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02
摘要:利用478个种间杂交组合和307个回交组合进行大豆种间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提出亲本选配原则,克服种间杂种后代蔓生、小粒、粒色深等野生不良性状的技术;明确了种间杂种主要性状的选择潜力,在种间杂种早代性状选择、后代群体规模、回交改良时期及决选世代等方面的种间杂交选育新技术。直接利用野生大豆种质育成“吉林小粒1号”新品种,1990年通过吉林省的品种审定并出口创汇。利用种间杂交新技术创造出主茎有效节数25个以上、单株荚数150个以上以及蛋白质含量50%左右的直立型育种中间材料;育成一批大粒高产优良新品系,现已进入省区试或省预试。
1996(2):10-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03
摘要:近年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多种农作物中获得抗病、耐盐碱、抗除草剂等抗逆性变异体,并阐明了部分遗传变异特性。本文综合报道获得粳稻体细胞耐冷变异体的诱导筛选技术、遗传变异特性及用本项技术育成的粳稻新品种(系)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上的示范应用事例。
1996(2):18-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04
摘要:根据293份不同进化型大豆原产地的自然临界光照和自然临界温度与公主岭自然温度下,13.5 h光周期之间发生的复式光温综合作用原理以及生长发育规律,确定我国大豆生态类型。提出各纬度及同纬度不同海拔74个县市的自然临界光照和自然临界温度。讨论了无野生大豆区光温综合作用与群落形成的关系以及研究光温综合作用理论的意义。
1996(2):27-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05
摘要:“吉玉粳”水稻新品种,是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于1988年通过地理远缘品种间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处理,经南繁北育加速世代和多年人工接种、多点自然异地抗瘟性鉴定而育成的。原品系代号吉90-g4。其特点是中熟、抗病、高产、优质、耐盐碱、活秆成熟、抗倒伏。1996年2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
1996(2):31-3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06
摘要:以两亲生育期及结荚习性差异不大的两个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比较了同等后代群体分别在稀植(15 cm株距)和密植(7.5 cm株距)条件下的选择效果。结果表明,在稀植条件下对产量的选择较为有利。
1996(2):33-3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07
摘要:本文应用陕西省农科院温振民等提出的高稳系数法,分析了1992年度吉林省中熟玉米区试10个杂交种的高产、稳产性,并进行了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
1996(2):37-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08
摘要:
1996(2):38-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09
摘要:
1996(2):41-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0
摘要:吉林33号大豆新品种是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于1983年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以所内选育为主,结合南育,经多年选育而成。原品系代号公交8424—31。其特点中早熟、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抗旱。1995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
陈泽光,金石芬,李光太,张宝权,周风兰,刘金明,张吉川,田淑芳
1996(2):44-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1
摘要:九花1号(九H363)是以F0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为手段选育而成的中晚熟水稻新品种。它具有蘖多、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抗病性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在3年省区试中产量一直排名第一,生产试验中平均增产10.3%。1995年1月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并列为省重点推广成果。
田淑芳,张吉川,周凤兰,陈泽光,张宝权,金石芬,刘金明,赵光翠,陈东明
1996(2):47-5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2
摘要:本文从玉米壮丰灵对玉米营养生长与株型、根系生育与功能、叶片的生育与功能、冠层结构、穗部性状及产量的调控和影响等几个方面,揭示和说明玉米壮丰灵对玉米抗倒伏、促早熟、创高产等方面的丰产机理。肯定了玉米壮丰灵可以作为我省玉米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1996(2):51-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3
摘要:我国水资源贫乏,为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提高小麦的经济效益,本试验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利用产量目标函数数学模型对在各生育期喷洒灌溉灌水量对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测定小麦灌水量与产量的关系,找出小麦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及小麦在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适宜水分。从而确定小麦优化节水丰产的灌溉技术。
1996(2):54-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4
