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4):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01
摘要:水稻混植组合体的选配研究从1985年开始,到1992年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基本完成,选配的程序和方法已具雏形。1993~1995年,正式进行了混植组合体的选配工作。到目前为止,已选配出7个混植组合体,其中有3个已在生产上进行了示范试种。
1996(4):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02
摘要:本文回顾了吉林省大豆育种工作的历史、成就。吉林省大豆育种工作始于1913年。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大豆育种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先后选育出106个大豆新品种,使生产上应用品种得到4~5次全面更换。大豆品种丰产性不断提高,抗病虫性增强,品质也不断提高。先后对国内外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搜集、研究,率先进行野生大豆考察、收集研究,并发现了新类型,大大丰富了大豆基因库。生物技术和杂优利用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最后对大豆育种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1996(4):10-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03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稻新品种“通88-7”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三年区试乎均产量7 709.9 kg/hm2,比对照品种蘑系138增产3.2%,二年生产试验产量为6 802.5 kg/hm2,增产4.5%;(2)抗病性显著优于抗病对照品种;(3)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适合于稀植或超稀植栽培;(4)米质优良,适应性广,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1996(4):14-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04
摘要:玉米是黑龙江省支柱粮食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关键还是依靠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本项研究从选择品种,适期播种,群体种植结构模式,施肥方式以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选择出获得玉米高额产量的高产高效技术指标,供生产参考利用。
1996(4):17-1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05
摘要:笔者试用回归分析法对6个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和大中薯比率的试验结果进行稳定性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对淀粉含量的稳定性与五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淀粉含量和大中薯比率的回归系数有很大差别,除大7701-44淀粉含量回归系数不显著外,其系品种b值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淀粉含量的稳定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研究中,淀粉含量的稳定性与出苗至成熟天数呈较强的正相关,与大中薯比率、块茎产量呈较强负相关,与株高、病毒株率呈弱负相关。
1996(4):20-2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06
摘要:应用通径结合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统计选择──逐步回归方法对大豆单株粒重(y)与8种农艺性状(xi)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性状除底荚高度,通径分析直接作用为负值外,其余7个性状直接作用都是正值,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逐步回归分析为主茎节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显著的线性效应。因此,在选择时这些性状要有所侧重。
1996(4):23-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07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豆新品种“吉林35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其特征特性,并对其栽培技术和适应区域进行了阐述。
1996(4):27-2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08
摘要:应用Griffing方法Ⅰ研究了10个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两组完全双列杂交后代株高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加性和显性效应对株高的遗传控制都是重要的,但加性方差大于显性方差,表明我们所选用的材料杂种后代的株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双亲株高的影响。同时,株高的反交效应明显,即细胞质基因参与了对株高的控制,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应予以重视。
经Wr对Vr的回归分析表明,上位性效应不是主要的。由于Wri+Vri与Yri的相关系数为负值,说明控制株高的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且至少受两组显性基因控制。对杂种F1代株高进行预测分析表明,F1株高主要受高植亲本所制约。
1996(4):30-3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09
摘要:长选2号(原名长选89-181)是长春市农科院水稻所于1984年以秋丰为母本,长白6号为父本,经品种间有性杂交,系谱法育成。在1995年吉林省首届水稻优质品种(系)鉴评会上被评为优质品系。1995年1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命名为长选2号。
1996(4):34-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10
摘要:水稻旱育稀植是1981年方正县引进的技术,经过多年的试验,总结出适于我国北方实际的高产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变直播为插秧,变湿润育苗为旱育苗,变密植为稀植,变低产为高产的科技进步。稻田养鱼后,必然要打破单一种稻的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鱼在稻田里生长也与水稻栽培技术发生矛盾。但是,根据鱼稻共生原理和“以稻为主,兼顾养鱼”的原则,这种矛盾在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下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而且还能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
1996(4):39-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11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大豆3种不同密度下,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亚有限结实习性大豆品种成熟期最适株高90~95 cm,结荚初期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4.5,稳定时间40~45 d,净同化率两次高峰期应在开花盛期和鼓粒期,分别为12~14 g/m2.d和7~7.5 g/m2·d,适宜密度为20万株/hm2。从中掌握大豆各个时期的丰产长相。
1996(4):43-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12
