查)15分钟,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此法不用高压灭菌,简单、经济,适合农村应用。
1989(4):18-2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07
摘要:
1989(4):21-24,2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08
摘要:中纹大蚊(TiPula SP.)是1983年在蛟河县南岗子乡马鞍山村首先发现的一种危害水稻重要地下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水稻,啃食根部,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造成减产,危害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中纹大蚊主要发生在土壤容重轻,常年积水的冷浆地。近年来由于草甸子大量被开发种稻,中纹大蚊发生日趋严重,危害面积迅速蔓延扩大。为此,1987-1989年进行了发生危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筛选出5%甲拌磷颗粒剂,每千平方米2.5公斤〔商品量〕,防治效果高达100%。
1989(4):25-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09
摘要:
1989(4):28-2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10
摘要:
1989(4):30-3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11
摘要:结瘤大豆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子粒产量均高于非结瘤的,但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其与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四种测定值的总和却低于非结瘤叶片。结瘤株的叶片发育较好,其叶内部空间体积、叶片厚度和含水量较高,但非结瘤株的叶片密度、叶肉密度和叶肉体积均高于结瘤株的叶片。这些解剖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所致。
1989(4):32-3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12
摘要:
1989(4):33-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13
摘要:
1989(4):36-38,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14
摘要:国目前已鉴别的生理小种为基础,由6个省11个地点采集带有3个生理小种的土壤。结果鉴定出10个品系抗8号生理小种,其中7个品系兼抗1号生理小种,5个品系兼抗4号生理小种,共有3个品系抗1,3,4号生理小种。试验表明,对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可用吉林20号作为感病品种以代替Essex。
1989(4):39-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15
摘要:本文对中国高粱杂交F2代生育期遗传特性进行了研定。结果表明,中国高梁生育期遗传为数量性状遗传,双亲生育期的表现支配F2代生育期的表现。以中亲值来预测杂交F2代生育期均值,可以掌握F2代群体中个体出现最多的生育日期。以双亲生育期差异来预测F2代群体分离幅度,可以掌握F2代变异大小,这对制订育种计划将有裨益。对于其它数量性状是否亦采用这种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在长期的选优淘劣的作用下,地方品种早熟性基因占优势,有列于北疗早熟性育种。
1989(4):44-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16
摘要:通过对40份玉米自交系的14个数量性状的主要遗传参数的分析,表明了高产自交系的特征是雄穗较长,杆高、茎粗、叶子宽长、果穗粗大、行多粒多;自交系的产量性状有较大的遗传潜力,对其进行间接选择是有效的,其中通过对穗粗、行数、粒数的综合选择来提高单穗粒重的效果最佳。
1989(4):50-53,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17
摘要:在寒冷稻作区,种植早熟品种是防卸低温冷害的根本措施。为了充分利用早熟品种的分蘖生产力,争取高产之目的,则以矮秆多蘖型的“松前”品种,设置薄膜育大苗,盘育小苗,球肥深施,表层撒施4个处理区,调查各节位分蘖的发育规律及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普通裁培条件下,早熟品种分蘖生产力最大的优势分蘖节位为大苗的第5,6,7节;小苗的第4, 5,6节的第一次分蘖。这些优势节位的分蘖产生于插秧后的10~15天,止于25~30天。
1989(4):54-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18
摘要:
1989(4):57-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19
摘要:无论品种的耐冷性强弱,出穗前11~15天的最低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空壳率越多。同一天出穗的不同品种之间的空壳率相差很大,同一品种受冷害的各点表现基本一致,抗性是稳定的。同一个品种出穗期不同,它的空壳率也不同。因此,在抗寒防止措施上应充分重视品种的耐冷性,其次选用品种上要克服单一化倾向,要适当搭配早、中、晚熟品种,还有栽培模式上出穗期不要过分集中,不影响成熟的前提下适当分散,有助于回避孕穗期障碍型低温的影响,以确保年年取得稳产高产。
1989(4):60-6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20
摘要:通过同时播种向日葵双亲、F1和F2群体的方法,分析了3个组合的子实含油率性状的遗传及其选择效果。结果表明,子实含油率的广义遗传力中等,为37。69~56。85%。高含油率对低含油率的基因作用性质为超显性。该性状由1~5对差异主效基因控制。F1有较强的正向杂种优势。当F2代选择率为5%时,其子代平均获得遗传进度为2.14~4.04%,即比原群体平均含油率增加10.32~11.29%。因此,在自交系选育时,建议早代对子实含油率性状进行单株选择。
1989(4):64-6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21
摘要:
1989(4):68-7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22
摘要:本文对磷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和增产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磷肥用量与当年玉米产量、绝对增产值和相对增产值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与下一年玉米产量、绝对增产值和相对增产值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提出可根据上年施磷量,用Y=-0.43+0.510X方程式来计算下一年低肥黑土玉米减少磷肥的施用数量。
1989(4):77-80,6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24
摘要:
1989(4):81-83,8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25
摘要:本文针对小浆果生产的特点,提出市场需求是前提,加工生产是主导,原料生产是基础,加工生产带动原料基地生产,只要抓住关健环节,小浆果生产就能蓬勃发展起来。
1989(4):84-8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26
摘要:
1989(4):87-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27
摘要:
1989(4):91-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89.04.02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