摘要:羊草叶面喷施翠竹植物生长剂、喷施宝、增产菌和尿素的试验结果表明,四种肥料对羊草的干草产量、叶面积和营养成分均有影响。翠竹植物生长剂以稀释1.0万倍喷施,喷施宝用量75 mL/hm2,增产菌用量150 g/hm2,尿素以5.0%的浓度喷施,干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2.3%、24.6%、12.6%和18.9%。羊草的高度、叶面积和粗蛋白质含量增加,粗纤维含量降低。
1996(2):57-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5
摘要:本试验是用植物生长素009系列在金针菇和烟草上进行叶面喷施。经过两年的重复试验,此生长素对金针菇的发菌速度、菌盖大小和产量都有一定影响。在烟草上表现烟叶厚度明显增加,产量也有增加。
1996(2):60-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6
摘要:四条小食蚜蝇是我区蚜虫的重要天敌,一头四条小食蚜蝇可取食800头左右的蚜虫,主要取食大豆蚜虫、高粱蚜虫和萝卜蚜虫等10多种蚜虫。每年在当地发生3~4代。每年4月下旬后出现一代成虫,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需30~35 d,一生可产卵84~124粒。主要天敌有姬蜂类、蜘蛛类和草蛉等。
1996(2):62-6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7
摘要:本文通过对稻曲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不同营养条件(碳源和氮源)、不同pH值、不同温度和光照及不同代数的菌株在PSA上产孢能力的研究,初步明确,PSA是适宜的产孢培养基;2~3代菌株最易产孢;NH4CI和KNO3对厚垣孢子产生有一定的作用;适宜产孢的温度为15~25℃,但15℃和20℃培养时间较长;培养基适宜的pH值是5~7,以pH 6为最佳;光照对厚垣孢子的产生数量及时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光暗交替是适宜的培养条件。
1996(2):65-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8
摘要:杀铃脲属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它不仅对害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而且对环境和天敌安全。在用该药进行小麦粘虫防治试验的同时,还做了该药对天敌作用的室内测定和田间调查。明确了杀铃脲单剂不同浓度、不同剂型对麦田瓢虫、蜘蛛等主要天敌无杀伤作用,室内处理后的试虫仍能正常化蛹和羽化。杀蛉脲混剂低剂量对天敌无影响,中剂量有一定影响,高剂量影响严重。
1996(2):70-7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9
摘要:美国在玉米遗传育种方面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在资源研究及种质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农业服务与推广三方面的优势。
第一方面包括资源搜集、保存及档案跟踪、资源研究。资源研究集中在农艺性状及抗逆性、种子的商品特性及化学构成、基因库划分、遗传研究及种质资源创新,突出后者。
第二方面主要包括应用下列新技术:单倍体育种,RFLP划分基因库技术,自交系选育的群体大小与选择强度的数量遗传学原理,提高授粉效率的方法,生化分析设备。
第三方面突出体现了顾客是上帝的商品意识,表现在:服务与推广队伍专业化,服务的宗旨是让用种的农民满意,用公司自己管理示范田、典型户大面积示范及设置高产奖三结合的方法示范促销。
1996(2):75-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20
摘要:本文概述了德国的玉米、麦类、马铃薯、甜菜和十字花科作物上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对德国小麦病虫害研究内容和手段。以小麦为主的病虫害计算机模型研究。与作物育种相结合的病虫害抗性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械作了阐述。介绍了德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方向,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种类,繁蜂和田间释放技术,其他天敌的繁殖利用和农药对天敌的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1996(2):81-8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21
摘要:本试验研究应用全息胚定域选种这一当今世界科技新技术对玉米种子按不同粒度进行机械分级,从而达到全息胚定域选种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也为今后我国引进和建设大、中型种子加工厂机械分级设备的配置、设计、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6(2):84-8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22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高吸水树脂的发展、性质和性能及分类和用途。重点介绍了在农业上的应用,可以作为农作物的保水剂,提高作物的抗旱保墒能力;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并使作物出苗时间提前;能提高作物栽培成活率,应用于大田作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1996(2):87-9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23
摘要:本文将灰色GM(1,1)预测模型与马尔柯夫链结合构成灰色-马尔柯夫链,用此联合预测模型对吉林市玉米单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联合模型预测的精度高,效果好,是一种较理想的玉米单产预测方法。同时对1993~1995年三年吉林市玉米单产进行了实际预测。
1996(2):92-9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24
摘要:本文报道了长白山区的绿带翠凤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活史,并对人工饲养方法及开发利用提出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