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2):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01
摘要:1987—1989年由国家农业部引进“寒地水稻旱育稀植”项目,委托吉林、辽宁和山西三省农科院在不同土壤气候地区试验。本项研究根据不同土壤育秧试验和系统测试结果,从土壤反应和气候生态角度,阐明原技术某些关键技术不适应我国北方土壤气候的机理,研究总结出我国北方不同土壤类型地区旱育秧技术。根据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的田间试验结果,从形态机能入手阐明了旱育稀植壮秆大穗和高度结实的机理,证明旱育稀植水稻具有稳定的高产潜力,并说明亩产量600—650公斤的适宜穗粒结构为:每平方米400穗,每穗90—100粒,结实率85%。比较了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水稻前、后期生育差异利弊,提出我国北方水稻旱育稀植3种技术类型。本项试验研究成果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应用较快,各种技术条件下均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1(2):4-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02
摘要:要获得高蛋白质稻米,一是通过育种途径,二是改进栽培方式。不同种类的氮肥,不同氮、磷、钾施量的配比,不同施肥时期对稻米蛋白质影响如何?1988~1989两年研究表明:
1.水稻同一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施肥采用的不同方法,氮素肥料种类不同而有变化,其变异系数5~10%。
2.不同的氮、磷、钾肥料的配比对稻谷蛋白质含量影响较明显。其氮、磷、钾及氮、磷混合使用均比单一施用氮肥和氮、钾混合使用蛋白质含量高。
3.在施用不同种类氮肥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上升趋势,但施用硝铵肥料在不同量的情况下对蛋白质含量的增减幅度均较尿素和硫铵小。
4.同一品种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前体下,各项品质指标变化较小,适口性变化不明显。
1991(2):8-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03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秀杂等品种(组合)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源库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施氮量,插秧方式,每穴插秧苗数差异大时,品种的源库类型会发生改变。其中施氮量对品种源库类型转变的影响较大。不论中等肥力时品种的源库类型如何,低肥下一般多呈源库互作型,而在高肥条件下又转变为增源增产型。每穴插秧苗数对品种源库关系的影响和肥力相似,插秧苗数过少时相当于低肥,过多时则和高肥相近。插秧方式对品种源库类型转变的影响因品种而异。本文还对不同栽培条件下品种源库关系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91(2):15-2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04
摘要:本文分析了8个组合6个性状的F2代遗传变异及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结果表明:F2代的粒重、码数、千粒重、株高等性状分离均呈单峰曲线,近似于正态分布,虽然组合不同各性状的表现各异,但总体趋势一致。F2群体普遍存在着超亲遗传现象。各性状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的方向基本趋于一致,而且遗传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略高于表型相关的绝对值。通过株高、穗长、码数、粒数间接的提高选择产量的效率,通过码数、穗长达到粒多、大穗的目的。遗传力以千粒重最高,依次呈码数、粒数、粒重、株高、穗长。利用遗传力可确定谷子的育种规模。在5%的选择压力下,码数F2群体的遗传获得量最大;码数、粒数对粒重的相关遗传增值最大,因此F2群体应特别注重优良变异个体的选择,遗传力较高的千粒重可在F2开始选择,粒数、注重后F3、F4代选拔,单株产量高代严格选择。
1991(2):21-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05
摘要:利用高脂肪的小金黄1号与3个高蛋白质的吉林省地方品种进行正反交,配制了6个组合。通过对各组合亲本、F1、F2代的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在F1代为负向优势,脂肪含量为正向优势;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细胞质效应是明显存在的;在F2代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具有广泛的超亲现象,分布呈正态的连续性分布;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遗传力为中等或较高。
1991(2):26-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06
摘要:
1991(2):27-2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07
摘要:本文对糯甜杂交玉米的遗传规律及其开发利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论是:糯甜杂交玉米的F1均为硬粒型,F2按9(硬粒):3(糯质):4(甜质)的比例发生分离。本研究还表明糯甜杂交玉米作为特殊风味的青食玉米予以开发利用是大有前途的。
1991(2):30-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08
摘要:1982~1985年继续用中国鉴别品种和吉林辅助鉴别品种接种鉴定了全省主要产稻区28个市、县533份稻瘟病标样分离菌。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水稻品种更换,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出现ZC群中国小种,ZD群和ZE群中国小种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增长。吉林小种的变化更为明显,出现J4、J6两个新小种组,J0组小种(ZD1J0、ZE1J0、ZF1J0、ZG1J0等)的出现频率明显下降;J2组小种(ZD1J2,ZE1J2、ZF1J2、ZG1J2等)的出现频率显著上升。本文对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数量的消长变化与水稻品种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1991(2):35-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09
摘要:以Ht1A为抗源,不同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抗性玉米自交系为轮回亲本,用回交方法转育成Ht1近等位基因同型系,以中感自交系配制成不同基因型的杂交组合,并从病斑数、病斑面积和产孢量三个方面研究单基因抗性在生产上的利用可能性。结果表明,中感自交系转入Ht1A基因后,其杂交组合的病斑数目并未减少,而病斑面积及其单位面积产孢量均表现显著减少,证实Ht1A单基因抗性对控制病菌孢量和延缓大斑病害流行有一定实用价值。
1991(2):40-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10