摘要: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近年来在吉林省暴发性大发生。该虫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稻草茎、稻茬内越冬。越冬幼虫6月中、下旬化蛹,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产卵高峰期为7月中旬;7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为害期长达2个月。田间小区药剂筛选试验表明:20%三唑磷乳油1 500 mL/hm2防效显著。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施肥时期对二化螟的发生为害更为重要。
1996(4):46-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13
摘要:本试验对人工除草的玉米田块,在玉米封垄后3~5 d内,施用阿乙合剂防除杂草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封垄后3~5d内施用阿乙合剂(即40%阿特拉津胶悬剂3.0 kg/hm2+50%乙草胺2.5 kg/hm2+水360~450 kg/hm2,防除杂草效果达100%。
1996(4):49-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14
摘要:本文对D-饱合设计法应用于大豆田化学除草剂混配最佳剂量的筛选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建立了拉索、丁草胺、广灭灵三种药剂用量与除草效果、杂草鲜重的数学模型,经X2与相关检验,模型的拟合度极好,具有推广价值。应用微机进行仿真模拟,获得了此三种除草剂混配应用于大豆田除草的最佳剂量为:(拉索87.7~128.7 mL+丁草胺108.7~138.8 mL+广灭灵50.1~63.1 mL)/667 m2。
1996(4):53-5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15
摘要:6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硝酸盐积累变化为一对数方程,其动态数学模型式Nt=a+blnt。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对硝酸盐积累起主要作用,关系式为NC=144.28+8.814+0.9248C2。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中,建立了在施N量、有机质和pH条件下土壤中硝酸盐积累的数学模型。
1996(4):56-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16
摘要:选择暗棕色森林土和草甸沼泽土2种类型土壤,掺入河沙、草炭、腐苔藓后盆栽越桔,结果表明,2种土壤掺入草炭和腐苔藓后促进了越桔植株干重、根系干重及枝条长度的增加,提高了越桔叶片中N、P、K、Fe、Mn含量;土壤掺沙改土后,植株生长明显低于对照,而且叶片中N、K、Zn含量明显降低。综合分析认为,在草甸沼泽土和暗棕色森林土2种土壤上栽培越桔时,土壤掺入草炭、腐苔藓是改良土壤的有效措施。
1996(4):60-6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17
摘要:本文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分析了通化市现有耕地的情况,研究了通化市气候特点、耕地质量、区域分布、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及特点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讨了通化市改造中低产田的意义和利用途径,根据通化市‘“九五”农业生产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农田改造利用措施。
1996(4):64-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18
摘要:在多年连续施用磷酸二铵的黑钙土上进行了将磷酸二铵施用量由200 kg/hm2逐渐减少到0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量减少到原施用量的45%时为磷酸二铵最佳施用量。既降低了成本,又不减产。但不施磷酸二铵玉米会显著减产。
赵明清,徐安凯,齐宝林,王志锋,姜键,李树生,赵云鹏,孙景林
1996(4):66-7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19
摘要:封育、松土、施肥和补播是改良天然羊草草地的有效农业技术措施。封育可使植被的盖度增加1倍以上,牧草产量增加3.2倍。松土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总孔隙度增加。施肥可使产草量提高27.5%~84.7%,并能提高牧草的品质,深层施肥方法优于地表施肥方法。补播可使草地植被的盖度提高60%,牧草产量提高3.3倍。
1996(4):71-7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20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省生猪生产发展的各历史阶段的分析,比较了我省养猪同国内外养猪生产水平的差距。提出了今后发展我省生猪生产的主要措施:在经营方式上,大力推广龙型经济和股份合作制。推广科学技术和三元杂交猪,注意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工作。
1996(4):74-7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2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日本主要农业试验场关于水稻品种育成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重点研究课题、育成品系编号名称以及今后良食味品种的研究开发方向,为我国有关科研机构引进日本优良品种、提高利用效率、制定优质米育种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1996(4):76-7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3.021
摘要:本文介绍了韩国水稻育种目标和育种体系的变迁,详细地描述了韩国水稻优质品种的米质特性及水稻育种研究方向。
1996(4):77-8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22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晒红烟烟碱含量,结果表明:①烟碱含量与品种的农艺性状有关,即与株高、茎围、叶数呈负相关,与节距、腰叶长宽比呈正相关。③烟碱含量与烟叶成熟期的气象因素有关,即与积温、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降雨量呈负相关。③烟碱含量与栽培措施有关,即随打顶期的提早、留叶数的减少、施氮肥的增加而增多。④烟碱含量的变化规律:烟碱含量在苗期随烟苗的生长逐渐增多,在大田生长期表现减少,打顶以后则明显增多,到过熟期逐渐减少。不同部位烟叶烟碱含量,在大田生长期自下而上逐渐减少,在成熟期自下而上逐渐增多,在过熟期无明显规律。
1996(4):82-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23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棚内栽培的番茄采用三种不同的灌水方法(沟灌、微喷灌、膜下多孔管喷灌)的科学试验,经准确比较分析后得出微喷灌、膜下多孔管喷灌比沟灌具有明显优越性。微喷灌、多孔管喷灌均比沟灌节水40%以上。因此,大棚畦作番茄最佳的灌水方法是膜下多孔管喷灌。
1996(4):85-8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24
摘要:对观赏植物荷包牡丹的花粉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花粉粒为宽椭圆形,具3个萌发沟,极面观三裂圆形,赤道面观宽椭圆形至卵圆形,外壁具粗网状纹饰。
白嵩,刘美良,田文勋,赵景阳,李秀坤,刘志清,陈文荣,白宝璋
1996(4):87-8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25
摘要:本文研究了B9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于盛蕾期叶面喷施B9溶液,对马铃薯地上部分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块茎的产量却明显提高。适宜处理浓度为2 500 mg/L。
1996(4):90-90,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26
摘要:
1996(4):91-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6.04.027
摘要:以花生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冰淇淋,因其主要原料与以往的蛋奶类冰淇淋不同,所以其生产工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本就花生冰淇淋配料的均质温度、均质压力进行了研究,测定并确定了最佳的均质温度为65~80℃,最佳均质压力一级为130~10 kg,二级为50~8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