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3):4-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02
摘要:根据野生大豆在原产地自然出苗后生长期间的光温动态规律,提出光温综合作用基本原理,划分生长发育阶段。野生大豆异地种植,根据异地生长期间的光温动态与材料的自然临界光温同时进行光温综合作用规律,提出复式光温综合作用原理,划分生长发育阶段。根据未展开叶生长速度与展开叶感光效应规律提出:气温<25.5℃为低温;25.6~27.9℃为适宜温度;>28℃为高温。根据不同光周期叶片生长速度提出:光照条件<13 h为短光;13~15.5 h为适宜光照,>15.5 h为典型长光。根据光温综合作用确定开花节位过程提出:由子叶感光效应确定的开花节位,即出苗到2复叶未展开叶露叶前为大豆感光阶段,由未展开叶和展开叶感光效应确定的开花节位,即2复叶未展开叶露叶到开花节位复叶发生始为大豆感温阶段。
1996(3):13-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03
摘要: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中,早插壮秧这一基干措施。设置了从5月15日至6月4日每隔5 d插秧的5种不同插秧期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北方寒冷稻作区,过早插秧虽然千粒重和稳粒数增多,但由于低温寒潮对于移栽伤影响严重,造成决定穗数的低节位分蘖过少,不易获得高产。插秧过晚,气温高,缓苗快,低节位分蘖多,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但营养生长期延迟,千粒重和穗粒数明显降低,不易争取稳产。所以早播壮秧应该是避开低温寒潮的适时早插。
1996(3):18-2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04
摘要:玉米是黑龙江省支柱粮食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关键还是依靠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本项研究从选择品种,适期播种,群体种植结构模式,施肥方式以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选择出获得玉米高额产量的高产高效技术指标,供生产参考利用。
1996(3):21-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05
摘要: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在充足的水肥供应和最佳生长环境条件下,吉林省西部地区玉米最高实际产量可以接近当地光温生产潜力的理论值,为该地区玉米的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6(3):24-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06
摘要:菰作为水稻的同族植物,具有水稻栽培品种所欠缺的一些重要特性。本试验对产于我国的菰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本文报道了菰的基本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品质等(菰的利用途径和细胞学特征,见其它报导[1]),以期成为水稻育种宝贵的种质资源。
1996(3):27-2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07
摘要:选育抗瘟性强且抗性相对稳定的新品种是解决稻瘟病危害的最佳途径。由于条件所限,这种抗瘟性强且抗性相对稳定的稳产型品种的选育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试验提出了“不同抗瘟类型品种(系)混植组合体”的概念及其选育程序和方法。
1996(3):30-3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08
摘要:辽春10号是辽宁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质面包专用型小麦品种。该品种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各项指标均超过国家一级小麦品种标准,属极早熟、喜肥水类型品种,一般公顷产量4 500 kg以上,最高可达7 500 kg。
1996(3):34-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09
摘要:本试验用遗传方差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从群体中估计遗传型方差σg2、环境方差σe2、表现型方差σp2、遗传变异系数gcv以及遗传力h2五个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春大棚黄瓜全生育期单株产量、总产量、标准瓜长的遗传力较强,均超过70%以上,发病率的遗传力最低为15.76%,变异系数最大为27.26%。因此,在春大棚黄瓜育种中选育单株产量高、瓜条长、抗病力强的品种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1996(3):36-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10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茶属植物13个野生种、7个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果实经济性状及其中5个野生种、7个栽培品种的抗病性及膜脂脂肪酸。结果表明:13个野生种的生育期均明显短于7个栽培品种。除3个野生种外,其余10个野生种的果实成熟期均晚于7个栽培品种。从果实外观看,除1个野生种外,其余12个野生种果实均小于7个栽培品种。尖叶茶、水葡萄茶、矮茶及伏生茶果实为卵形,其余为球形。栽培品种的果实肉质明显优于野生种,而5个野生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栽培品种,膜脂脂肪酸研究表明:茶属植物的膜脂脂肪酸主要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及γ—亚麻酸组成。亚油酸含量最高,其次为软脂酸和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抗寒性有关,含量高抗寒性强。
1996(3):40-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11
摘要:集安市稻水象甲的发生是该对外检疫对象首次传入吉林省的记载。本文记述了稻水象甲发现的时间,并根据在疫区的实地考察,初步分析了该检疫害虫传入的可能时间和途径,划定了疫区范围,提出了控制稻水象甲向腹地进一步蔓延的几项措施。
1996(3):43-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12
摘要: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玉米土传病害的主要种类(茎腐病、丝黑穗病、纹枯病、全蚀病),从症状表现、危害程度、病原菌鉴定、发病因素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1996(3):49-5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13
摘要:本文报道了用60Co—γ射线辐照白僵菌培养料进行灭菌,结果表明:在0.4~1 kGy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灭菌效果提高,其中以1 kGy灭菌效果最好,每克菌粉产孢子量达94.63亿。
1996(3):51-5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14
