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01
摘要:本文在冷害年通过田间栽培和冷水处理的冷害模拟试验,自然条件下验证佐竹等人曾在人工气候室实验证实的前历深水灌溉对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变动的影响及其冷害防止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前历深水在无冷害的一般年,可增产3%~5%,而冷害年幼穗形成期开始10cm深灌的前历深水比普通的5cm浅水增产13%~20%,而前历10cm深水同危险期20cm深水并用,就增产20%~30%.而且前历10cm深水的效果,比危险期20cm深水的效果还高。
1994(2):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02
摘要:利用高培养力基因型与甜玉米杂交,其F1代进行花药培养具有较高的培养力,花粉胚的诱导频率可达26%.甜玉米基因型通过幼胚培养,建立起2个可长期继代培养,大量再生绿苗的体细胞克隆,并获得了自交结实后代,同工酶分析表明,同一克隆再生植株可产生基因突变.常规高培养力材料与甜玉米杂交后代进行二环系培养,可以筛选出高配合力的超甜玉米自交系。
1994(2):10-13,9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03
摘要:本文根据1988~1992年全省大豆品种联合区域试验结果.结合各品种适应区域的气候条件,对吉林省主要大豆品种吉林20,21.22,25,26.27,29,30和长农4,5.7号.白农4号及合丰25的生育期表现、生产性能、适应区域及有关子粒品质进行了统计分析。
1994(2):14-17,7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04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交代“三早”越稀植栽培依靠个体优势获得高产的基本原理,1991~1993年设置了穴插秧棵数1~4棵的4个试验处理,在田间钵栽,m212.5穴超稀植条件下,监测不同插秧棵数与不同节位、不同次位分蘖生产力的变化规律;穴插秧棵数每增加1棵,有效穗数以1.5个的幅度递增;穗粒数却以10个以上的幅度递减;1穴插秧棵数超过3棵时有效穗数的增加,补偿不起穗粒数的减少和第二次分蘖穗的千粒重骤减,1~3节低节位分蘖优势减弱,从而造成减产。进一步证实穗数、粒数、千粒重三个产量因素平衡发展,容易获得稳产高产的穴插秧棵数为2~3苗。
1994(2):18-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05
摘要:为了明确小麦主要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贡献大小,本试验选用了20个小麦品种(系),针对15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穗粒重、千粒重、每穗粒数、第1节长的遗传力很高;每穗粒数与单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千粒重、第1节、第2节与单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I2、每穗小穗数、千粒重对单穗粒重的遗传直接通径为正贡献,每穗粒数、第1节、IL、第2节通过I2,穗长通过每穗小穗数对单穗粒重的间接贡献较大。
1994(2):22-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06
摘要:本试验对玉米“套里混”种植方法进行了研究,即利用玉米不同品种的生理特性、生理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优越性,实现高产高效。
1994(2):24-25,8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07
摘要:本文依据本地生产实际,从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出发,论述了近年来试验、示范、推广的“7尺2带”、“4321”、“4:2”、“4:4”等几种米麦套种间作的种植方式,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1994(2):26-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08
摘要:本试验对高强吸水剂在大田应用上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高强吸水剂在干旱地区玉米和大豆上能显著增产,增产率分别可达15%和11.9%,施用吸水剂在干旱地区完全可以代替坐水种,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1994(2):29-33,8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09
摘要:
1994(2):34-3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10
摘要:
1994(2):37-4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11
摘要:玉米、高粱黑穗病和苗期病害是当前生产上的主要问题,多功能种子包衣剂对上述病害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85.1%,对高粱各种黑穗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90.4%,增加保苗10%以上,且对植株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1994(2):42-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12
摘要:
1994(2):47-50,6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13
摘要:土壤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农田的减少及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和沼泽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要使我国人均粮食在本世纪末达到400公斤,就要走节源高效持续农业的道路,即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发挥其生产,注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各类资源的平衡与协调,增加农业产出,并保持其稳定增长.实践证明,土肥科学在研究节源高效持续农业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应增加其投资强度,突出重点,加强综合配套研究。
1994(2):51-51,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14
摘要:本试验是对三种生长素028,029和032在水稻上进行叶面喷施.经过两年的重复试验,此生长素在水稻的株高、高效分蘖、成熟期及产量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表现最好的是028,有效分蘖明显增加,提早成熟。单产较对照增加7.93%(1991)、13.96%(1992)。
1994(2):52-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15
摘要:资源是财富之源,我们应当建立全面的长远的资源概念。在大量引进外种的情况下,应当不忘记把地方的品种资源保存好。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不仅要看到眼前的效益,更要学会透过今天某些地方品种的“劣性”,看到明天再生产的潜力。畜禽品种资源的保贮方式,目前以精子基因库形式为最便捷,卵子库与胚胎库也是很有前途的方法。
1994(2):57-6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16
摘要:我国东北地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小浆果资源。初步调查为6科、10属、41种,它们抗寒,适应性强,营养丰富,适宜加工,蕴藏量很多,并有些大面积连片生长,便于直接采摘利用,也是抗寒育种的宝贵种质材料.这里重点介绍了4科、6属、21种、3变种1变型的25份材料。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果实、植株等的经济性状、利用价值,并介绍了它们的分布、生态环境,可供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参考。
1994(2):61-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17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的间歇加温温度和加温时间对低温下贮藏的李子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的影响,通过这些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结合货架期果肉褐变及腐烂的观察,对李子的冷害发生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间歇加温可有效地降低呼吸、乙烯的产生,减轻或延缓了果实的低温冷害。但加温的温度不同对李子的腐烂影响不一致.30℃加温虽可减轻冷害,但由于温度过高,软化、腐烂严重;而20℃加温处理不但可减轻冷害,有利于品质保持,而且腐烂轻。因此,李子在低温下贮藏的最佳间歇加温处理为:每隔15天,在20℃中加温1~2天。
1994(2):66-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18
摘要:本试验对茄子数量性状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早期单果重(根茄或对茄)遗传力最高(99.94%)。如能选择根茄(对茄)单果重量高的亲本杂交或进行组合力测定,再结合结果数、商品性状等综合性状的选择,以期获得高产茄子新品种。
1994(2):73-7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21
摘要:
1994(2):74-7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22
摘要:本文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分析了我省当前水稻生产的地位、形势和发展前景,论述了依靠科技、建全机制是我省水稻生产发展的战略重点。
1994(2):77-8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23
摘要:本文根据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满族镇农业现代化科研示范基点的实践,针对我国国情及当地群众固有的传统经验,博采众长,吸取精华,总结分析了庭园经济的类型、模式、特点、效益及开发前景,提出发展庭园经济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人均收人,发展商品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1994(2):82-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24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存在的几个障碍性因素,提出了发展饲料工业应采取的对策。
1994(2):85-8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25
摘要:
1994(2):88-9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26
摘要:
1994(2):92-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2.027
摘要:笔者编写了这套农业气象灾害综合分析软件,提出了一套综合分析方法,试图揭示多气象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综合作用的规律.主要内容有:气象产量的产生,单气象因素作用的时间分布多元回归方程,多因子筛选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类型和频率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