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26(2):3-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01
摘要:通过对水稻籼粳交10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合间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广义遗传力大小排序为:抽穗期、株高、主穗千粒重、主穗结实率、穗长、主穗总粒数、主穗单穗重、穗颈大维管束数、剑叶面积、有效分蘖。狭义遗传力高的性状为株高、主穗千粒重和主穗结实率。
2001, 26(2):7-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02
摘要:采用升汞和次氯酸纳两种消毒剂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进行处理,获得大豆的无菌苗。结果表明:①野生大豆对消毒剂的抵抗能力明显高于栽培大豆;②用水浸泡的栽培大豆再用升汞和次氯酸纳处理时,都不能发芽或极少发芽,说明消毒剂对浸泡的栽培大豆伤害十分严重;③种子放置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生长较快。
2001, 26(2):10-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03
摘要:试验选用8份遗传差异较大的爆裂玉米自交系做亲本,按Griffing方法2进行配制组合,对当年收获的36份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探讨,研究了膨胀倍数性状的亲子回归与相关,进行了膨胀倍数与其它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1代与亲本之间普通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且与母本的相关程度高于与父本的相关程度。遗传相关分析表明:膨胀倍数与穗行数、穗位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秃尖长、百粒重、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轴粗、爆粒率、株高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对膨胀倍数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均较大且基因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性状有茎粗、爆粒率、轴粗和穗行数。
2001, 26(2):15-1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04
摘要: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了水稻混合稀植的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了抛秧育秧或稀播旱育秧(播种量150g/m2);5月25日插秧,每穴2~3苗。采用3行组(50.0+30.0+30.0)cm×(20.0,13.3,20.0)cm和(40.0+30+30)cm×20.0cm错位插秧(15.0~15.8穴/m2);4行组栽培方式选用(50.0+30.0+30.0+30.0)cm×(26.7,13.3,13.3,26.7)cm和(50.0+30.0+30.0+30.0)cm×20.0cm错位插秧(14.3~15.5穴/m2)的插秧方式。分期施用氮肥,氮、磷、钾(2∶1∶1)配方施肥,浅—湿—润—干的灌溉方式。
2001, 26(2):20-2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05
摘要:根据抗旱和不抗旱玉米在生态特征、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等方面所具有的明显差异,对玉米不同品种类型进行抗旱性鉴定。并依此确定玉米抗旱性目标性状和几种快速有效的玉米抗旱性筛选方法。在商品化生产前提下,兼顾品质育种,通过遗传育种途径,把玉米的抗旱性、丰产性、优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培育抗旱、高产、优质玉米自交系提供理论依据
2001, 26(2):23-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06
摘要:1995~1999年水稻减少公害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宜选用多抗性优质品种,在增施有机农肥增加地力的基础上采用机能稻作技术、生物肥应用技术和除草剂配施技术等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减施化肥农药1/3~1/2,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增强水稻生理机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及社会效益
2001, 26(2):27-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07
摘要:针对大面积农膜育苗和刚刚兴起的无纺布育苗的各自优缺点,我场研制出了水稻保温育苗新材料复合被。经多地多点应用试验证明,复合被用于水稻保温育苗,能够收到简化管理、防病壮秧和节本增效的显著效果
吴巍,王秀芳,孟庆秋,谢佳贵,王晓村,胡会军,周海清,张宽,史学谦,关玉岩
2001, 26(2):32-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08
摘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高产施肥中,以氮肥效果最好,增产33.6%,其次为钾肥,增产13.5%,磷肥仅增产7.8%,中、微量元素肥料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研究结果还表明,四密25是吸收土壤养分能力较强和需肥数量较大的品种,在生产上应选择较高肥力的土壤种植并重视氮、钾化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磷肥施用量要因土壤含磷量来确定,不宜过多。获得公顷产量12 000kg以上时玉米的氮肥利用率为40.1%以上,磷肥利用率为18.7%以上,钾肥利用率为48.4%以上。
2001, 26(2):36-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09
摘要:通过对建国以来吉林省化肥、有机肥投入情况和粮食产量的变化,研究了农田养分平衡。从中可以看出,全省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由于增加的速度不同,引起了化肥和有机肥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有机肥占总投入的比重在减少,而化肥比重在快速的增加。同时伴随着生物产量的提高,携走大量的农田养分,农田养分的平衡也发生了变化。土壤中的氮素略有亏损,但仍属适量水平,磷素有大量的积累,而土壤钾素50年累计亏损253.7万t。并相应地提出了调控农田养分平衡的对策
2001, 26(2):41-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10
摘要:通过对盐碱退化羊草草地进行松土与施肥,以土壤理化性质、羊草密度和干草产量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改良草地恢复效果。结果表明:改良后的草地土壤含水率提高2.93个百分点,总孔隙度增加1.67个百分点,容重降低0.06g/cm3,速效养分平均增加20.08mg/kg;羊草密度平均增加429株/m2,干草产量平均增加89g/cm2。
2001, 26(2):43-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11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西部草原的现状分析,表明草原退化、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草原超载过牧、开垦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加强草原保护、控制载畜量、改良家畜品种、开发利用秸秆饲料、加快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的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2001, 26(2):46-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12
摘要:根据我省果树业的现状及国内外果树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面向21世纪,确保我省果树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实施优质工程,主攻果品质量
2001, 26(2):49-50,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13
摘要:从苹果树体上分离得到颉颃菌株AT9706。室内测定Valsamali等3种枝干病害的病原抑制作用均为100%。田间采用AT9706制剂对腐烂病和枝干轮纹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5%和86.0%。
2001, 26(2):51-54,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14
摘要:主要阐述农业技术措施、环境因素、蔬菜本身等采前因素对蔬菜储藏效果的影响,提出注意采前各因素和蔬菜采后储藏的关系,是提高蔬菜产量、搞好蔬菜采后保鲜的关键
任军,程建杉,李金成,张智惠,刘慧涛,吕鹏飞,修金福,邢秀琴,吕耀双
2001, 26(2):55-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2.015
摘要:1999年在通榆县科技示范区,进行了打瓜覆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0~10cm土层中,覆膜比未覆膜温度增加5℃左右,含水量平均提高50.5%,从而使土壤中速效性养分含量有明显提高,盐基总量却明显下降,因此,覆膜比未覆膜早熟33d,公顷纯收入比未覆膜栽培多2 973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