摘要:硅肥明显降低水稻无效分蘖和增加穗粒数,对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作用。施硅肥可提高子实N、K和秸秆P、Si含量,还明显提高子实N、P、K和秸秆P、Si的吸收量。在冲积型和白浆型水稻土上,每公顷施硅肥750~900 kg,增产效果显著或极显著,达8.4%~18.6%,产投比为1:3.38~9.23,获纯收入429~1482元。
1996(3):55-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15
摘要:本文研究了作物根茬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作物根茬留在土壤中能够增加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玉米根茬优于其它作物。玉米连作3年优于连作2年的,玉米连作2年的优于豆茬玉米。留茬使土壤板结度降低,土壤容重减小。玉米适当连作且不刨除根茬,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状况还可收到培肥与增产的效果。
1996(3):58-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16
摘要: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含量逐渐减少,满足不了当前各种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化肥用量的日益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相对减少,土壤中营养元素之间比例失调现象更为突出。因此,查明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丰缺状况和影响因素,对各种农作物的合理施肥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6(3):61-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2.017
摘要:本文通过对稻曲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不同营养条件(碳源和氮源)、不同pH值、不同温度和光照及不同代数的菌株在PSA上产孢能力的研究,初步明确,PSA是适宜的产孢培养基;2~3代菌株最易产孢;NH4CI和KNO3对厚垣孢子产生有一定的作用;适宜产孢的温度为15~25℃,但15℃和20℃培养时间较长;培养基适宜的pH值是5~7,以pH 6为最佳;光照对厚垣孢子的产生数量及时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光暗交替是适宜的培养条件。
1996(3):62-6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17
摘要:优质细毛羊是近几年在进口羊基础上经选育扩繁形成的国内最新的品种群。为了有效地开发这一品种,了解该品种的生产性能水平及其在同类品种中所处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本试验通过与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美利奴羊采用同期同龄同环境饲养的对比方法,进行了两品种间对比试验,得出初步结果,中国美利奴羊在生产发育、毛量、毛长和羊毛生长等性状较为突出,体现了强毛型品种特征,而优质细毛羊在羊毛品质性状方面较为突出,尤其是细度在66~80支纱范围,比中国美利奴羊高出一个档次,具有明显的细型美利奴品种特征。
1996(3):67-7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18
摘要:采用持续育肥方式,研究了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杂种公牛(夏杂一代,西杂一、二代,利杂一代和草原红牛)的育肥效果。结果表明在育肥期间日增重以夏杂最高为1 159 g,西杂二代次之1136 g,草原红牛和西杂一代相近分别为1 067 g和1 021 g,利杂较低为968 g。经方差分析各品种杂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
1996(3):71-7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19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省农业生产的优势、良好的农业资源及生态条件。提出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变劣;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而农家肥用量低;西部草原“三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解决的途径是:大力发展草食家畜,走畜多、肥多、粮多、收入多之路;种草养畜,改土肥田,采取综合措施,治理“三化”草场。逐步建设起“两高一优”的生态农业。
1996(3):76-7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2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日本主要农业试验场关于水稻品种育成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重点研究课题、育成品系编号名称以及今后良食味品种的研究开发方向,为我国有关科研机构引进日本优良品种、提高利用效率、制定优质米育种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1996(3):80-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21
摘要:本文介绍了韩国水稻育种目标和育种体系的变迁,详细地描述了韩国水稻优质品种的米质特性及水稻育种研究方向。
1996(3):86-8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22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中国同一纬度不同进化类型大豆主要生育时期的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酰脲含量和幼茎段酰脲含量。结果表明,根瘤固氮酶活力表现为栽培大豆金元>半栽培大豆吉50451>半野生大豆吉50853>野生大豆生1。根瘤和幼茎段酰脲含量也表现出与根瘤固氮活力类似的趋势。
1996(3):90-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23
摘要:月见草因其种子含油,油中含有人体必须脂肪酸,特别是含有γ─亚麻酸,为医药、日化、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近30年,世界各国开始人工种植月见草,并先后开展了育种、栽培、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现在,月见草已成为新油料作物的一种,进入了栽培作物的行列。
1996(3):93-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24
摘要:信息化管理是未来持续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业系统涉及自然、生态、资源、经济、社会、人口、资金诸因子,包括产、运、销各方面,因此,其管理需要大量的空间信息和畅通的信息网络,决策需要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和专家支持系统。本文在阐述“3S”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吉林省农业系统信息化管理工程的基本框架,并对其关键技术,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了一般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