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26(4):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01
摘要:利用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对水稻籼粳交F1、F2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能较好地对籼粳亚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籼粳交F1代大多数分类性状均偏向于籼稻特性,类型上划分为偏籼型;F2代呈正态分布,4种类型均有,以中间类型为最多,F2代类型丰富;在参试杂交育成品种中,尽管各个品种(系)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籼稻和粳稻的血缘,但就程氏指数6个亚种特性而言,除穗节长外,其它5个性状仍然基本保持典型粳稻特性,在分类地位上仍然属于粳稻。
2001, 26(4):9-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02
摘要:试验选用8份遗传差异较大的爆裂玉米自交系做亲本,按Griffing方法2进行配制组合。对所获得的F1代及部分组合的F2代、回交世代和亲本材料进行系统的调查和探讨,研究了膨胀倍数性状在杂交后代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膨胀倍数性状存在杂种优势,在F1代中,膨胀倍数性状呈正向优势的组合数目明显少于呈负向优势的组合数目,无显性的组合数目为0。膨胀倍数的遗传力较高,选择响应较大,这决定了膨胀倍数性状适于早代选择。通过计算说明至少有7对等位基因影响着膨胀倍数的表现,基因效应分析表明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其中加性效应占主要地位。
2001, 26(4):14-16,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03
摘要:四密2 5是原四平市农科院玉米所1990年育成,组合为81162× 7922。该品种属于中晚熟耐密型玉米杂交种,需≥ 10℃积温2 60 0℃左右。1990~ 1991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抗病、优质、耐密植;1992年参加吉林省耐密型杂交种预备试验;1993~ 1995年参加吉林省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均居首位;1998~ 1999年参加全国东北早熟春玉米区试和生产试验。适宜在东北早熟春玉米区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6万株为宜。高产攻关田可种植到每公顷6 5万~ 7 0万株。
2001, 26(4):17-1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04
摘要:对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有潜力的高粱品种进行了评价,并根据我省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条件,提出适当扩大高粱生产的设想,以加大市场对高粱需求的拉力。
2001, 26(4):19-22,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05
摘要:植物基因工程是2 0世纪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生物技术,它的出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作物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及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1, 26(4):23-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06
摘要:催芽种放置时间对出苗率及秧苗素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催芽种放置时间的延长,出苗率降低、整齐度下降、秧苗素质变劣和成秧率低。催芽种放置3d以内差异不显著,出苗率在91 9%以上;超过3d差异显著,出苗率低于90%;催芽种放置2d以内,不仅出苗率高,且秧苗素质好,表现白根数、单株分蘖数多,成秧率、百株地上部干重、整齐度均高;超过2d白根数、单株分蘖数明显减少。
2001, 26(4):27-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07
摘要:九稻2 6(九花3号)水稻新品种是吉林市农科院水稻所于1989年通过有性杂交,经单倍体花药培养选育而成。该品种中抗叶瘟、中感穗瘟。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形、透明度、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达优质米一级标准;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达优质米二级标准。
2001, 26(4):29-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08
摘要:1999年秋在吉林省16个县(市)区的水稻生产田和试验田中采集的58份稻瘟病标样中,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出87个单孢菌株,鉴定出4 8个吉林小种,分布范围在0~ 757之间,其中J54 6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J54 7;而1995、1996年的优势小种J56 7成为次要小种。
2001, 26(4):32-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09
摘要:为明确BT转基因玉米对田间生态环境的影响,2000年对美国孟山都公司抗玉米螟的保丰玉米(BT转基因玉米)对田间杂草及节肢动物影响的调查。结果表明:保丰玉米对田间杂草发生的种类和数量均无影响,对节肢动物除玉米螟和蚜虫有显著影响外,对瓢虫、蜘蛛、叶甲、金龟子、蟋蟀、步甲、蝼蛄、蓟马、蝽和蜂类等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基本无影响。
2001, 26(4):36-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10
摘要:在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的天然、人工草场设置了氮、磷、锌三因素五水平最优回归设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区草场需要营养元素的次序是氮和磷,其次是锌,可暂不施钾肥。对7个肥料效应回归方程按频率分析法算出公顷施肥N 90kg、P2O5 90kg和ZnSO4 30kg,每公斤肥料可增产干草13kg。还分析了各处理羊草的养分含量,施肥后干草中的磷和磷/钙比值略低于国际标准,其它养分元素均属正常含量。
2001, 26(4):40-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11
摘要:吉林省约有97 8万hm2的沙化土地,在根据“综合指数和法”将其划分的Ⅰ、Ⅱ、Ⅲ三个等级中表现出:各等级在干燥度、沙土稳固性、有效土壤层次(腐殖质层或土壤本身发育程度)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磷、土壤物理性粘粒和10℃积温等方面皆有一定差异;其分布为Ⅱ等沙地面积居多,在耕、草、林的不同沙地利用类型中Ⅰ、Ⅱ、Ⅲ三个等级的占有面积差别明显。同时还明确了三个等级的沙地在各县的分布情况。
2001, 26(4):44-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12
摘要:用12头西门塔尔杂种公牛,研究测定了肉牛对玉米秸颗粒粕及铡切玉米秸的采食量及消化率。测试结果表明:肉牛对玉米秸颗粒粕具有相当好的适口性和采食量,对玉米秸颗粒粕消化率较铡切玉米秸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其绝对消化吸收量较后者却有显著提高,因此,玉米秸颗粒粕在肉牛生产中应用是切实可行的。
2001, 26(4):47-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13
摘要:肉用种公羊鲜精低温(2~ 5℃)保存,是根据精子的代谢活动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弱,当降至10℃以下时基本受到抑制的特点,延长鲜精的利用时间。2000年8月16日与2 2日,分两次在吉林省长岭县14号种羊场,对6头萨福克纯种肉用种公羊采精后做低温保存技术处理,用处理后的鲜精进行2 4h、4 8h活力评定,并选择90只东北细毛羊2岁母羊经同期发情处理后,人工授精。活力按五级评分法,结果是2 4h均达5分,4 8h均达4分。人工授精,结果是首次受精率达63 63%,第二次受精率达60 61%。
2001, 26(4):49-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14
摘要:概述了我国蔬菜保鲜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对策的探讨,提出了我军现阶段蔬菜保鲜工作的几点建议。
2001, 26(4):54-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1.04.015
摘要:试管保存是种质资源的重要保存方式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种质保存中。综述了园艺植物试管保存方法、影响因素及保存后存活率和遗传性的鉴定等,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