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1-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01
摘要:①野生大豆(G.Soja)长期在原产地自然条件下,自生自长,达到自然开花临界光周期而开花,达到临界温度而停止复叶发生,反应了野生大豆的种性。②分枝按各自出现后的光温动态完成各自的生育过程。分枝的出现期可看作分枝的出苗期,每一个分枝是独立个体,分枝的综合体可看作是群体。③叶片感光效应与生长期间的光温动态及自然开花临界光周期三者之间的综合作用,是野生大豆种群生态的理论依据。
1995(2):9-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02
摘要:本文根据两年三个点次的田间试验结果研究了数位法、盘重法和盘径法对向日葵子实产量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建立的产量预测回归数学模型均有效、可靠。但在我国向日葵科研和生产实践中,以盘径法最为实用,建议推广应用。
1995(2):13-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03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了现行推广和旱育苗、简塑盘育苗、盘育苗和纸钵盘育苗等4种不同育苗方法,在超稀植条件下的发育规律。从1992年至1994年,三年研究结果初步探明:早育苗个体秧苗素质强壮,有利于提高第一节位分蘖和增加一穗粒数,但拔秧移栽过程中伤根多不利于保证第二、三节位的分蘖,盘育苗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弱,插秧过程中又有一定的伤根现象,不利于提高低节位的分蘖;简塑盘育苗虽然移栽时无伤根现象,但秧盘是用塑料制成,育苗过程中保水性能极差,吸收水份和养份不稳定,秧苗素质降低,不利于提高第一至三节位的分蘖;纸钵盘是用纸浆制成的育苗盘,因此即能保水、隔凉、隔热使营养和水份吸收平稳,又能在移栽过程中不伤根,非常有利于促进缓苗,但分蘖生长过份旺盛容易造成高次分蘖增加,不利于提高成熟度。
1995(2):18-2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04
摘要:
1995(2):21-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05
摘要:“九谷9号”新品种是吉林市农科院作物所于1983年用品种间有性杂交方法,经多年选育而成。原品系代号为83112。主要特点是中晚熟,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倒。1995年2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命名为九谷9号。
黄文,李光发,郑丽君,崔永实,赵基洪,曲刚,王生民,王春,毕力
1995(2):24-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06
摘要:本试验以三种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为试材,按不同比例三成份混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针对三种结荚习性成份的混合群体混合种对子粒产量及外观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群体产量基本上均较高产成份减产,但混合群体的产量均有超补偿作用即混合群体的实际产量较理论产量增产,而于粒外观品质表现较差,最突出的是混合群体的褐斑粒率、虫食粒率增高,完全粒率降低。
1995(2):27-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07
摘要:九粱8号高粱品种是吉林市农科院育成的新品种。主要特点是产量高而稳定,出米率高,品质好,秆强不倒伏。1995年1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
1995(2):29-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08
摘要:大豆是需水量较多而又不耐旱的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总需水量平均为2161毫米,受其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大豆需水量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在800~3000毫米之间。本文通过5年在不同土壤含水量状态下的盆栽模拟试验资料,分析了大豆需水量的年际变化和自身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指出大豆结荚期是需水量最多时期。本文采用积分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豆灌溉水量、时间与产量的效应关系,确定单位灌溉水量,灌在不同生育期的增产效应值。为合理利用水利资源,发展节水灌溉,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5(2):32-3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09
摘要:阿特拉津国外已停产,限制应用。我国玉米田化学除草应用阿特拉津长达20余年,由于阿特拉津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污染土壤和水源等生态环境,影响作物轮作换茬,控制不住禾本科杂草的危害,多年应用阿特拉津,产生了抗性杂草降低了除草效果。因此,选择玉米田新的除草剂是当务之急。
本文为1991~1994年院内外小区大区和示范结果,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赛克津与乙草胺混用,防除玉米田杂草效果十分令人满意。德国拜耳公司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0.7~0.8公斤或国产5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公斤,分别与50%乙草胺乳油每公顷2~2.5公斤混用。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防除玉米田杂草效果稳定在90%以上,控制住玉米整个生育期的杂草,对玉米安全。药剂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影响轮作换茬,可以代替阿特拉津。
1995(2):37-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10
摘要:本文报道了发生在长白山区的珍稀蝶种虎凤蝶临江亚种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活史。
1995(2):40-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11
摘要:烟草感染赤星病严重地影响叶片的代谢状况:光合色素(尤其叶绿素)的含量降低,干物质的积累减少,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下降,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降低,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却明显地升高。
1995(2):43-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12
