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4):1-4,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01
摘要:
1992(4):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02
摘要:
1992(4):10-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03
摘要:
1992(4):14-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04
摘要:17个杂交组合41个品种大豆SOD同工酶酶谱,分全酶谱类型和残酶谱类型。全酶谱和全酶谱类型杂交,后代多数为全酶谱,少数为残酶谱;全酶谱和残酶谱杂交,后代出现全酶谱和残酶谱。大豆SOD同工酶谱的全酶谱类型和残酶谱类型可能受同一位点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1992(4):17-2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05
摘要:本文应用1991年127个爆裂玉米自交系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16个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对吉林省爆裂玉米育种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在诸多农艺性状中,单株穗数、秃尖度、穗粒重和穗长对爆裂玉米单株产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吉林省生态条件下,选育高产爆裂玉米自交系、品种或杂文种的理想株型是多穗、秃尖少、单穗粒重高和果穗长。此外,爆粒率和膨胀倍数等品质特性与产量之间相关不显著,可单独进行改良。选育早熟品种不至于造成产量的降低。
1992(4):21-24,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06
摘要: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适应范围广,随着人口增多对粮食的需要,玉米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势必造成连作现象。经我们多年研究,玉米适当连作并不减产;由于根茬还田和秸秆还田,土壤肥力也不会因玉米连作而下降。应充分发挥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积极作用,保持地力常新,改进裁培技术,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
1992(4):25-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07
摘要:通过对8个玉米杂交种的最佳产量密度与植株外观性状、穗粒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玉米杂交种的最佳产量密度与叶面积是呈相关,与茎上叶片角度、叶向值呈正相关,与顶部叶、穗位上叶平均值、全株平均值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回归系数较高。2.最佳产量密度与穗粒重、穗粒数、穗长的表型值呈负相关,与百粒重表型值呈正相关,与百粒重、穗粒重、穗粒数的变异系数呈负相关,与穗长的变异系数无相关性。
1992(4):31-3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08
摘要:遗传性稳定的大豆风干种子经γ射线、咖啡因复合处理增强了辐射损伤效应;降低了M1代苗高,成株率和孕性,提高了M1代幼苗叶绿素缺失频率和根尖细胞染色体暗变频率。
1992(4):34-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09
摘要:测定了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1004份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及含硫氨基酸含量。相关统计表明:大豆子粒含硫氨基酸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因而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同时提高含硫氨基酸的含量是困难的。但从本研究中可看出:大豆品种之间含硫氨基酸含量变辐及变异较大,胱氨酸范围为1.08~1.70(g/16gH),变异系数为7.94(C·V%),蛋氨酸范围为0.93~1.65(g/16gN)变异系数为9.30(C·V%),所以,筛选出含硫氨基酸含量较高的种质资源还是可能的。
通过不成对数据的平均数的t值测验,进一步证明了不同省区间大豆的蛋白质、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因受其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高纬度地区大豆蛋氨酸含量高于低纬度地区,蛋白质和胱氨酸含量则有相反趋势。
1992(4):39-4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10
摘要:在苏打盐碱危害条件下培育水稻新品种是水稻育种工作新的探索。此研究收集了水稻品种398份进行耐盐碱鉴定,用筛选出的较耐盐碱的材料作亲本进行单交、复交。对杂交后代进行更高一级浓度的耐盐碱鉴定。基点筛选与实验室鉴定相结合,初步明确了在碳酸盐危害下水稻耐盐碱品种的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培育出了吉89~45耐盐碱水稻新品系,该品系在pH9.5,盐分含量0.3%条件下整个生育期表明出较强的耐盐碱特性,丰产性突出。2855,2856,2888三个株系也有希望培育成耐盐碱新品种。
1992(4):42-44,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11
摘要:
1992(4):45-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12
摘要:
1992(4):46-5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13
摘要:
1992(4):51-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14
摘要:
1992(4):54-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15
摘要:通过稻瘟病菌不同时期接种水稻穗颈使其发病,明确了不同时期接种对瘪粒率、千粒重及产量影响的大小,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测验,以抽穗7天以前三期接种的对三者影响很大,即从抽穗当天至抽穗后7天这一时期为水稻易感穗颈瘟时期。根据防治阈值,推出不同感染时期允许最低的发病率,以此结合预测预报合理地指导药剂防治。
1992(4):57-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16
摘要:1991年,作者利用自然越冬及人工越冬的稻曲病厚垣孢子接种均获得成功,首次证明了在海龙自然条件下,厚垣孢子能越冬作为初侵染源;证明了厚垣孢子不经干燥,直接冷藏可以存活9个月左右,仍能萌发致病。在1990年试验的基础上,1991年试验再次证明了喷雾接种法的可行性,证明了接种适期,为研究品种抗性及药剂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与依据。
1992(4):60-6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17
摘要:据本项研究,缺磷白浆型水稻土的公顷纯氮施用量为140公斤时,三年连施磷肥的效果最好的N、P2O5比例是1:0.5,其次是1:0.25,三年累积土壤速效磷增长率为N、P2O5比1:0.25的9%、1:0.5的36.3%、1:1的77.2%,在不同形态无机磷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铝磷,其次是钙磷。
不施磷肥种稻一年后,在土壤中的绝对减少量最多的是Fe—P,其次是O—P和Al—P,最少的是Ca—P。
1992(4):64-6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18
摘要:本文以掖单号品种为例,论述了耐密型玉米品种的需肥特点;个体与群体的矛盾规律;光合势与光合生产率的关系;密植对土壤养分环境的压力,造成多因子、多梯度的养分限制因子;果穗尖端部位子粒对产量影响的增大及抗灾能力的相对减弱等特点,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施肥技术措施,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增产潜力。
1992(4):68-72,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19
摘要:
1992(4):73-74,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20
摘要:
1992(4):75-76,6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21
摘要:
1992(4):77-78,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22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物候期及不同喷布次数的“EF”植物生长促进剂对黑莲子葡萄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以50ppm,盛花期喷布叶面效果最好,随着叶面喷布次数的增加,产量逐渐上升。
1992(4):79-80,5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23
摘要:
1992(4):81-8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24
摘要:
1992(4):83-8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25
摘要:对不同源库类型水稻品种的LAI动态和干物质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增源增产型品种(如辽粳5号)的LAI动态属快起快落型,干物质生产中期具有明显优势,占总干重的50%以上,而且总干物质产量也高,但经济系数低。增库增产型品种(秀杂)的LAI动态呈中起中落型,在干物质生产上,该类型品种中期和后期差异不大,干物质增长比较平稳。源库饱和型品种(青系96)的LAI动态则呈中起慢落型。其干物质积累近于前者。结合产量分析,在中肥条件下,LAI动态呈中起中落的品种产量高,但LAI动态呈快起快落的品种则在低肥下栽培产量高。
1992(4):89-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2.04.02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