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1-3,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01
摘要:
1991(1):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02
摘要:
1991(1):9-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03
摘要:本文对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共10种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在逐步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穗重、穗粗、单穗粒数、穗行数、株高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有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株穗重、行粒数、百粒重和穗行数与小区产量具有显著的线性效应。通径分析表明,入选的4个性状对小区产量的直接作用都是正的。除了单株穗重的直接作用较小外,其余3个因素都较大。但行粒数和百粒重各自通过对方有一个相对较大的负间接作用,而穗行数的净作用主要由本身的直接作用决定。据此,穗行数的选择对其它主要产量因素影响不大,而百粒重和行粒数的选择必须兼顾对方,可望进一步提高产量。
1991(1):13-16,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04
摘要:研究8对近等基因系在植株性状,果穗性状,抗病性,配合力效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转育Ht基因系抗病性明显提高,不改变其配合力,用其配制的杂交种抗病性强,茎秆不早衰,产量略有提高,但均不显著。
1991(1):17-20,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05
摘要:
1991(1):21-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06
摘要:本研究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以病小穗数为统计单位,对一个感病品种和6个抗病品种杂交取得的各F1、F2、B1、B2以及其P1和P2进行了抗性调查,研究了这6个小麦品种抗赤性的遗传,结果表明:6个抗性亲本抗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繁60096、苏麦3号、宁7840、翻山小麦、龙79B—1165和克80F3—119,抗病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可忽视,互作效应不重要,抗病性呈部分显性,抗感亲本之间存在3~4对基因之差异。病小穗数与潜伏期有显著负相关,与日增率及小穗密度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潜伏期、穗密度的直接贡献较大。
1991(1):29-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07
摘要:
1991(1):32-3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08
摘要:
1991(1):34-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09
摘要:
1991(1):40-4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10
摘要:
1991(1):42-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11
摘要:为探讨水稻早熟品种分蘖生产力在不同施氮条件下的反应规律,试验设计了大头肥(对照),全生育期平衡施氮、生育中期控制施用氮肥和生育前期加重施氮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早熟品种在密植条件下,各种施氮处理都表现出“优势三节位”现象。
1991(1):46-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12
摘要:70年代国内对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全国只有1号小种。80年代初辽宁省丹东市农科所报道:在辽宁省丹东地区存在2号小种。80年代末,试验鉴定结果:吉林省(6个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河北省(保定)、山东省(烟台)出现2号小种,本文是1988年、1989年两年鉴定结果。
1991(1):49-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13
摘要:对谷子轴黑粉菌和金色狗尾草黑粉菌引起的症状、冬孢子表面特征的电镜观察,冬孢子萌发及交互接种比较结果,认为谷子轴黑粉菌和金色狗尾草黑粉菌是寄生于同一寄主属上的两种不同的黑粉菌种。现将谷子轴黑粉菌学名更正为Sphacelotheca diplospora (Ell.et EV.) Clint。
1991(1):53-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14
摘要:在吉林省发现的高粱叶部细菌病害,经病菌分离、培养、接种及细菌学性状鉴定,确认其为Pseudomonas and ropogonis (E. F. Smith) Stapp。
1991(1):57-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15
摘要:本文根据人工智能思想,利用BASIC语言,建立了能够准确诊断大棚黄瓜9种主要病害并能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的电子计算机专家知识系统。
1991(1):62-6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16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除莎净的药效,杀草谱。明确了除莎净施药最佳时期为插秧后20—25天,杀草谱广、除草效果高、对水稻安全,用药量为每亩200—300毫升,达到施一次药可以控制水稻生育期的阔叶和莎草科杂草。
1991(1):64-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17
摘要:为缓解参林矛盾,发展人参生产,在比较研究长白山区现行栽参土壤基础上,在公主岭少腐殖质中厚黑土上开展了栽培人参试验。获得了平均单产鲜参1.28 kg/m2、高产处理1.47 kg/m2的结果。三年生育情况、产量和品质,一致显示施用占床土重5%至30%草炭、15—30 kg/m2猪粪处理,无明显差异;施用磷酸二铵低于等磷量的重过磷酸钙(5%水准);掺砂显著(1%水准)低于无砂。讨论了土壤理化因素对人参生产的影响。初拟了较长白山区栽参土壤为低的宜参土壤指标。
1991(1):69-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18
摘要:本文研究了稀土对人参根的生长发育及叶片光合因子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稀土促进了人参根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强度。300 ppm的稀土溶液浸种处理,使1年生人参根增重12.0%;叶面喷施增重10.7%,3年生增重25.9%。各种浓度的稀土溶液均可提高叶绿素含量,其中50 ppm的稀土使人参叶片光合强度提高49.3%。同时稀土元素促进了人参根系对钙、镁、磷等无机元素的吸收。
1991(1):73-7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19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间歇光照对鸡蛋的蛋重、蛋壳颜色、哈夫单位、蛋壳强度四性状的影响,在胡巴得、伊莎两品种鸡的35、46、55、65周龄时,用生物间歇36光照(简称B)、法兰西光照(简称F)、里丁光照(简称R)、梅得里光照(简称M)、生物间歇23光照(简称B23)进行了处理,所得结果摘要如下。
1.蛋重。F、R、M光照下的蛋重高于B与B23光照下的蛋重。伊莎的蛋重显著高于胡巴得的蛋重。育成期自由采食组的蛋重极显著地高于限制采食组。光照、品种、育成方式的互作,对各期的蛋重影响不大。
2.蛋壳颜色。35、55、65周龄不同光照处理,蛋壳颜色差异极显著。胡巴得的蛋壳颜色明显比伊莎鸡的颜色深。品种×育成方式、光照×品种×育成方式互作影响,仅在产蛋末期(65周龄)极显著。
3.哈夫单位。不同光照处理对哈夫单位影响极最著。品种×育成方式的互作影响,在46与65周龄时,分别为极显著和显著。
4.蛋壳强度。35、46、65周龄不同光照,对蛋壳强度影响,差异极显著。在整个产蛋期内,伊莎的蛋壳质量比胡巴得好。育成期自由采食组比限制采食组好。品种×育成方式的互作,除65周龄,对其他三期均有一定影响。
1991(1):80-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20
摘要:
1991(1):85-88,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21
摘要:
1991(1):89-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22
摘要:
1991(1):93-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1.02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