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1-4.
摘要:
1998(1):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01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八五”期间以来育成的水稻品种和优质米品种(系)品质分析的结果表明:吉林省优质稻米品质中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等项主要指标均达不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同时,明确提出了优质米育种中的重点改良目标和措施。
1998(1):10-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02
摘要:建立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上的植物基因工程操作,为抗病虫害作物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一条崭新而有效的途径。它主要通过将外源抗性相关基因导入受体植物以提高植物的抗性。目前,在抗病虫害基因的分离、转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将就抗病及抗虫基因工程两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998(1):14-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03
摘要:对“吉农105”雄性不育遗传、育性反应进行了研究鉴定,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农105”的雄性不育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支配的,在育性反应上不同于西非迈罗A1型胞质,在过氧化物酶谱带及薄层扫描图上,也可看出它与A1、A2型胞质的明显差异。同时,本文还指出,中国高粱细胞质未造成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的显著差异,认为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内在的利用价值。
1998(1):17-2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04
摘要:本试验设计7 500kg/hm2和9 500kg/hm2两种产量水平试验田,研究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与子粒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间总干物质的积累有明显的差异,子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水稻生长过程中,光合产物主要分配给当时的生长中心,即生育前期分配给营养器官,中期向生殖器官转移,直至后期分配给生殖器官;不同产量间各器官的含N率有明显差异,产量越高,器官含N率越高。
1998(1):23-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05
摘要:1990~1997年水稻抗旱节水栽培的各项研究确定:免耕补修干埂至插秧前2~3 d撒底肥-灌寸水,用机械轻耙表土-移栽缓苗-分蘖期有水则灌,无水则湿润-以孕穗期开始采取间断灌水的免耕轻耙栽培技术在白浆型、草炭型、低洼地和井灌的稻田,具有节省泡田水70%以上、增加地温、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成熟度的效果。此项技术应选用偏大穗型品种,尽量采用钵体育苗,适当地加底肥用量。插秧后无水管理的情况下,施用CT合剂或茎叶2号等叶而化学除草剂。
1998(1):28-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06
摘要:高粱叶角和叶向值都是度量植株叶片紧凑上冲程度的参数,叶角是一级参数,叶向值是综合了3个影响叶片空间姿态和分布因素的二级参数。叶角和叶向值在紧凑型杂交种和平展型杂交种中表现出一定规律。两种类型的叶角差异和叶向值差异所反映出的结果不同。叶角研究表明,紧凑型植株的上部1~4片叶比平展型相同部位叶片上冲紧凑,创造良好通风透光条件。叶向值则表明紧凑型植株中上部3~6片叶上冲挺直,起到了通风透光作用。与实际测量的透光性相比,叶向值做度量参数较为准确。
1998(1):31-3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07
摘要:经过16年的抗蚜育种实践和理论探讨,明确了高梁品种7511、TAM428的抗蚜性状在F1属显性遗传。要育出多抗性的高产、优质杂交种,在选育亲本时做到抗蚜性状与高配合力性状的搭配、抗蚜性与其它抗性的结合、抗蚜性与子粒用途相联系。经过多年的观察对比,高粱品种7511、TAM428A、B的抗蚜性状比较稳定,说明高梁蚜的变异小。
1998(1):34-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08
摘要: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植物遗传转化技术中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同时介绍了利用这种方法在农作物改良中取得的成绩,为进行快速、优质、高产的良种选育提供了一条诱人的全新途径。
1998(1):38-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09
摘要:本研究应用3H-Tdr经生物合成法制备玉米3H-DNA,借助微观放射自显影(RAG)技术,按常规方法进行操作,探讨玉米DNA经花粉管通道进入水稻胚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生物合成标记的DNA放射性活度满足RAG要求,花柱切口部位存在3H-DNA,在部分花柱切片中发现自显影银粒,但胚囊内未能检验到。
1998(1):41-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10
摘要:本文通过对玉米杂交种吉单180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单株干物重与子粒干重的“S”型函数模型及相应的日增量模型,为玉米高产优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998(1):44-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11
摘要:本试验明确了在苹果梨上应用银色反光膜能增强光能效率,是提高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并提出了银色反光膜在苹果梨上的使用技术。
1998(1):47-5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12
摘要:吉林省西部地区(包括白城、松原两市)干旱少雨,特别是春播期间干旱严重,旱灾影响粮食产量丰歉幅度较大,成为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因素。本文针对水资源极其贫乏的白城地区,采用抗旱坐水种,对其经济效益及其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
1998(1):51-5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13
