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3):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01
摘要:1993年至1995年,对低水分玉米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进行了3年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晚熟玉米种植区种植的中熟、中晚熟耐密型品种,产量较稀植型高,并且该类型品种通过田间站秆扒皮、庭院小姑子降水等措施综合运用,冬初售粮时子粒水分可降到18%~20%,比对照水分降低6%左右。
1997(3):7-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02
摘要:通过水稻农业丰收计划大面积调查结果分析,超产1号新品种增产潜力很大,其产量水平在7500~12000kg/hm2之间,其中产量在10500~12000kg/hm2的田块共22个点次,占调查田块总数的一半以上。平均理论产量为10294.5kg/hm2,比对照品种秋光和通35增产14.8%。同时提出了超产1号提高单产水平的最佳产量构成模式及其主要配套技术,对我省水稻生产的发展和提高栽培研究水平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97(3):12-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03
摘要: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中插秧形式对分蘖生产力的影响。设置了30cm×26.4cm、40cm×20cm和(50+30)cm×20cm三种不同插秧形式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密度条件下,30cm×26.4cm形式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40cm×20cm形式的单垄宽行有利于增加1穗粒数,(50+30)cm×20cm形式的双垄宽行有利于增加千粒重。因此,水稻超稀植栽培的插秧形式要考虑土壤肥力,即窄行稀植(如30cm×26.4cm)适于低肥力土壤,以便增加穗数;宽行稀植适于肥力较高的土壤或增肥田,以便增加穗粒数或提高千粒重。
1997(3):16-2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04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东北地区野生和半野生大豆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地理分布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对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蛋白组分方面进行了研究,为野生大豆资源的利用和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1997(3):21-2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05
摘要:1985年在通榆县第一良种场的连作大豆地块,进行了大豆抗孢囊线虫及耐重茬品种的选育工作,先后育成了吉林23和吉林32号2个品种,这2个品种及另外4个品系都表现出很好的耐重茬性。试验结果表明:耐重茬的这几个品种在一年重茬情况下,产量基本与不重茬条件下种植根同,主要农艺性状也无明显差异;而不耐重茬的6个品系在重茬地块种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都极显著降低。在这些农艺性状中,株高可以做为鉴定大豆品种(系)耐重迎茬性的筛选指标,在此基础上,还配制了2个大豆杂交组合,并对大豆的耐重迎茬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的耐重迎茬性属于数量性状,F2代的定向选择表明,耐重茬性的早代现实遗传力较高,因此.早优选择是有效的。完全可以通过选育具有耐重茬性的基因达到减少或预防重迎茬危害的目的。
1997(3):25-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06
摘要:本文研究了谷子9种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及各性状与小区产量的遗传相关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小区产量的遗传变异系数最高(14.96%);抽穗期的遗传力最高(93.84%),其次是千粒重(90.59%),小区产量的遗传力最低(12.55%);抽穗期、秆高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的遗传相关,千粒重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对抽穗期、秆高的间接选择可以提高对产量的选择效果。
1997(3):29-3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07
摘要:利用隔热性能良好的装配式栽培床,同覆盖遮阳网、防治化薄膜的防护棚相结合组成的水培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控制环境的能力,利用该系统进行蔬菜抗高温、暴雨、强光照、台风、涝滚的“五抗”栽培,其产量高、品质好、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显著。
1997(3):33-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08
摘要:本文通过对3品种(长春1号、F8807和长春密刺)、4地点(吉林市丰满区良繁场、奋进乡农业站、通化市鸭园和图们市种子公司)、2年份(1993年和1994年)的保护地黄瓜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进一步了解新品种对可预测的环境因素和不可预测的环境因素的反应及其交互作用,为新品种的鉴定、推厂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997(3):38-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09
摘要:梨树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玉米出口基地。本文从梨树县实际情况出发,较系统地阐述了玉米与矮秆作物间、套种植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探讨了间、套种植的几个主要模式及效益,提出了进一步推广普及应注意的问题。
1997(3):41-4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10
摘要:通过测定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子拉内含物的百粒含量(g),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从灌浆至成熟期的子粒子物质积累、蛋白质、脂肪、淀粉及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子粒灌浆至成熟的进程,四种密度下玉米子粒子物质积累均呈Logistic曲线的规律变化。蛋白质、脂肪、淀粉及子粒水分含量在不同密度不变化不同,其基本变化形式为:直线(y=b0+b1x)变化、高次曲线(y=b0+∑1nbnxn)变化和Logistic曲线(y=c/(1+ea-bx))变化。
1997(3):48-5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11
摘要:本研究提出了在吉林省中部建立苹果矮化密植园,选择GM-256做中间砧木,其效益可比乔化稀植园提高约9倍。提高定植成活率与加快苗木生长的最好办法是树盘盖膜;埋干、草把蓄水的办法也比对照好。用先定植砧木然后再高接的办法,可以提高嫁接成活率,促进整形带内芽萌发,提高早期产量。
1997(3):52-5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12
