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3):1-7,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01
摘要:据公主岭, 泉州试验结果: (1)气温7.5℃以下停止营养生长。(2)气温7.6~25.5℃之间, 气温上升促进营养生长, 气温下降抑制营养生长。(3)在长光和控制长光下, 气温25.6℃以上促进营养生长。在控制短光下, 气温25.6℃以上抑制营养生长。在短光下, 气温23.5~25.5℃促进生殖生长; 气温25.6~27.9℃促进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 气温>28℃促进营养生长。(4)气温在自然光照线下抑制发育。(5)展开叶感光效应上递3节, 气温持续25.6℃以上, 未展开叶生长速度加快, 与展开叶感光效应上递3节失调, 反应高温抑制营养生长。(6)累加逐日平均温度28℃以上, 反应超高温抑制发育。
1994(3):8-10,7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02
摘要:月见草(Oenothera biennis L.), 柳叶菜科, 月见草属。会选1号月见草系该属内的一个种。经多年选育, 它由野生变家植, 由二年生变为可一年生栽培。其产量、品质居国内之首, 其油在国际市场畅销。本文介绍了公选1号月见草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和栽培技术要点。
1994(3):11-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03
摘要:本文介绍了多年研究结果: 绿豆产量构成因素为粒数和百粒重。而粒数又受结荚多少和每荚粒数所制约, 其中结荚多少, 又与分枝存在密切关系。分枝与结荚数量正相关; 粒数与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1994(3):14-17,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04
摘要:本文探讨了光敏核不育材料应用于寒冷稻作区粳稻轮回选择育种方法。提出了轮回选择育种的基本程序, 论述了粳稻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三年选育试验表明轮回选择育种方法选育的稳定株系具有株型好、穗粒多、米质好、抗瘟性和抗寒性强等优点, 其综合农艺性状明显优于现有的生产品种。
1994(3):18-20,5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05
摘要: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将花生DNA导入栽培大豆受体中, 引起受体的结荚习性、株高、成熟期, 主茎节数、分枝数、产量性状和化学品质等性状的广泛变异。对变异株进行选择, 获得了产量比受体提高11.9%~25.1%, 蛋白质含量提高3.9%~5.3%的变异株系。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进行生态性状、产量性状和化学品质方向的育种是可能的。
1994(3):21-2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06
摘要:大豆叶片停止生长后, 叶柄直径持续生长2~3天, 叶柄伸长生长持续4~6天, 木质部导管数目持续增加5~7天。大豆叶柄长度、叶柄直径和比叶柄重的最大值出现在植株的中上部节位。品种间叶柄直径变化较小, 叶柄长度和比叶柄重变化较大。叶柄韧皮部面积、比叶柄重和叶柄长度与叶面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 0.75和0.86)。新品种单位叶面积的叶柄韧皮部面积有大于老品种的趋势。
1994(3):25-30,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07
摘要:采用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对吉89-45新品系栽培上四个主要可控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吉89-45新品种确实早熟、高产, 其平均产量效应为每公顷8640.25公斤, 若栽培技术得当, 公顷产量最高可达11183.9公斤。(2)主要栽培因素对吉89-45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是: 施氮量>插秧苗数>穗肥所占比例>插秧方式, 尤其是施氮量, 对吉89-45的产量起决定性作用。(3)预测吉89-415公顷产量在9000公斤以上时, 主要栽培因素, 应采用的数量为, 施氮量每公顷215.6~230.6公斤; 穗肥比例22.9%~26.0%; 插秧方式30×15.9cm~30×17.2cm。每穴插秧苗数4.7~5.5个。
1994(3):31-34,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08
摘要:通过对单雌蓖麻各种交配方式的后代进行分析, 明确单雌性状受细胞核基因控制, 其遗传方式表现为多基因累加效应。同时, 可能还存在有抑制基因。根据单雌蓖麻的遗传特点, 提出选育综合种和单雌系, 进而培育杂交种的利用途径。
1994(3):35-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09
