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1-1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01
摘要:通过F1、F2、F3代结实率比较以及F2、F3代结实率的相关分析, F3株系的结实率变异情况分析认为: WCV参予籼粳杂交, 在显著提高F1、F2代结实率的同时, 对高结实率的选择效果以及结实率的稳定速度都明显强于籼粳单交组合。
F3株系的株高和抽穗期变异情况分析表明: 结实率之外的性状分离状况因控制该性状的遗传基础不同而有差别, 简单基因控制的性状的稳定速度不一定会因WCV的参予而加快, 而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则可能因WCV的参予而使籼粳杂交后代的稳定速度加快。
1990(2):11-15,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02
摘要:笔者认为植物体细胞遗传学是经典细胞遗传学和近代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研究植物离体细胞构成因子与遗传关系的科学。本文根据有关报道, 着重论述了提高愈伤组织的再生植株能力、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融合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反映物体细胞无性系的形态学、细胞学变异及其遗传稳定性等体细胞遗传研究方面的近期进展。
1990(2):16-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03
摘要:对本所1982—1988年间产量比较试验中372个玉米杂交组合穗部性状以及这些组合的139个亲本穗部性状考种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分析了“有效组合”(用于生产的组合)和“无效组合”(经产比试验淘汰的组合)在亲本组配方式上能区别; “优良自交系”(有效组合的亲本)和“一般自交系”(无效组合的亲本)在选育方式上的区别。分析认为: (1)优良自交系中外引系比例较大; (2)优良自交系中自选系主要是二环系, 群体选系极少; (3)有效组合的组配方式主要是自选系x国内引系、自选系×国外引系两种方式, 自选系×自选系、国外引系×国外引系非常少; (4)有效组合的穗长、行粒数、百粒重高于无效组合, 穗行数相近; (5)优良自交系的穗部性状平均值高于一般自交系; (6)优良自交系间穗部性状变异较大, 个别性状可明显偏低, 如行数偏少或穗偏短等, 但优良杂交种的穗部性状变异很小, 很少有明显偏低的性状; (7)自交系穗部性状与杂交种相同性状显著正相关, 杂交种穗部性状与杂交种产量显著正相关, 自交系穗部性状对杂交种有间接贡献, 但预测性很低, 自交系配合力测定和杂交种产量测定是高产育种最重要环节。
1990(2):22-2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04
摘要:增加种植密度是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区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必由之路。与之相适应的玉米育种工作关键是提高品种的耐密性。针对生产上机械化程度低, 管理较粗放, 保苗不稳定的实际, 现阶段品种耐密性的概念应该是适应的密度范围较宽, 一般在公顷5 万至6 万株范围。提高品种的耐密性必须有以下几个性状做保证: 1. 较高的茎秆质量; 2. 叶片的保绿期较长; 3. 雌雄同步; 4. 抓苗能力强; 5. 适当紧凑的株型。
1990(2):25-2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05
摘要: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对10个新玉米自交系的单株产量、单穗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株高和生育期的一般配合力进行分析比较, 选出3个优良的亲本系。依特殊配合力效应和配合力总效应选出优良组合16个。对8个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了估算, 穗粗、生育期的遗传力最高, 在自交系选育时宜在早代选择, 而单株产量、穗长等性状遗传力低, 不宜在早代选择。
1990(2):29-2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06
摘要:
1990(2):30-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07
摘要:本文对吉林省育成的谷子主要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 认为育成的品种可划分“花脸”、“大青苗”两个衍生系统。花脸的后裔品种在农业生产中起主要作用, 两个衍生系的品种对粟瘟病生理小种的抗性差异较大, 两个衍生系品种均不抗A57和F1生理小种, 选育品种的抗病性与亲本有密切关系。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 应利用花脸谷的适应性, 改造它的抗病性, 或者利用它的后裔品种, 公谷6号, 公谷7号, 要注意对A57和F1生理小种抗源的引入。
1990(2):35-4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08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 用剪叶疏花的方法, 对辽宁、吉林两省生产上部分水稻主栽品种的源库特征和源库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中等肥力(7.5 公斤N/亩)条件下, 参试品种可划分为: ①增库增产(秀杂、秋光)、②增源增产(辽粳5号、沈农522—3)、③源库互作(S22)、④源库饱和(青系96)4种源库类型。共中类型①品种的结实率、经济系数、产量均最高, 类型②品种的结实率和经济系数均最低, 但每穗粒数、单位面积颖花量高, 其它源库类型品种的结实率和经济系数位于上述两者之间。
1990(2):42-46,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09
摘要:在超稀植栽培条件下, 测定了早熟品种的分蘖生产力, 其结果表明, 在超稀植条件下, 不象密植栽培那样, 出现明显的优势分蘖节位, 在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以前出现的分蘖, 其生产力基本相等。从而可以认为, 超稀植栽培有利于发挥早熟品种的分蘖生产力, 以此达到安全高产之目的。
