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3):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01
摘要:
1995(3):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02
摘要:我们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首次探索出一条在吉林省种植棉花的成功之路。本文就该技术的开发、效益和主要环节进行了讨论。
1995(3):9-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03
摘要: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高粱生育期遗传模型进行了测验。结果表明,高粱生育期的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的显性效应不明显.但上位性效应却比较明显;控制生育期的增效、减效等位基因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分配比率,有极显著差异;生育期的遗传.增效等位基因即晚熟基因为显性.且这种显性为超显性。
1995(3):13-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04
摘要: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三个品系、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s skv)1个品系、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4个品系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探讨了大豆体细胞组织再生植株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器官分化和体细胞胚两种不同方式再生完整大豆植株。
1995(3):15-1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05
摘要:本文报道了"丰选2号"水稻新品种的选育经过和产量表现,并介绍了主要特征特性及适应地区和栽培要点.
1995(3):20-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06
摘要:本试验研究是在不去海南冬繁和利用温室加代的情况下,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对小麦未成熟种子经过打破休眠处理后,进行夏季播种,以求增加一个世代。结果是在加代小麦被冻死之前,夏繁材料可以进入乳熟期,从而可以得到加代材料的后代种子.实现了小麦在当地自然条件下夏繁增加一个世代的愿望.
1995(3):22-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07
摘要:本文记录了长白山区蝶类7科,89属,162种,165亚种。
1995(3):32-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08
摘要:本文综述了水稻、大豆、苜蓿三大作物及其主要害虫的系统分析和模拟模型在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就。系统分析和建模的目标系统有:水稻生育及代谢和主要水稻害虫: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黑尾叶蝉;大豆生育及主要大豆害虫:黎豆夜娥、墨西哥豆瓢虫和稻绿蝽、大豆蚜,苜蓿生育和主要苜蓿害虫:苜蓿叶象甲、埃及苜蓿象甲、蚕豆微叶蝉、苜蓿斑潜蝇。本文还较详细地概括了应用系统分析于害虫管理中的步骤.
1995(3):39-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09
摘要:通过对越冬病残株及菌核进行分离,埋管分离监测田间菌丝活动,挂牌调查地膜稻及水田各栽培方式的病害流行,结合历年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在吉林省,水稻纹枯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越冬浮游菌核,其次是病残株,病草;在旱地主要是菌核与病残株.旬平均气温达18℃以上,相对湿度达70%以上,即可形成初侵染并发病。此期亦利于水平扩展,重复侵染主要是菌丝,也有当年形成的菌核.旬平均气温在21℃以上,相对湿度达80%以上,利于垂直扩展,重复侵染靠菌丝。菌核没有明显的休眠期,它既可以越冬,又可以作为当年重复侵染源。
匡亚兰,白宝璋,阎洁坤,田文勋,赵景阳,白嵩,杨建伟,刘美良
1995(3):43-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10
摘要:本文报告的是,利用水培方法研究广谱型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PP333)对大豆幼株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能够抑制大豆幼株的生长,即降低株高,减少叶面积,但增加茎粗.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加强.浸根处理严重抑制根系生长。
1995(3):46-5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11
摘要:1989~1994年用45%三·福可湿性粉剂(代号901)500倍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院内试验结果表明,对恶苗病平均防效为97.48%,高于其它对照药剂.田间小区试验平均防效为97.5%,高于对照药剂恶苗灵.田间示范试验平均防效为99.09%,高于生产上推广的恶苗灵和溴硝醇等药剂.901浸种防治恶苗病,防效高,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用量少,成本低,使用安全、方便.
1995(3):51-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12
摘要:美洲斑潜蝇是当今重要的国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同时也是1995年国家新增加的进口植物检疫对象.此虫由于具有虫体小,发育周期短(最短12天一代),发生世代多,且世代重叠明显,幼虫奇主在被危害植株叶片内,生活方式隐蔽、食性杂、虫源多等特点,常常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此虫主要危害瓜类、蔬菜及花卉等植物.可使严重受害株失去商品价值,有时也可导致某些瓜果或蔬菜的绝收.因此,被称为是瓜果、花卉及蔬菜生产中毁灭性害虫.它将对我省瓜菜、花卉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此虫的密切关注.尤其对外开放以来,我省对外交往频繁,从国外引进种苗、植物产品数量及批次不断增多,加上我省气候条件适合此虫生存,经上述多方因素综合分析,美洲斑潜蝇传入我省的可能性不可忽视,应高度警惕此虫传入,确保瓜、果生产安全.