摘要:九黍1号黍子新品种是吉林市农科院从地方品种中选拔优良单株经系谱法多年选育而成。原品系代号为黄糜子九58, 主要特点是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倒伏。1992年4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准予推广, 命名为九黍1号。
1994(3):38-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10
摘要:本文通过不同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中熟及中晚熟水稻品种混合种植的试验, 提出了高秆大穗型品种与中矮秆多蘖、多穗型品种混播、混插; 多品种以不同比例混插; 多品种1: 1混播混插等最优混种、混插方式; 并得出了不同品种混种、混插方式的增产效果与增产比例; 明确了混种、混插群体的抗病、抗倒伏能力。
1994(3):43-43,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11
摘要:
1994(3):44-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12
摘要:本文通过多年实验, 总结出饲养蝶类的四种方法。1993年饲养了孔雀翎蛱蝶近万只。
1994(3):47-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13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人工除草措施对水稻子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各种水田杂草对水稻的生育和单位面积子实产量影响很大。因此。拔除水田所有杂草可成倍地提高子实产量, (2)人工拔除稗草、雨久花和扁秆草也可大幅度地提高水稻产量, 其效果与拔除所有杂草相同; (3)人工拔除稗草、雨久花和扁秆草中的任意两种, 其增产效果要优于只拔除其中任意一种; (4)仅拔除雨久花或扁秆草可明显提高子实产量, 但仅拔除稗草与不拔除草的子实产量差异不显著。
1994(3):50-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14
摘要:本文叙述了利用白僵菌小试产品封垛治玉米螟大面积示范的防治效果。调查结果表明, 白僵菌工厂化小试产品封垛防治玉米螟比土法生产的菌粉防治效果降低被害株数67.24%。蛀孔数77.61%和活虫数83.17%。白僵菌封垛治螟不仅能降低春季越冬存活数, 而且减轻玉米螟在玉米地中的危害。
1994(3):53-5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15
摘要:
1994(3):56-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16
摘要:美国白蛾是重要的国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同时也是我国的进口植物检疫对象。此虫由于繁殖力强, 寄主广泛, 一旦传入新区摆脱原产地天敌控制等因素, 易造成危害猖獗。不但对林木及果树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且对各种农作物危害也甚大。因此。被称为农、林业生产中毁灭性害虫。美国白蛾原发生在北美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入欧州, 后来又相继传入亚州、日本、朝鲜, 于1979年在我国辽宁丹东地区首次发现。本文主要以美国白蛾的分布与危害, 吉林省适生地理位置, 寄主广泛性及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有传入我省的可能性及危险性。同时提出进一步加强国外进口植物检疫和国内疫区调出植物及其产品实施植物检疫的控制策略。严防美国白蛾传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1994(3):58-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17
摘要:
成文志,孙淑云,李开忠,孙艳梅,陈殿元,张春燕,张喜田,荣长德
1994(3):62-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18
摘要:笔者在1987~1992年对水稻苗期黄、青立枯病致病因素与治疗方法的试验材料进行分析, 明确了黄、青立枯病的爆发于连续低温阴雨天寒潮后回暖1~4天, 死苗最严重。发病时测床土pH值7.21~7.68, 电导率0.85×103~1.35×103μs/cm, Eh值-30~150mv.治疗后稻苗出现白根时pH值6.1~6.81, 电导率为0.25×103~0.35×103μs/cm。Eh值250~300mv。剖析了黄、青立枯病发病时温度为主导, 床土的pH值、电导率、通透性为关键, 苗期管理为基础的各致病因素相对重要性和相互关系。确定黄、青立枯病是生理因素所致,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测预报方法、时期和治疗黄、青立枯病的理论依据为"盐随水走", 治疗措施"小通风, 浇透水"的方法和最佳治疗时期。
1994(3):66-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19
