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3):1-8,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01
摘要:本课题研究了省内五个主要稻区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经过三年的努力,均按计划超额完成了任务,三年累计试验示范面积达16.16万公顷,平均公顷产量7572公斤,比当地一般田增产10%以上,纯增稻谷1.51亿公斤,纯增经济收入1.26亿元。在技术上五个子课题在品种筛选,培育壮苗,旱育稀植,均衡施肥和节水栽培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突破,经过边研究,边示范,已总结出五个不同生态条件下公顷产量7500~9000公斤高产稳产规范化栽培技术,可供我省和北方稻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1993(3):9-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02
摘要:水稻吉89—45,是一个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稻瘟病、抗盐碱、抗寒的高产优质多抗性新品种,本文介绍了选育过程、高产栽培技术及科技开发前景。
1993(3):13-18,5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03
摘要:本文利用四个基本材料,探讨了玉米果穗长短、粒行多少、穗位高低、植株绿叶率四对性状的早代系表现。结果表明,选系的S0单株是决定选出优良形态性状的关键。S1、S2变异幅度较大,有利于选拔。从玉米基本群体内的果穗长度、粒行数、穗位高度、绿叶率等可以预见到育成自交系的形态性状。
1993(3):19-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04
摘要:
1993(3):22-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0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水稻生产现状,气候条件,测评吉林省主推品种的品质后得出:1.吉林省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优质稻米生产所需要的光、温、水要求。2.吉林省目前推广品种的品质部分指标达国家颁布优质二级标准,综合评价为中质标准。3.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对稻米品质影响显著,不良环境条件下稻米商品品质下降明显。4.粗糙的稻米加工造成碎米增多,市场竞争力低,同时指出:加快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第一,培育优质稻米品质。第二,改善目前生产上的不良环境,推广先进技术。第三,提高稻米加工技术水平。
1993(3):27-29,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06
摘要:
1993(3):30-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07
摘要:
1993(3):32-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08
摘要:
1993(3):36-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09
摘要:
1993(3):39-43,6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10
摘要:玉米穗腐病是世界性严重病害。据报道世界上引起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达数十种,串珠镰刀苗(Fusarium mouiliforme)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优势病原菌。该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条件、果穗着生状态,鸟及昆虫的取食等有关。在抗性鉴定中,牙签接种、注射接种和喷雾接种是目前最常用的按种方法,寄主与病原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关系,抗性属核遗传,附加基因效应明显,为不完全显性。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目前唯一有效可行的防治方法。
1993(3):44-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11
摘要:小菜蛾为长春、公主岭一带春甘蓝夏甘蓝的主要害虫。本研究测定了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及寿命。得出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内禀增长率等参数,并测定了小菜蛾的过冷却点和高温下的存活率。结果:全世代发育历期21℃,26.5天;24℃,20.4天;27℃,16.2天;30℃,14.8天;33℃,13.2天。发育起点温度9.54℃,有效积温298.7日度。温度升高,幼虫存活率下降;卵和蛹的存活率高于幼虫。产卵最适温度24℃~27℃,平均产卵量400粒/雌,最多596粒/雌。产卵开始后的3~5天内为产卵高峰。内禀增长率较高,30℃时高达0.2711,属r型生态对策。过冷却点:四龄幼虫—13.5℃,蛹—20.1℃。预蛹—11.3℃。35℃以上高温对幼虫化蛹极为不利;40℃高温对成虫羽化极为不利,35℃以上高温下饲养低龄幼虫可产生小形蛾。
1993(3):50-5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12
摘要:
1993(3):52-5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13
摘要:
1993(3):55-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14
摘要:本文探讨了松嫩平原草地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原因、形成过程和治理途径。认为人类过度利用造成植被退化是草地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羊草作为羊草草地植物群落优势种,其数量指际(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Ⅳ)作为草地植被退化指标,与土壤电导率(EC)和碱化度(ESP)的函数关系分别为:;Ⅳ=50.07·0.69EC((?)=—0.8499和Ⅳ=64.02·0.97ESP(r=—0.7501)。表明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提高,羊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度(Ⅳ)呈鱼指数形式下降。并提出了“避重就轻、先易后难、以防为主、用改结合”的治理原则和“以生物改良方法为主的治理途径”。对建立草地畜牧业优化生态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93(3):59-6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15
摘要:
1993(3):61-6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16
摘要:本文介绍了“吉引87—B薄皮黑穗醋栗”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抗寒性强,冬季不埋土防寒可安全越冬;2.较抗白粉病,比其余参试品种感病指数低;3.果粒整齐,熟期一致,便于采收;4.早期丰产,二年结果,三年生平均公顷产11952公斤,四年生平均公顷产15000公斤,最高公顷产达23976公斤。该品种适应性强,适于在吉林省各地栽培。
1993(3):65-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17
摘要:
1993(3):70-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18
摘要:
1993(3):73-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19
摘要:采用相关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吉林省1981~1992年问扩推的5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与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间(5~9月),平均温度在18.8~20.5℃,降水量在370~740mm,日照时数在1050~1343范围内,5个品种的产量和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和降水量相关很小。百株穗数和温度,穗粒数、百粒重和日照时效也多为正相关。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对气象因素进行选择,发现温度对中熟种产量影响最大,平均温度每增高1℃产量将减少0.53~0.83公斤/100米2;日照时数对晚熟品种作用较大,每增加1小时日照,产量将增加0.05公斤/100米2。在分析以玉米抽丝期为界的前后两段气象因素与产量的关系时发现,各因素在后期的影响往往大于前期。
1993(3):78-8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20
摘要:应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耐密型玉米的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转运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玉米光合速率在耐密型和普通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8~16时,光合作用强度较高,光合速率在50~70mgCO2/dm2·h,有午睡现象。在12~14时,叶质重增加明显,光合速率与叶质重呈正相关。穗位叶的光合物质,有80%输送给其它组织器官,其中果穗占50%~60%。掖单13比对照丹玉13平均增产18%。耐密型玉米能耐密植,增加了单位面积株穗数,从而获得高产。
1993(3):83-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21
摘要:
1993(3):85-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22
摘要:本文阐述了均匀设计方法的特点,介绍了均匀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构造方法,并用BA-SlC语言编制了构造田间均匀设计布点方案的电子计算机程序。
1993(3):91-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23
摘要:
1993(3):94-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3.03.024
摘要:本试验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磷化铝帐幕熏蒸方法,对带有贮粮害虫玉米进行熏蒸处理,经过多种投药量和密闭时间组合处理试验,得出适合我省各地粮库玉米熏蒸灭虫较为合理的药剂量密闭时间组合。在6月或9月温度较低时,使用6~7g/m3投药量,密闭96~120小时熏蒸;在7~8月温度较高时,使用5~6g/m3投药量,密闭72~96小时熏蒸,可以杀灭玉米中全部贮粮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