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01
摘要:通过对粳稻新资源三无稻的外部形态特征、生理变化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粳型三无稻叶片平均开张角度为2.9度,叶片直立收敛,株型紧凑;②三无稻出穗后的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及叶绿素a、b含量较高,灌浆期叶片仍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③三无稻生育期间干物质积累量与通35无明显差别,但由于三无稻后期含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发达,因此,灌浆期间的干物质积累速度明显加快;④三无稻产量与通35相比减产约13%左右。
2003(2):6-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02
摘要:本研究利用Asominori/IR24的71份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具有293个分子标记的RFLP图谱,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区间做图方法,对控制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分析。检测出控制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QTL28个,另有6个可能存在的QTL亦被检测到。从相关分析和QTL的连锁关系来看,稻米主要食味品质性状之间关系密切。米饭咬劲、粘弹性、味觉、食味及冷饭质地等均与第4染色体的分子标记C445有关。G1314B同时影响米饭硬度、味觉、粘弹性和食味特性,G952B是影响咬劲、硬度和食味等性状的分子标记。
2003(2):15-1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03
摘要:通过对超产二号优质品种不同肥料种类和数量、不同插秧密度与产量等性状的两年回归试验分析得出,超产二号属于高产优质品种。从产量方程来看,平均产量应为8797.8kg/hm2。对超产二号产量影响最大的栽培因素为施磷量,每公顷113.4~129.1kg,其次是施氮量,每公顷以139.2~143.4kg为宜,施钾肥作用较小,每公顷67.1~84.3kg,插秧方式以30cm×(13.8~15.8)cm产量较高。单因素效应分析,产量与4个栽培因素之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
2003(2):19-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04
摘要:吉粳82(组培36)是利用新品系91DE幼穗经组织培养获得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后代,通过各类农艺性状鉴定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吉粳82全生育期136d,需有效积温2800℃左右,在吉林省属中熟品种。耐盐碱、耐冷,抗倒伏,抗稻瘟病性较强,活秆成熟,稻米品质优良,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
2003(2):22-2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05
摘要:在冬小麦生育中后期喷施不同复方调节剂调节地上、地下部生理活性,复方Ⅰ、复方Ⅳ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根系活力、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降低了叶片中的MDA含量,推迟了丙二醛高峰的出现,与对照相比,复方Ⅰ推迟叶片变黄2~3d,复方Ⅳ推迟3~4d,延缓小麦后期的生理衰退速率,使千粒重和产量增加。
2003(2):25-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06
摘要:充分利用水稻品种资源优势,采用人工杂交育种的方法,创造新的变异类型,选育出水稻新品种吉粳83,具有优质、高产、抗性强的特点,成为吉林省水稻生产上主推品种之一。
2003(2):28-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07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等方法,在对土壤基本性质分析测定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吉林中部不同亚类黑土(3个亚类,5个剖面)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垂直分布规律,分析了成土母质、成土过程、成土环境及土壤性质对各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土母质中全锌含量均高于黄土母质,全铜在不同亚类、不同母质黑土中含量分布变异较小;有效铜在典型黑土中有微弱的表聚现象,在草甸黑土中有明显的淀积特征,在白浆化黑土中有生物富集和淋溶淀积的特征。全锌在各剖面中的变化差异不大,典型黑土和草甸黑土中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特征,在白浆化黑土中表现出明显的淋溶淀积特征;有效锌与有机质间呈显著正相关。
2003(2):32-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08
摘要:吉林省西部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400mm左右,土地和光温资源丰富,农牧业生产潜力大。限制本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子是土壤自然肥力水平低,应提倡实行以无机促有机、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土壤培肥措施。
2003(2):35-3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09
摘要:通过大量分离筛选,共获得对连作大豆土壤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3株,以菌株B2的拮抗作用最强,其次是B1、B3。3株菌的发酵滤液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2003(2):37-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10
摘要:先对29份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后,对抗性不同的籽用南瓜材料进行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健康植株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抗、感品种中差异不明显;病菌侵染后POD活性在感病材料中增长幅度大于在抗病材料中的增长幅度,但感病品种酶活性下降的幅度比抗病品种下降的快;PPO活性在抗病材料中的增长幅度大于在感病材料中的增长幅度。接种后POD、PPO活性均是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与抗病性呈正相关趋势。
2003(2):41-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11
摘要:菌根是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论述了菌根的不同类型及菌根与寄主植物氮、磷元素营养吸收的关系。
2003(2):44-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12
摘要:概述了吉林省保护地黄瓜育种的主要概况,提出了吉林省保护地黄瓜育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3(2):46-4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13
摘要:目前,我国的果树设施栽培技术发展很快,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等优点,正逐渐成为各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论述了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两种方法及其改进技术,以及在葡萄设施栽培与育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3(2):48-5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14
摘要:阐述了我省绿色食品水稻的发展历史及生产现状,认真分析了目前我省在绿色食品水稻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绿色食品水稻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重点提出了我省在今后发展绿色食品水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03(2):51-5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3.02.015
摘要:概述了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口服疫苗的研究现状。分别对转基因植物生产口服疫苗的优点、作用原理、研究方法、已研究的口服疫苗及问题和前景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