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1-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01
摘要:根据复式光温综合作用基本原理和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叶片感光效应规律,研究代表性纬度大豆在不同光周期、开花期生育指标变化规律。8小时光周期纬度间开花期生育指标差最小、栽培大豆均比同纬度野生大豆晚开花,确定为典型短光。16.5小时光周期纬度间开花期生育指标差最大,栽培大豆均比同纬度野生大豆早开花,确定为典型长光。讨论确定40°N至35°N地带自然光温综合作用是栽培大豆起源的主要依据[6],讨论确定野生大豆感光效应敏感,栽培大豆对温度适应性强的依据。
1996(1):12-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02
摘要:经过2年试验首次探索出在吉林省种植棉花的成功之路。本文对洮南市种棉花的实用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1996(1):16-19,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03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水稻主要推广品种和新育成希望品系的各生育阶段耐冷特性鉴定结果表明:第一,我省目前推广和新育成的品系在水稻生育前期都具有较强的耐冷性,但在低温条件下出穗期明显推迟而且品种间推迟差异显著;第二,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表现较强的品种(系):上育397、吉94—B2、通系103、长白7号、农大3号、一目惚;第三,中长期低温处理条件下耐冷性表现稍强的品种(系):上育397、吉94—B2、一目惚。
1996(1):20-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04
摘要:本文论述了水稻新品种组培7号的选育过程及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情况。水稻生物技术育种具有周期短,速度快,节省人力物力等特点。水稻新品种组培7号是我国首次应用体细胞诱变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耐冷性强的北方粳稻新品种。它标志着我国在水稻体细胞诱变技术育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1996(1):24-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05
摘要:本文总结了3种类型(穗数、穗重和中间型)水稻早熟品种(长白7号、通24-1和通系112)在5种栽培条件下(30.0厘米×13.2厘米,30.0厘米×20.0厘米,40.0厘米×20.0厘米,30.0厘米×26.6厘米,50.0厘米+30.0厘米×20.0厘米),公顷9000公斤产量群体的生殖生长期(7月30日~9月15日)的叶/穗、叶面积指数、干重、粒重、千粒重、饱满粒率等性状的生育指标、生育模式、性状差异以及各种栽培方式的产量性状指标和产量结构。
1996(1):31-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06
摘要:本文分析了12个杂交组合的F1与其亲本子粒的蛋白质,赖氨酸和单宁含量及其千粒重。结果表明,在F1代子粒中,蛋白质含量的超亲组合占41.6%,赖氨酸含量超亲组合占16.7%,千粒重的超亲组合占66.7%。F1单宁含量介于双亲之间,无超亲现象。F1单宁含量受高亲值控制,双亲中若有一方单宁含量高,便会导致F1单宁含量的提高。对品质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发现以高亲值(HP)比较时,F1的杂种优势全为负值。表明这些性状虽然在某些组合中有优势,但在多数组合中经常出现的却是劣势而不是优势。
相关分析表明,F1单宁含量与父本呈正相关,r=0.659,p<0.05,达显著标准。与母本呈弱负相关,未达显著标准。F1赖氨酸含量与其父、母本及F1蛋白质含量与其父、母本呈极弱负或正相关,未达显著标准,但父、母本子粒中的蛋白质与赖氨酸间却呈极显著正相关。
1996(1):36-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07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发现和利用光敏核不育水稻之后水稻轮回选择育种研究的现状,在水稻育种中利用该方法的特点和开展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1996(1):40-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08
摘要:1992年对12个赖氨酸玉米杂交种和普通玉米对照中单2号在6个地点进行品比试验。考察了子粒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6个数量性状。按照Eberhart-Russell模式和通径分析法对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高赖氨酸玉米的子粒产量、穗长和行粒数的基因型与环境工作在互%水平上达到显著,而穗粗、穗行数和千粒重的基因型与环境工作不显著。②915/O2×齐205、中系042×齐205、长单58/O2和Lx021×齐205四个杂交种的子粒产量都明显高于对照中单2号,且稳定性都较好,是有希望的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③用中系042×齐205的穗长和行粒数的回归方程:Y=12.68+0.34X、Y=19.15+0.42x估测穗长和行粒数是比较准确的.④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子位产量的稳定性是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3个性状稳定性互作的结果。
1996(1):44-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09
摘要:稀播稀插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不同插秧密度研究、示范,明确了30 cm×20 cm是目前生产水平下稀播稀插的适宜密度.该密度形式下个体发育充分、群体结构协调,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要素均达到了最佳产量水平组合。
1996(1):46-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10
摘要:本文以通化市农科院选育的5个高蛋白大豆品种(系)为试材,连续同一地点多年种植,分析了高蛋白大豆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对高蛋白大豆蛋白质的影响小于对脂肪含量的影响,而蛋白质加脂肪含量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最小;同时得出有利蛋白质形成积累的气象条件则基本上不利脂肪的形成积累,反之则有利脂肪的形成积累即形成蛋白质和脂肪所要求的气象条件是相异的。气象因子在高蛋白质大豆蛋白质,脂肪形成积累的不同生育时段所起的正负作用不同,但主要生育时段的效应表现与全生育期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对不同的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的形成积累需要适合自己的气象条件.