摘要: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与研究,作为果树产业的基础,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展对抗寒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与研究,现以国家寒地果树圃为主,以圃地栽植的形式保存种质15科、27属,共计800余份;80年代以来,开展了10余种性状的系统鉴定与评价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开展了育种与生产利用的研究,建立了科学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寒地果树种质资源数据库。
1998(1):56-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14
摘要:应用陕西省农科院温振民等提出的高稳系数法,分析了全国马铃薯东北片1990年区域试验6个品种的高产、稳产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高稳系数(HSC)与平均产量呈较高正相关,与标准差(S)呈弱相关,与变异系数(CV)呈中等正相关。回归系数(B)与x呈中等正相关,与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V呈较高正相关。参试品种的S、CV和产量的稳定性有关,产量高低与稳定性无关。只有高稳系数(HSC)能综合表示参试品种的高产性和稳产性。
1998(1):59-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15
摘要:研究了玉米根茬留田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玉米根茬留田的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均高于相应的刨茬对照,即玉米根茬在其腐解过程中,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加强了不可给态微量元素向可给态(有效态)的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培肥效果明显。从试验结果还可看出,玉米对不同的微量元素有不同的吸收高峰期。
1998(1):62-6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16
摘要:1996年在梨树县3个不同施肥类型区上进行了12个点次的玉米氮、磷、钾肥试验研究,采用国际平衡施肥通用的“3417”设计,利用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施肥类型区的回归模型,分析总结出现阶段氮、磷、钾肥的增产作用和化肥利用率、土壤养分利用系数等有关参数,并提出了3个施肥类型区的经济施肥量和氮、磷、钾肥最适配比。
1998(1):67-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17
摘要:
1998(1):70-7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18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村屯内设置诱虫灯防治玉米螟及诱杀其他害虫的效果,同时介绍了使用方法。结果表明。在越冬虫源集中地村屯内设置诱虫灯,诱杀玉米螟蛾,可使秋季玉米田间虫孔平均减少68.7%,虫量相对减少71.2%。一代区平均防效为80%左右,二代区平均防效可达50%。除诱杀玉米螟外,还可诱杀大量的蝼蛄、粘虫、草地螟等,诱到的害虫可作为鸡、鱼的优质饲料。此方法简便,省工、省力,不污染环境,对天敌无害。
1998(1):73-7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19
摘要:本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赛乐特残留量的测定方法[1,2],与国外同类方法比较,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平均回收率为85.08%~92.31%,最低检测浓度为0.02mg/kg。
1998(1):76-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20
摘要:
1998(1):78-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21
摘要:本文报道了饲用复合微生态制剂中主要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与鉴定研究结果。从不同生态区土壤样品分离和筛选获得一株吸氧力强的需氧芽孢杆菌菌株SB-15,经细菌学分类鉴定,该菌株属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DNA中(G+C)mol%为34.4%,表现SOD酶活性。
1998(1):81-8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22
摘要:产奶牛的测奶制度目的在于建立母牛个体产奶量记录档案,奶牛场或生产单位一般只注意群体的生产成绩,而忽视了个体产奶性能。这既影响了牛群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本文将从我省奶牛产奶的现状出发,探讨测奶制度的科学化和标准化途径。
1998(1):83-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23
摘要:我省西部沙地具有发展沙产业的优势条件。本文阐述了沙产业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作用,并根据沙产业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适合我省发展沙产业的策略和途径。
1998(1):86-8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24
摘要:根据1909~1995年的气温资料表明,吉林省的气候在逐渐变暖。气候变暖引起了喜温高产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品种比重增加;提早和缩短播种时期,从而使粮食产量迅速提高。针对气候变暖的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农业生产、注意防御气象灾害和保护气候环境的建议。
1998(1):90-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25
摘要: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ABT6、7、8号能直接溶解于水,为筛选人参叶面喷施的最佳型号及使用浓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以ABT6号15mg/L处理的效果最佳,参根增产31%,人参优质率明显提高,对人参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可达66%。
1998(1):93-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1998.01.026
摘要:不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是吉林省农科院胡吉成研究员从土壤中筛选出的一株放线菌(SM),其代谢产物(简称SAMP)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1]。本实验观察了SAMP对常见的浅部真菌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在体内外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SAMP在体外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其效果与二性霉素B相近。SAMP可明显附低白色念珠菌血行感染和新型隐球菌脑内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明确了SAMP对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