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01
摘要:叶片是感光部位。子叶和未展开叶的感光效应确定开花节位, 叶片的感光效应确定生长速度。不论短光或长光叶片, 均以延长开花天数中90%的时间用于提高开花节位, 以延长开花天数中10%的时间用于增长叶龄.短光叶片生长速度全用于由于叶和未展开叶确定的开花节位, 反应短光促进发育。长光叶片生长速度增长叶龄同时, 提高开花节位, 反应长光促进生长。叶片在扩大生长中产生的感光效应上递3节, 在上递过程中发生感光效应综合平衡作用.复叶发生始到定形为展开感光效应持续期。本文还提出研究大豆光温生态的适宜光温条件。
1995(1):8-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02
摘要:野生大豆(G.Soja)在原产地自然光温条件下,正常期出苗,营养和生殖生长阶段,气温升高,叶片感光效应反应促进营养生长;气温下降,叶片感光效应反应抑制营养生长而促进本节生殖生长。展开叶感光效应发生初生花序,定形时感光效应发生次生花序。还提出了光温综合作用与花荚形成的过程。
1995(1):16-20,8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03
摘要:本文根据前人的分裂选择,高低杂交法,穿梭育种的研究结果及我们的育种实践,综述两端育种的理论与现状。认为两端育种利用修饰基因的缓冲作用,在群体内的优劣两端个体间进行多次轮回选择及杂交,开发作物的潜在变异。在选择方法上两端育种利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异地间交叉进行选择,选择适应性广的基因型,同时提出在人工创造的上下限两端栽培条件下进行选择的两端选择法及两端育种和生物技术结合应用于今后育种实践的新设想。
1995(1):21-2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04
摘要:本文探讨了光敏核不育材料应用于寒冷稻作区粳稻轮回选择育种方法。提出了轮回选择育种的基本程序, 论述了粳稻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三年选育试验表明轮回选择育种方法选育的稳定株系具有株型好、穗粒多、米质好、抗瘟性和抗寒性强等优点, 其综合农艺性状明显优于现有的生产品种。
1995(1):26-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05
摘要:本文利用亲本、F1、F2及回交世代资料分析了地上节数的遗传表现、世代相关和各类基因效应估值。结果表明,F1代接近中亲值,F2代大多介于双亲之间,世代间的相关均达显著水平。在该性状的遗传控制中,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和上位效应比例较小。
1995(1):28-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06
摘要:选择抗旱性强、中、弱的大豆品种各4个, 研究苗期抗旱性与根系生长, 胚轴伸长的关系。结果表明: 抗旱性强的品种发很早, 主根长, 侧根数量多, 侧根总长度长, 胚轴长, 成苗率高。在干旱条件下更为明显。
1995(1):31-32,9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07
摘要:黄428自交系是以黄早4为母本,E28为父本杂交组成单交种做基础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本文通过对黄428和黄早4两个亲本及所组配的杂交种进行丰产性与抗逆性试验。结果表明:其丰产性比黄早4高,尤以抗逆性比黄早4好,为取代黄早4提供理论依据。
1995(1):33-34,8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08
摘要:本文介绍了玉米自交系C8605的选育过程、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
1995(1):35-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09
摘要:1993年社会效益300万元以上的甜(Su1)、粘(Wx)亚种间杂交种九甜粘早玉米,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兴趣。为使种植者进一步了解和种植好该杂交种,本文浅述了选育九甜粘早玉米的现实意义、选育目标、选育经过,介绍了主要特征特性,提出较合理的栽培方法并列举本地历年种植的实例,进一步证实了推广后所表现的早熟、优质、高效的特点。
1995(1):38-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10
摘要:对大豆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相关遗传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效果较好;分枝数和株高对单株粒重的遗传变异贡献率最大;株高和百粒重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
1995(1):41-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11
摘要:蓖麻种子播前磁化处理6天和10天,结果表明,磁化处理10天的种子播后出苗较早,出苗率高,根系发达,植株较矮壮,有利于分枝的形成,产量明显提高。磁化处理6天的表现次之,增产效果不明显。
1995(1):44-45,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12
摘要:本文通过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提出蓖麻公顷产量2000公斤的栽培技术模式。根据不同的生育阶段,提出了指标化管理的内容和措施。
1995(1):46-5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13
摘要:本文报道了苏云金杆菌UV-17新细菌杀虫剂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降低被害株率80%以上,防效显著,高于HD-1、白僵菌及1605。对玉米田间天敌分布无影响。
1995(1):52-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14
摘要:本文研究了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kr)的生长条件, 在主要营养条件中木糖、葡萄糖和蔗糖为最适碳源; 蛋白胨为最适氮源; PDA和Czapek为最适培养基。环境条件中温度20~25℃、pH7和黑暗对生长最好。该菌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宜条件和生长条件基本相同, 即病菌生长好孢子形成量亦多, 反之则少。经接种在15科30种植物中茄科植物中的马铃薯、蕃茄、茄子、龙葵、蔓陀萝和蓼科中的本氏蓼可以被侵害而其他作物和杂草则不能侵害。
1995(1):60-6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15