摘要:通过近几年在吉林省玉米主要产区公主岭市六个乡镇黑土上所取得的75个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①硝酸磷肥对玉米的增产效果与等养分化肥相近, 在硝酸磷肥的基础上, 后添加一定数量的水溶性磷, 对玉米无明显增产效果; ②在高、中、低三种肥力黑土上的最佳用量分别为357公斤/公顷、525公斤/公顷、615公斤/公顷。③玉米对硝酸磷肥中氮与磷的利用率, 相当或略高于等养分条件下的其它化肥。
1994(3):70-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20
摘要:水稻在我省三大粮食作物中占第二位。但水稻施肥存在品种单一, 忽视有机培肥, 经验施肥, 肥料投入不足等问题。对策: 加强氮磷钾配施, 增产一般10%以上, 强化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 重视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增产幅度10%~19.5%; 改进水稻施肥技术; 加强土肥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水稻专用肥的研制与推广应用。
1994(3):73-7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21
摘要:选用伊萨褐壳商品代产蛋鸡, 设计五种高低不同梯度水平的代谢能日粮(粗蛋白质含量相同), 通过饲养代谢试验结合析因公式, 来测定其不同产蛋率的能量需求参数。经过9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 (1)在环境温度适宜, 日粮蛋白质水平相同的条件下, 过高过低的日粮代谢能均不利于提高产蛋鸡的生产性能; (2)本试验条件下, 食入代谢能与产蛋率之间呈正相关其回归式为Y=344.3+2.7x(r=0.43), 能量代谢率在71%~76%之间, 代谢能利用率为22%~76%; (3)通过析因公式ME=586W0.75+8.51+6.3, 测定出不同体重, 不同产蛋率的每日每只鸡的代谢能参数估计值; (4)综合试验结果, 求得产蛋率在85%以上和80%~85%时, 日粮代谢能需求参数为11.72~12.13兆焦/公斤; 产蛋率为70%~80%时, 日粮代谢能需求参数为11.51兆焦/公斤。
1994(3):79-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22
摘要:早梨18(77-3·21·18; 2-29×杭青)系省农科院果树所育成的早熟优质梨新品种。1994年元月通过省级鉴定, 确认具国内先进水平, 果实扁圆形, 平均果重130~150克/个, 可溶性固形物11%左右, 肉质青白细脆, 味甜多汁, 适口性好。在公主岭8月初成熟, 在辽宁本溪7月23日前后成熟, 为国内最早熟的梨品种之一。在室温条件下可贮存20天左右.三年生树开花结果株率20%; 四年生50%; 五年生>90%, 平均株产20~25公斤/株。高接栽培可提早结果和增加产量及提高抗逆性。抗寒、抗病力均强, 一般年份罕见冻害及黑星病发生。还可密植栽培, 早期获高产。
1994(3):86-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23
摘要:本文介绍了白菜新品种"99-01"的选育过程, 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的产量结果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和适应区域进行了阐述。
1994(3):91-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24
摘要:本试验对利用花药培养培育草莓无病毒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从取材、接种、诱导、再生、增殖、生根到移栽做了一系列工作。试验结果表明: 1.草莓花药培养用外植体以花粉发育到单核期的花药为宜, 不同品种草莓花粉发育到单核期时花蕾大小不尽相同。2.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以MS附加BA 2.3mg/L、NAA 2.0mg/L的培养基为好; 再生植株以1/2 A(去除生物素)附加BA 0.5mg/L、GA30.1mg/L、三十烷醇2.0mg/L的培养基为好; 增殖培养基以MS附加BA 0.5mg/L的培养基为好; 生根培养基为不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3.在试管苗移栽过程中,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是成活的关键。
1994(3):94-9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4.03.025
摘要:本文对吉林酸豆奶产品进行实验分析, 结果表明吉林酸豆奶产品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营养保健成份。这些成份对人体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因此, 吉林酸豆奶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饮料食品, 经常饮用吉林酸豆奶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具有强身壮体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