摘要:本文阐述了吉林省李属(PrunusL.)果树种质资源的种类特征、分布、主要生态特性、染色体数目、主要经济性状和抗寒性。介绍了种质资源利用的现状:(1)直接利用野生资源;(2)农家李的栽培;(3)抗寒育种上的应用,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
1997(3):56-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13
摘要:本文比较详尽的介绍了适宜寒冷地区栽培的梨的早、中、晚熟品种配套组合,及相应品种果实经济性状,一些生物学特性和适宜栽培区域,以便为寒冷地区建园进行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1997(3):59-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14
摘要:设计4种营养土配比试验,选出最优的营养上配比组合,并对影响产量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EM堆肥+60%田土+20%草炭+纯N0.2kg/m3+K2O 0.12kg/m3+P2O5 0.2kg/m3配比组合最好,产量最高,使单穗粒重、粒数、百粒重有明显提高。另外,EM堆肥可提高土壤速效性养分当季利用率,K最明显。
1997(3):62-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15
摘要:增效乙-阿混剂是我院研制开发的玉米田新型除草剂。该药剂由阿特拉津及乙草胺、二,四滴-丁酯等除草剂和助剂按科学比例混合而成。该混剂于1993-1996年在吉林省东丰、永吉、辉南、梅河、通化、柳河、集安等市县和辽宁省清源、抚顺、西丰、新滨等市县共55个点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增效乙-阿混剂施用量为4.5-5.0kg/hm2,对玉米田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防效稳定在92%以上。施药期为播种后至出苗前和玉米3-5叶期,对水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和茎叶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翌年种大豆均无影响。增效乙-阿5kg/hm2处理,比吉林、宣化产的乙-阿同剂量处理降低成本11.375元/hm2,比人工除草增产2101kg/hm2,累计增产玉米1.0925亿公斤(2101kg×52000hm2),玉米按0.74元/kg计算,累计增加经济效益可达8084.5万元,社会效益更可观。
1997(3):66-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16
摘要:三·福混剂(901)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种子消毒剂。产品剂型稳定,毒性低,田间示范防治效果高于生产上推广的其它药剂。成本低,使用方便。
1997(3):69-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17
摘要:对暗棕色森林立上栽培的6年生“美登”矮丛越桔,连续2年土壤施人N、NP和NPK复合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施入纯N肥,促进了树体生长,但百果重和产量降低,果实成熟延迟,且有贪青和越冬抽条加重现象;土壤施入NP和NPK复合肥,既可以促进树体生长,又增加了百果重和产量,尤以NPK复合肥效果明显。经叶分析表明,施入N、NP和NPK肥均提高了叶片中N、K、Mn含量而降低了Ca、Mg含量;增施N肥降低了叶片P含量,增施NP肥增加了叶片P含量。根据2年的研究结果认为,在暗棕色森林土壤上栽培越桔时单施N肥对生长不利,增施肥料以NP肥和NPK复合肥为宜,较适宜的施肥量为500~1000kg/hm2。
1997(3):73-7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18
摘要:
1997(3):74-7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19
摘要:用排空强饲快速测定法,对土霉素药渣、肠羽粉、蚕蛹粉的营养成分、真代谢能、代谢能利用率及各种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霉素药渣、肠羽粉、蚕蛹粉的真代谢能分别为6.632MJ/kg、14.682MJ/kg和15.774MJ/kg。代谢能利用率分别为43.51%、65.21%和68.68%,真氨基酸利用率分别为38.00%、75.46%和81.22%。
1997(3):77-8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20
摘要:本文综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与进展,包括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组分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动物、细胞水平上的精液胚胎的超低温保存、MOET技术以及胚胎分割、克隆、性别控制等方面。
1997(3):83-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21
摘要:1993~1994年,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基本搞清了长白山豆科植物的种类、生境及分布,对于长白山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我们在海拔500~2600m的各个垂直分布带内,一共采集了19种植物,对16种进行其固氮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每种植物均表现出一定的固氮活性,可以看出种间固氮活性的差异。其中有3种固氮活性显著提高,它们是短萼鸡眼草、广布野豌豆和黄芪。这些植物在其根瘤菌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是很有前途并值得今后予以深入研究的。
1997(3):85-8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22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半农半牧区山羊人工补词与放牧相结合饲养模式的试验示范结果,为同类区山羊饲养业提出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1997(3):88-9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23
摘要:本文从草坪的新品种及新品系的培育,植物生理、生态学,生物技术,建植和养护,病虫害防治方面介绍了现代草坪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了草坪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997(3):92-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2.024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林蛙的发展历史、生物学特性、养殖方法及其营养、药用价值的论述,阐明了养殖中国林蛙的重要意义、阻碍林蛙养殖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提出建立林蛙养殖及研究基地、筛选优种林蛙、开展林蛙育种研究、探索集约化人工养殖中国林蛙的途径等是形成研究、生产、加工、销售完整体系的基础和有效措施。
1997(3):93-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7.03.024
摘要:本文对中国林蛙的生产情况、研究成果及应用等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将来生产管理与科研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对中国林蛙的科研与管理提供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