1990(2):47-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10
摘要:为使寒冷稻作区能够有效地抗御低温冷害, 稳产高产, 使用机制钵苗, 采取小区与大面积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了四年试验。钵苗钵体的最适直径为24毫米, 用水分含量12~13%的壤土或砂壤土, 经制钵机压出的钵体, 耐用性较好。机制钵苗育秧法, 每公顷用种量为17~25公斤, 苗床面积为100~120平方米, 其保温方法大棚或小棚均可。钵苗每平方米所用钵体数为1736个。因此, 营养面积均匀, 利用阳光良好, 不易发病, 易管理, 易出壮苗。由于这种秧苗发根力强, 移植时不伤根, 可缩短返青期, 有利于早生快发, 增强抗寒力。机制钵苗, 用苗床面积只有旱育苗用床面积的一半, 育苗成本比旱育低38%, 水稻生产成本低20%左右, 是一种能获得稳产、高产并适应于机械化栽培的新育苗法。
1990(2):53-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11
摘要:
1990(2):57-65,7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12
摘要:1987—1989三年试验研究灭草膜39种, 共试面积100余亩。筛选出灭草效果80%以上, 有的高达90—100%。专化灭草膜8种, 适于玉米、花生、西瓜和香瓜; 移栽蔬菜青椒、茄子、黄瓜、西红柿, 葡萄和柑桔等。它能代替药剂和人工除草, 省工、增产、效益高, 可以大面积示范推广。
1990(2):66-7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13
摘要:1987—1989年应用10%、25%增效乐果乳油防治大豆蚜虫。结果表明, 增效乐果有效成分用量(以下同)75—180g/ha, 施药后24小时对大豆蚜的效果在90%以上, 与常用防蚜虫药剂乐果400—600g/ha药效相同, 略高于杀灭菊酯60g/ha的效果。增效乐果对桃蚜、大豆红蜘蛛, 小麦粘虫均有很好的防效。
1990(2):72-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14
摘要:玉米大斑病菌, 小斑病菌和圆斑病菌的有性世代分别由Luttrell(1957), Dre chsler(1925)和Nelson(1959)首次培养产生, 最终定名为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 leonard et Suggs, cochlio-bolus heterosIrophus (Drechs) Drechsler 和Cochliobolus Carbonum Nelson。现已有较好的培养方法, 在以Sachs' 琼脂做为支持基质的大麦秆和玉米叶上产生丰富的子囊壳。描述了有性阶段的形态。这三种病菌都是异宗配合的, 具有两种亲和性群体, 相反亲和性群体之间杂交产生子囊果。亲和性反应是由一个主要基因位点所控制, 同时存在着若干个累加基因影响着亲和度的变化。在整个有性生殖过程中有若干个与亲和性主要基因位点独立遗传的遗传因素控制着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的产生。病菌之间的种间杂交是成功的。
1990(2):73-76,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15
摘要:
1990(2):77-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16
摘要:根据氮磷化肥用量和玉米产量, 求出淡黑钙土1953~1995年13个试验的代表性曲面方程y=240.1+29.76x1+22.36x2+0.0262x1x2-1.2198x12-1.2654x22。用这个方程估测玉米产量和实际产量极为接近, 二者之间相对变幅为±0.4~4.5%。因此说, 这个方程式可以作为推荐施肥的依据[1]。在资金和氮磷化肥短缺时, 可以在0<R<2的调控区间选择用量; 在有氮缺磷时, 氮素可选择R=0~1.5, P2O5可选择R=0.5~2; 在有磷缺氮时, P2O5可选择R=0~1.5, 氮素可选择R=0.5~2。
1990(2):81-8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17
摘要:
1990(2):83-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18
摘要:
1990(2):86-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19
摘要: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施氮效果极显著, 在施氮或氮瞵基础上施钾效果显著, 在施氮或氮钾基础上施磷效果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及施肥增产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通过土嚷碱解氮和速效钾的测定, 确定水稻是否施用氮肥和钾肥是可行的。
1990(2):91-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20
摘要:本试验采用完全双列杂交半轮配法, 共配制15个杂交组合。按格列芬提出的D4法模型Ⅰ进行统计分析, 用该法模型Ⅱ比较了十种性状的配合力效应, 估算了它们的遗传参数。从两种遗传力看, 广义遗传力?b2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球重>单株重>株高>球高>叶长>株幅>叶宽>外叶数>茎粗>内叶数。狭义遗传力?n2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球重>单株重>株幅>球高>叶长>株高>外叶数>叶宽>茎粗>内叶数。由于?b2和?n2在数值上差别不大, 因此, 球重、单株重、株高和球高四种性状, 根据表现型进行选择时, 将能得到明显的选择效果, 并容易稳定遗传给后代。由于叶长和株幅也有较高的遗传力, 因此在莲座末期进行选择高值单株, 也能获得较理想的遗传效果。本试验结论是: 球重、单株重、株高和球高容易稳定遗传, 可在早代严选。而茎粗、内叶数遗传力小的性状, 宜于多代连续定向选择。
1990(2):96-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0.02.02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