摘要:种衣剂1号包衣水稻种子,防治恶苗病、立枯病效果显著。1989—1990年田间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用种子重量的0.3%的种衣剂1号(有效成分下同)对恶苗病、立枯病防效分别为98.9%和96.5%,高于生产上推广的用恶苗灵、敌克松防治两病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对于两病采取土壤调酸,药剂浸种,土壤施药等方法防治,成本较高,防治工序烦锁,技术环节农民不易掌握,致使两病在生产上仍危害较重。采用种子包衣防治两病,可以省去上述工序,减少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经济、安全,使用方便,效果显著。
1991(2):44-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11
摘要:进行了田间试验和植物及土壤分析。NPK三要素及包括全部必需元素的完全营养液田间试验,均无显著肥效,32P、83Rb凡示踪试验证明,吸自肥料磷、钾占人参全量磷、钾的百分率(pdff和kdff)确实甚小(<5%)。有机培肥试验中,大于土壤腐殖质4%的有机质增量,不表现产量效应。从人参需肥量仅为农作物的1/6,土壤(参床土壤含腐殖质>8%)供肥远过于求角度,论证了施肥无效的原因。提出了现行栽培制度下无须施肥的论断,和人参推广到淋溶黑土上种值无须伐林的建议。
1991(2):47-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12
摘要:大豆根瘤蝇有三种,均属扁口蝇科(Platystomidae),皱蝇属(Rivellie)。在我国春、夏、秋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幼虫主要危害大豆根瘤,被害根瘤最后仅残留空壳,失去固氮作用。该虫在我省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豆槎地越冬。成虫翌年6月中旬羽化,成虫产卵期为6月中下旬,6月下至9月初旬为幼虫危害期,8月末至9月上旬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1991(2):49-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13
摘要:本文以系统科学和耗散结构的理论观点来认识土壤肥力现象及其实质;讨论土壤肥力的相对性;最后,总结和讨论土壤肥力学的现代研究方法,供肥力研究参考。
1991(2):50-51,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14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相关和通径分析等数学方法,对松嫩平原低地形成的各类苏打盐渍土按其积盐程度,即发育阶段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探视了本区盐碱土形成的特点,明确了盐碱土形成中盐化与碱化的相互依赖关系及形成碱化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推断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是盐化、碱化同时发展,而不同于内蒙古高原的脱盐碱化过程。松嫩平原的苏打盐渍土目前还处于继续发展阶段。
1991(2):52-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15
摘要:采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在本地区8个县(市)63个乡117个村的43个水稻品种上,采集分离了564个有效单孢菌株,鉴定出7群19个中国小种和7群58个吉林小种。其中ZE、ZF、ZD和ZG4个群为主要菌群,ZE1小种出现频率高(46.2%),分布广,是我州优势小种。主要小种有ZF1、ZD1、ZG1,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6.3、15.1、9.6%。以侵染粳稻鉴别品种的小种为主,但不能忽视籼稻小种的存在。
研究结果表明,我地区主栽品种的致病小种组成比较复杂,京引127、松前、姬穗波、牡丹江4号等品种已严重地感病。因此。今后必经不断地培育后继品种的同时,有目的地轮换和搭配种植具有田间抗性和多抗性品种,以及结合药剂防治措施,延长栽培品种的寿命。
1991(2):57-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16
摘要:1990年,作者利用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接种获得成功,证明厚垣孢子在低温干燥情况下可以存活9个月左右,仍能萌发致病,推断厚垣孢子在吉林省有可能作为初侵染源。
1991(2):59-6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17
摘要:用15N示踪研究证明,二、三年生人参植株中,来自NH4—N占全N百分数(Ndffa),分别相当于NO3—N Ndffa的67.4和61.2%;NH4—N的利用率,分别为NO3—N利用率53.4和52.0%,后者明显优于前者。NO3—N的Ndffn,两种年生人参,分别为豆饼—N的142.1和167.7%;利用率则分别为豆饼—N的120和119%,无机N显然更易被吸收。人参的营养生理特性,与多数旱田作物类似。
1991(2):63-6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18
摘要:
1991(2):67-7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19
摘要:
1991(2):71-7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20
摘要:本文对草莓安全越冬问题,进行了试验探讨。提出了北方草莓安全越冬,提高越冬草莓绿叶保存株率的有效防寒技术。
1991(2):74-7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21
摘要:
1991(2):76-78,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22
摘要:
1991(2):79-8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23
摘要:本文提供了杀虫剂毒力测定的机率值分析中统计数表的数值计算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为在小容量微机上实现大批量的生测统计提供便利条件。
1991(2):84-8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24
摘要:本文对不同种皮颜色大豆的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常规分析测定值(脂肪—残余法,蛋白质—K氏法)与近红外反射光谱的快速测定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的快速测定与常规分析测定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别,应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测定不同种皮颜色大豆的粗脂肪和粗蛋白质的结果可以代替常规分析。
1991(2):88-89,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25
摘要:白僵菌三级固体培养料的试验结果证明:营养成份和透气性配比适宜,产孢量高于对照。对照麦麸100%每克菌粉含孢量为159.4亿个,(玉米??每克菌粉含30.30亿个),而麦麸:锯末:稻壳比例70:20:10,每克菌粉含孢量高于对照108.70亿个,麦麸:锯末比例80:20,每克菌粉含孢量高于对照94.20亿个,麦麸:粉碎稻壳比例80:20,每克菌粉含孢量高于对照76.30亿个,麦麸:粉碎稻壳比例50:50每克菌粉含孢量高于对照43.40亿个。但在麦麸缺少地区可用玉米粒粉:粉碎稻壳比例60:40产孢量高,均可推广应用。
1991(2):90-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26
摘要:
1991(2):95-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2.02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