摘要:经调查研究。在长白山区发现木虱共32种,隶属于4科10属,其中3个中国新纪录种,名称为带斑边木虱、匀斑边木虱及黄柏丽木虱;并为地肤异个木虱增订了新名。
1995(1):65-67,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16
摘要: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国际性的植物检疫害虫。此虫危害严重,传播途径复杂,寄主范围广,生态适应性强。稻水象甲在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均有分布。目前,已蔓延到朝鲜慈江道的满浦市。该发生区与吉林省接壤,地理纬度及温度等条件与我省接近。本文从此虫的分布与危害,吉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寄主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环境条件等方面,探讨了稻水象甲传入我省的危险性以及传入后生存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加强进口植物检疫,在边境地区定期开展疫性调查等控制策略。
1995(1):68-70,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17
摘要:我区地处长白山西南坡,是亚洲玉米螟每年一代发生区,每年仅玉米螟危害使玉米减产7%~15%左右。五年间调查了各类型玉米田,共采集玉米螟天敌53种,隶属2纲5目17科。其中捕食性天敌39种,寄生性天敌9种。系统调查了各类天敌的主要发生环境和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
1995(1):71-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18
摘要:笔者在1987~1992年对水稻苗期黄、青立枯病致病因素与治疗方法的试验材料进行分析, 明确了黄、青立枯病的爆发于连续低温阴雨天寒潮后回暖1~4天, 死苗最严重。发病时测床土pH值7.21~7.68, 电导率0.85×103~1.35×103μs/cm, Eh值-30~150mv.治疗后稻苗出现白根时pH值6.1~6.81, 电导率为0.25×103~0.35×103μs/cm。Eh值250~300mv。剖析了黄、青立枯病发病时温度为主导, 床土的pH值、电导率、通透性为关键, 苗期管理为基础的各致病因素相对重要性和相互关系。确定黄、青立枯病是生理因素所致,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测预报方法、时期和治疗黄、青立枯病的理论依据为"盐随水走", 治疗措施"小通风, 浇透水"的方法和最佳治疗时期。
1995(1):73-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19
摘要:本文报道了早熟黑穗醋栗果实干物质和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积累及分配的规律。结果表明, 干物质和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积累及分配分为三个阶段。1. 果实生长初期阶段, 干物质为总量的28.88%~29.19%, 吸收氮量为总氮量的58.21%~58.98%, 吸收磷量是总量的37.01%~42.13%, 吸收钾量是总钾量的37.71%~41.77%。2. 果实迅速生长阶段, 干物质积累为总量的60.90%~62.38%, 吸收氮量为总氮量的41.75%~45.58%, 吸收磷量为总磷量的42.38%~45.55%, 吸收钾量为总钾量的48.48%~53.93%。3. 果实成熟阶段果实干物质积累为总量的8.52%~10.20%, 吸收氮量为总氮量的0.023%~5.38%, 吸收磷量为总磷量的12.30%~20.13%, 吸收钾量为总钾量的4.35%~11.53%。
1995(1):78-8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20
摘要:农业的发展给畜牧业创造了物质基础;畜牧业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中养猪又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世界养猪发展规律上看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约,从粗放盲目到科学化,计划生产,最后过度到规模化。只有在品种,饲料,管理,防病等方面全面科学化而最终才能够达到高产优质高效。我国今后养猪方向不是增加头数,而是要提高商品率、出栏率、出肉率和瘦肉率。由分散个体逐步过度到适合我国现时条件的适度规模,使养猪业走向科学化,保证生产的持续稳定。
1995(1):83-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21
摘要:作者应用ABT生根粉对醋栗新品种"坠玉"进行了硬枝扦插生根试验,结果表明ABT生根粉促进醋栗硬枝扦插生根效果明显,以50 mg/L浓度效果最佳。
1995(1):86-8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22
摘要:本文在分析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总结了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针对目前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在1990~2020年这一历史阶段中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对策。
1995(1):89-9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23
摘要:谷子丸粒技术的研究目的是解决间苗问题,同时防治病虫,取得省工、省力、省种、增产、稳产,提高收益的效果。
1995(1):92-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1.024
摘要:本文引用R.L.Loomis﹝13﹞的观点,参考黄秉维﹝2﹞、江爱良﹝3﹞的模式,于沪宁﹝4﹞的方法,长春地区最近30年的气象资料,计算了长春地区玉米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发现该地区玉米生产还有很大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如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克服众多的产量限制因素,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可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与此同时分析了长春地区影响玉米光温水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并提出了增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