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4):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01
摘要:
1991(4):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02
摘要:
关丽君,方展森,王枫林,王一凡,董春田,张昌禄,王广元,金振光
1991(4):8-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03
摘要:研究发现旱育秧过程中盐渍化、石灰性土壤 pH 的变化与非盐渍化土壤有重大差别,阐明了我国北方沿用旱育秧引进技术调酸标准而育秧效果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我国北方4种土壤类型地区旱育秧床土调制技术标准;针对我国北方气候特点提出控制旱秧田棚内空气湿度,以防止极端干燥高温危害;试验改进提出了隔离层成苗旱育秧技术,适应于各种不同土壤类型地区。上述研究结果的应用解除了我国北方旱育秧立枯病和青枯死苗的严重危害,在各种土壤地区成功培育出旱秧苗,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石灰性土、氯化钠盐碱土稻区旱育秧技术。
1991(4):15-2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04
摘要:本试验采用四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耐密型玉米高产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获得了耐密型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型及高产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耐密型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氮肥和钾肥。亩产700公斤以上的栽培措施为:市施纯 N15.4~17.0kg、P2O58.1~8.8kg、K2O3.5~4.0kg、亩保苗4265~4347株。
1991(4):22-2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05
摘要:
1991(4):23-26,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06
摘要:
1991(4):27-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07
摘要:本文以省玉米联合区域试验某些品种为例,探讨了这些品种的单株最大产量容量,起始密度,品种适宜密度区间下的单株产量,品种的单株产量、单株穗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随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增施氮肥的影响。
1991(4):32-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08
摘要:本文对玉米分蘖与子粒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无论是有穗分蘖还是无穗分蘖都有助于提高玉米子粒产量,同时玉米分蘖可大幅度提高玉米的生物产量。
1991(4):35-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09
摘要:采用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对吉粳63号栽培上五个主要可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吉粳63号水稻品种的平均产量效应为每公顷8045公斤,最大产量潜力可达每公顷8960公斤。(2)主要栽培措施对吉粳63号产量作用的大小顺序为插秧苗数>插秧期>施 N 量>插秧方式>播种期。(3)预测公顷产量在8000公斤以上时,主要栽培因素应采用的数量为:播种期4月16~4月17日,插秧期5月21~5月22日,施 N 量172~178公斤/公顷,插秧方式26.7×13.3cm,插秧苗数4~5.4个/穴。(4)如果不考虑播种期和插秧期这两个因素,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时的栽培措施为每公顷施氮量156公斤,插秧方式26.7×10cm,每穴插秧3苗。
1991(4):50-5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11
摘要:
1991(4):55-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12
摘要:如何从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深刻揭示种植业发展规律,探索优化的结构?本文试图应用软科学,解决种植业宏观经济问题。着意以现有资源为前提,以辩识环境和条件、剖析历史与现状为基础,以谋求综合效益最佳、净产值最大为发展战略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对大安市种植业结构的发展进行定性、定量和定时的研究。
1991(4):62-65,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13
摘要:本文报道了吉林省稻曲病发生情况,并依据该病发生特点提出了防治意见。
1991(4):66-69,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14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施有机肥和化肥对水稻生育和品质的影响,提高水稻品质保持水稻生产良性循环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了四种不同培肥处理:不施肥;施化肥;施有机肥;施有机肥加化肥。六年的试经结果表明,施化肥的处理,稻谷产量高于施有机肥和有机肥加化肥的处理,但增产幅度逐年趋于减少,品质明显下降,连年施有机肥处理的每公顷净增收高于施化肥和有机肥加化肥处理。本文对稻谷产量、品质、经济效益和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连续施有机肥加化肥处理的产量和品质优于单施化肥或单施有机肥的处理,既增产又增收。
1991(4):70-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15
摘要:从公主岭市屠宰场、部队造纸厂下水污泥、机场泡子和大榆树稻田土中,分离出4株光合细菌。并对其细胞形态、菌落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鉴定。通过鉴定,在光照条件下,分别显现出桔红、桔黄、紫、深紫等颜色;细胞形态分别为短杆、杆状;菌落特征为圆形、凸起、边缘整齐、湿润、光滑、不透明;革兰氏染色、淀粉水解和硝酸盐还原等都为阴性。按其分类学地位,归属于红色假单胞菌属(Rhodopeudomouas spp)。
1991(4):76-7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17
摘要:作者对参加吉林省首届优质水果展评的17个苹果梨生产基地县(场站、所)等参评的苹果梨果实主要性状及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全面测定。结果表明,我省苹果梨果实平均单果重为246.55g,去皮硬度7.72kg/cm2,果形指数0.808,可溶性固形物13.39%,总糖11.18%,总酸0.29%,糖酸比40.13。维生素 C3.43mg/100gFW。中部产区生产的苹果梨其果实的营养成分含量已赶上和超过了延边苹果梨老产区。
1991(4):79-8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18
摘要:本文利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五个大豆品种的子叶、种皮、下胚轴、胚根、叶片及根瘤中的酯酶、酸性磷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四种同工酶。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品种、不同器官的几种同工酶酶谱均有差异,下胚轴和胚根中的同工酶酶谱相似,种皮和子叶中的酯酶及酸性磷酸酯酶品种间差异较大,叶片和根瘤中的过氧化物酶表现明显差异,品种间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差异不大。
1991(4):84-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19
摘要:野生大豆种皮颜色以黑色、双色为主。本文对不同种皮颜色的野生大豆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应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进行快速测定。在测定大豆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上,其值与常规测定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用此法可以替代常规分析方法。
1991(4):85-8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20
摘要:本试验以向日葵雄性不育系5份和恢复系6份为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较系统地研究了向日葵皮壳率的遗传变异规律。对各杂交组合 F1代、部分组合的 F2代和回交世代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皮壳率属于数量性状,基因的加性效应对皮壳率性状的表现起主要作用。皮壳率的遗传力较高,选择响应很大,可在早代加以选泽。双亲的皮壳率制约着杂种 F1代皮壳率的表现。双亲皮壳率差值的大小影响杂种 F2代的遗传变异幅度。在育种实践中,为降低杂种 F1代的皮壳率,杂交双亲之一必须是薄壳类型。
1991(4):90-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1.04.021
摘要:本文用1950~1990年降水资科分析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白城地区)的降水及干旱特征。结果表明:降水量少、降水变率大和季节分布不均,是导致这一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70年代以来,该地区干旱趋于严重,春、秋旱中的大旱频率增加,进入80年代干旱有所减少,但却出现了1989年的全区性大范围干旱。综观这一地区的干旱情况,局部性干旱近乎年年发生,季节性干旱的地域分布十分明显。干旱是该区的主要气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