1995(3):53-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13
摘要:本文研究菌糠对玉米的增产作用.1990~1992年三年研究结果表明:用菌糠作底肥,土壤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玉米增产7.9%~13.8%.
1995(3):57-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14
摘要:利用高温消毒鸡粪等有机肥料代替无机化学肥料配制的营养液,进行床式番茄无土栽培,成本低,操作方便,产量高.试验表明,消毒鸡粪配合硝酸钾、磷酸二铵等无机肥料,比单纯使用鸡粪增产10%左右,净利润提高28%左右.并且在平均单果重、结果数、株高和叶片数等方面,消毒鸡粪配合无机肥料使用,亦比单纯使用消毒鸡粪表现优势.
1995(3):60-6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15
摘要:吉林省盐渍土是属于低产土壤,其障碍因素包括自然、人为和理化等几方面.自然因素为基础,人为因素是条件;理化因素为反映,从而使吉林省盐渍土具有次生盐渍化严重,苏打成分高,碱化度大的不良特点,针对这样一种盐渍土吉林省在改良利用方面做了诸多方面的工作,概况起来有:工程方面修台条田.抑制了治泽化与盐渍化的发展;水利改良方面灌溉洗溉盐脱碱措施,使土壤含盐量由5.0g/kg下降到0.3g/kg.ESP从15%~45%降到5%以下;生态改良方面实行造林防风少蒸发、草原围栏恢复草被限制返盐、人工种草草被覆盖抑制次生盐渍化等多项举措;培肥改良方面翻压牧草,施用农家肥,培肥了地力。在多年多项改良利用措施的实践中,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使盐渍土这一低产土壤获得了可佳的粮食产量.
1995(3):64-6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16
摘要:牛的体外受清所使用的卵巢一般需要从屠宰场运送到实验室,本试验探讨未受精卵长时间运送时的保存方法.试验1:经6小时运送保存时,体外受精后胚的发生率;试验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温度对未成熟卵成熟培养的影响;试验3:在试验2的基础上,采用细胞培养输送器,进行未成熟卵的边培养、边运送.对体外受精后胚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巢在2小时及6小时保存时,胚盘胞的发生率分别为16.1%,18.9,差异不显著.温度对未成熟卵的成熟率影响35,37,38.5,40℃分别为21.7%,74.1%.94.1%和86.7%,35~37℃没有获得高成熟率,使用细胞培养输送器胚盘胞的发生率为17.8%,比对照组的18.6%差异不显著.由此表明,在卵巢运送条件下,至少可保存6小时而不影响体外受精后胚的发生率,在更长时间运送时,可将卵子采取,边成熟熟培养过运送,最长运送时间可达24小时.
1995(3):67-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17
摘要:
1995(3):70-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18
摘要:冻丰梨系通化市园艺研究所育成的抗寒优质冻梨新品种.1994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冻丰".其抗寒性强、果实中大、品质优良、丰产性好。
1995(3):73-7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19
摘要:根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大豆、玉米丰欠试验14年(1977~1990年)的产量资料,与公主岭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作物产量气候正态回归模型,提出了6个大豆气候模式和2个玉米气候模式,为进行大豆、玉米产量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5(3):79-8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20
摘要:稻萍鱼栽养技术具有独特的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多边效应的优势,科学的将水稻稀植栽培与养萍、养鱼有机结合,拓宽了新的研究和利用领域,突破了传统农业水田专一种稻的格局,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我国北方稻区的传统农业有机的结合起来,闯出了一条具有适于北方稻区特色的农业实现立体经营,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实现省工、高产、低成本、高效益的新的综合栽养技术体系,获得较多的物质生产量,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995(3):89-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21
摘要:
1995(3):91-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5.03.022
摘要:稻田养鱼是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的最佳模式.它为综合利用,立体开发农田经济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广阔的领域.稻田养鱼是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综合养鱼方式.根据稻鱼共生的原理,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把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能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共生互利的作用.发展稻田养鱼是节约用地、节约用水,一地多用、一水多养的壮举.它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是发展淡水鱼业、增加稻谷产量的一个重要门路.在当前耕地逐年减少、人口年年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大力推广稻田养鱼实在是最佳利用国土资源之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