1996(1):50-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11
摘要: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须,又是其它营养元素不可替代的植物养分,对作物早期生长至关重要。1995年磷肥量级试验采用了5种不同施磷水平,均对玉米产生明显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和不施磷的相比,增幅达55.1%~64.1%,公顷增收1860~2130元。磷肥施量不同,玉米产量有差异,但在本试验的施量范围内(公顷施五氧化二磷36.6~91.8公斤)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标准。
从提高肥料利用效果和增产增收的角度出发,玉米的施磷量应以每公顷52.2~67.5公斤(P2O5)为宜。
1996(1):54-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12
摘要:本文对当前推广16个水稻品种进行性状相关分析,阐述了株高、剑叶角度、长度、宽度、面积;倒2叶角度、长度、宽度、面积,倒3叶角度、长度、宽度、面积与产量关系。从而提出要想提高产量,不仅要考虑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而且要考虑水稻的株型。为吉林省水稻高产栽培和水稻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1996(1):57-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13
摘要:用日本鉴别品种和相对应的鉴别病菌小种对长白9号(吉89-45)品种进行了稻瘟病真性抗性基因鉴定,结果表明,长白9号对鉴别菌株小种的反应和日本的鉴别品种新2号基本相同,因此,长白9号的稻瘟病真性抗性基因可以推断为Pi-Ks,即+。不过,长白9号对个别菌株小种的反应与新2号相比略有差异,表现为病斑小或者小的感病性病斑中伴有褐点。总的看来,长白9号发病程度略轻,病斑数目也相应稍少,因此,长白9号除了含有主效抗性基因Pi—Ks外,还可能含有其它微效抗性基因。
1996(1):60-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14
摘要:1994年经小区试验筛选出灭草松与苄嘧磺隆混用防治稻田扁秆 草的最佳配方,于当年进行示范试验,防治扁杆 草的株防效达88.1%~89.8%,鲜重防效达98.2%~98.4%,其成本低于灭草松单剂用量且安全、高效。
1996(1):62-6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15
摘要:通过对9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不同病斑反应类型与最终病情指数关系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不同,病斑反应不同,病害扩展速度也不同。通过观察不同水稻品种的能育病斑及不育病斑的多少和比值,可提前确定品种的抗病性,为病害预测及早期评价提供依据。
王彦丰,王琳,付龙令,黄妮妮,曲延春,郑宏伟,逮淑琦,张继良
1996(1):65-7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16
摘要:磷酸二铵施肥深度研究,3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磷酸二铵深施可促进株高、茎粗、节数、荚数、粒数和干物重的增加;磷酸二铵施于种下10厘米、5厘米、1厘米深分别比种肥同位施增产22.5%、23.7%和8.1%,其中有两年试验施于种下10厘米超过施于种下5厘米深的产量,但产量差异不很显著。为便于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认为磷酸二铵施于种下5~10厘米深为宜。
1996(1):71-74,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17
摘要:本文通过在我市主要耕地土壤上钾肥长期定位和用量试验,基本掌握了土壤钾素含量(速效钾)与产量的关系;钾肥在不同土壤上的增产效果,确定了沙性和粘壤性土壤的缺钾临界值;阐述了土壤中速效钾与植株体内氮、磷、钾含量的关系;土壤中速效钾与缓效钾的关系;经济合理施用钾肥的依据。
1996(1):75-8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18
摘要:“大慈梨”(229)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八五”期间育成的优质晚熟梨新品种。它具有果个儿大、耐贮存、鲜、冻食兼优、结果早、增产快、产量高、抗逆性强等优点.1995年元月通过省级审定、鉴定,确认达到寒地梨育种“国内领先水平”并被农业部筛选为“八五”农业(种植业)重大成果。现省内推广5~7万株,面积50~70公顷。新疆、黑龙江、内蒙和辽宁等8个省(区)已积极引种试栽。
1996(1):83-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19
摘要:利用18份黄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早期产量、总产量、单瓜重、单株结瓜数、单株产量、发病率、第一雌花节位、瓜长和瓜把长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发病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早期产量与总产量、单株结瓜数、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提高总产量的育种中,应着重早期产量的选育,同时,注意单株结瓜数、瓜长的选育,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性状的增加。
1996(1):86-8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20
摘要:本试验用年龄为2~3岁的绵羊,产1胎次的30只杂交羊作受体,采用自然发情和TCM-199为基础液配制的解冻液,于1992年9月2日至29日进行手术法移植,本试验共移植25只受体母羊,共计34枚冷冻胚胎,胚龄为5~6天,胚胎保存期为2~4个月。妊娠17只,妊娠率为68%,其中移植单胚16只,妊娠10只,妊娠率为62%;移植双胚9只,妊娠7只,妊娠率为77%。1993年1月23日开始陆续产羔,共产羔20只,产羔率为118%,其中3只羊产双羔。
1996(1):88-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21
摘要:
1996(1):91-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22
摘要:本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对15份优良甜玉米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甜粒、白甜、油玉米及黄甜4份材料分类系统较近,而与42—1甜,60GS甜,97—1甜,98—1甜自交系分类系统较远,此结果为甜玉米的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6(1):94-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1.02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