摘要:在松辽生态区,通过对不同开荒年限稻田杂草群落的多年系统调查,基本摸清了本地区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及演替规律,为指导当前和今后的杂草防除工作,保证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
1995(2):47-5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13
摘要: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采自吉林省9个县、市的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6个属,12个种的42份材料进行接种,除5份免疫外,其余均接种成功。用其中4个属,9个种的25份材料产生的白粉病菌对小麦进行回接,除1份外,其余24份均回接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77.8%的感病小麦近缘植物的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增长而急剧下降。文中也讨论了感病小麦近缘植物在该地区传播小麦白粉病菌的作用。
1995(2):51-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14
摘要:本文描述了害虫管理中系统分析的概念,基本假设及应用范围,分析了害虫--作物系统的组成及复杂性,系统分析用于解决这种复杂问题的适合性,回顾了系统分析和模拟技术用于害虫动态描述和最优防治措施选择的主要发展历史,综述了玉米、小麦、棉花三大作物及其主要害虫的系统分析和模拟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成就和进展。系统分析和种群动态模拟研究对象包括:亚洲玉米螟、欧洲玉米螟、小地老虎和草地小爪螨等玉米害虫和玉米作物生长发育;麦长管蚜、无网长管蚜、东方粘虫、橙足负泥虫等小麦害虫及小麦生长发育;棉花生长发育,蕾铃动态和棉铃虫、金刚钻、棉铃象甲、棉红铃虫、食叶性棉花害虫、木薯白粉虱、棉蝽象等棉花害虫。
1995(2):59-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15
摘要:有机肥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增施有机肥料不仅可以缓解化肥氮磷钾比例失调和化肥总量不足的矛盾,还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污染,净化环境,保护生态,对提高地力,稳产高产,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年公顷有机质生成量为420~645公斤,年生成率为0.6%~1.0%,耕层土壤理化生化性状趋向改善。公顷施7500公斤秸秆或马粪,配施氮磷化肥,玉米平均公顷产9000公斤以上,比单施化肥增产15%以上。优质农肥吨肥增产40公斤左右,秸秆或马粪吨肥增产160公斤左右。
1995(2):62-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16
摘要:在三种不同的土壤上对玉米一次性基施化肥的三种方法的产量效果的研究表明:化肥一次性分层基施与化肥分期施用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别,而化肥一次性浅基施和一次性深基施的玉米产量不如分期施肥法。不同施肥法的玉米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玉米的每行粒数和百粒重二个性状的改变所致。就化肥的一次性浅基施和深基施而言,在白浆土上以一次深基施为好;对于黑钙土来说,则以一次性浅基施为佳;在黑土上,二者的产量无显著差异。
1995(2):66-7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17
摘要:松嫩平原盐渍土区为我国内陆三大盐渍土分布区之一,总面积达497.0万公顷。涉及到25个县(市),这一区域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下水位较高(0.5~2.5m),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变化于0.1~3.0g/L,多为Na+-SO42--HCO3-和Ca2+-HCO3-型水。
由于地质运动及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影响,土壤盐渍化程度及范围不断扩大;由50年代到80年代,盐渍土的总面积增加了62.7%,使易利用的盐碱化土的面积下降,而碱土面积急剧上升,统计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含盐量与碱化度40年来分别增加2.8~16.8倍和14.4%~81.0%。盐渍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草原和农田上,其中以草原最为突出。近40年中即有1/3的面积发展为重度盐碱化草地,该区盐渍土发展演化的现状是自然因素为内因,人为活动破坏植被为外因的综合作用结果。
1995(2):72-7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18
摘要:前列腺素(PGS)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各种组织和体液当中,是具有多种生理效应的生物活性物质,尤其以对生殖的影响更引人注意。
1995(2):75-7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19
摘要:本文阐述了干旱对果树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同时,为解决和克服干旱地区缺水这一难题,特提出了适应我省西部干旱风沙地区果树抗旱栽培的新途径。通过树种、品种、砧木的筛选,节水措施的实施,抗蒸剂的应用等,可使我省酉部干旱风沙地区果树得到较快、较好的开发和发展。本文最后又阐述了果树抗旱栽培研究及保水技术措施应用的前景,为我省西部地区发展果树生产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1995(2):79-8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20
摘要:古农早粉番茄是利用吉农36S—6品系作母本,早粉2号品种作父本的杂交后代,经多代系统选择培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早熟、丰产、抗病性强、果实品质好等特点,并因其为自封顶类型,结果集中,生育期短可倒茬种秋白菜而深受栽培者欢迎。
1995(2):82-8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2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荷兰的有机农业状况。同时,介绍了荷兰的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农场及有机农产品等概念,并展望了有机农业在荷兰的发展前景。
1995(2):84-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22
摘要:
1995(2):86-9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23
摘要:
1995(2):92-9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24
摘要:
1995(2):95-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2.02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