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9(5):3-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01
摘要:对3份野生大豆85-32、85-39和85-1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抗蚜重复鉴定。结果表明,85-32为抗(R)大豆蚜虫,而85-39、85-1为感蚜材料(S),抗级与栽培大豆吉林35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对大豆抗蚜育种及遗传研究中抗源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保障。
2004, 29(5):7-8,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02
摘要:采用人工去雄方法,利用抗蚜×感蚜、耐蚜×感蚜、感蚜×感蚜等组合的杂交后代和回交后代,对高粱品种抗蚜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粱的抗蚜基因对感蚜基因表现显性,受主效单基因控制。
2004, 29(5):9-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03
摘要:以60份北方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正常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剑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剑叶宽和面积均与穗粒数呈正相关,剑叶长与穗粒数呈负相关。其中,剑叶宽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大小为宽>面积。剑叶长和剑叶面积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剑叶宽未达显著水平。剑叶长、宽和面积均与穗粒重呈正相关,其中剑叶宽和面积与穗粒重达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剑叶大小对穗粒重有着显著正向效应。因此,在栽培过程中,注意增加剑叶面积对提高穗粒重是有益的。
2004, 29(5):12-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04
摘要:对吉林省春旱区的坐水种技术,从自然水分规律、传统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根本矛盾和坐水种应有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解析。将全年水分变化分为4个时期,即:夏季蓄墒期、秋季稳墒期、冬季冻结增墒期和春季失墒返浆期。认为传统耕法是利用返浆水为基础的春旱束缚下的产物。在生产上所形成的各种矛盾,不利于按照生物学特性要求进行栽培,应加以改革,认为坐水种在高产耕作技术中应视为埯灌、苗眼灌技术。可视为深耕、深施肥,从而在适温、苗眼水分充足条件下,浸种催芽,适时浅播,而获壮苗。可以按照作物对营养的要求进行等距、埯种、密植而获高产。应把坐水种当作旱区的一种节水型灌溉技术,一种关键的增产措施。
2004, 29(5):16-1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05
摘要:通丰5号水稻新品种是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所于1990年通过品种间杂交选育而成。其特点是中熟、优质、适应性广。经农业部稻米测试中心检测,10项米质指标符合一级稻米标准,1项米质指标符合二级稻米标准。抗稻瘟病能力和生育期在年度间和地区间较为稳定,最高产量比对照增产9.2%。
陈国峰,刘国秀,李淑芹,单平义,耿晓君,耿晓红,耿文良,赵玉杰
2004, 29(5):19-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06
摘要:水稻新品种松辽5号以日本优异水稻品种秋光×早锦×陆誉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世代田间选拔培育而成。具有熟期适宜、株型理想、受光率高、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中上和综合性状优异的特点。通过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5.2%和0.3%;稻米品质有7项指标符合一级规定,3项指标符合二级规定。松辽5号是我省中晚熟稻区较为理想的接替品种。
2004, 29(5):22-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07
摘要:通过对假单胞菌、巨大芽胞杆菌和细链放线菌的鉴定检测结果,除巨大芽胞杆菌不产生吲哚乙酸外,其它都不同程度的产生吲哚乙酸、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因此,把它们研制成复合制剂来处理种子,不但对玉米茎腐病、纹枯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而且通过2年4点接种PGPR复合制剂田间试验结果,不但增产效果显著,而且十分稳定。总的表现为:可使玉米较对照平均增产11.01%,增产幅度为7.35%~15.26%,并可替代10%~20%的化肥,每公顷可减少投入750~1050元。而大田示范结果,玉米接种PGPR复合制剂可使玉米平均增产10.45%。
2004, 29(5):29-3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08
摘要:以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为平台,针对不同施肥措施,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含量的年际动态变化与平衡。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含量变化与施肥与否密切相关,且配合有机肥的施肥措施,有效增加了土壤碳、氮库容,丰富养分库的循环内容。
2004, 29(5):34-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09
摘要:论述了吉林省苜蓿产业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省建设、黑土地保护和解决蛋白质饲料不足与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通过对苜蓿产业发展的区位与技术优势的分析,提出了吉林省苜蓿产业发展的途径,即通过统筹部署制定全省苜蓿发展总体规划,在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基础上,实施种草养畜与建立商品草生产加工基地并举的措施,促进吉林省苜蓿产业发展。
胡成华,张国梁,赵玉民,刘基伟,王国华,于洪春,付刚,毛学礼
2004, 29(5):39-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10
摘要:在营养水平中等,饲养管理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草原红牛、草原红牛导入1/2和1/4利木赞血牛的产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可显著地提高其产肉量,而脂肪量有所下降,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对草原红牛肉的品质和风味不会有不利影响。综合评价认为,草原红牛导入1/4利木赞血是可行的。
2004, 29(5):43-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11
摘要:动物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利生931)可提高肉鸡和仔猪的增重、饲料利用率和存活率;提高肉鸡和仔猪的能量代谢率和蛋白质消化率;微生物学检验显示,需氧芽孢杆菌可在鸡肠道内存活。
2004, 29(5):49-5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12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保障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消除养猪场粪便污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养猪场粪便污水及气体的净化进行了探讨。
2004, 29(5):52-54,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13
摘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的方法,建立了试验因素与试验指标间影响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优化计算得到玉米花粉低温加微波破壁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差182℃、微波解冻时间15.7min和处理次数为5次,此时花粉破壁率达95%左右。
2004, 29(5):55-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5.014
摘要:棚膜经济的发展壮大,已成为粮食主产区的高效创收产业。它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为农村经济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加快了设施农业的进程。
2004, 29(5):58-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4.06.014
摘要:分析了吉林省近20年的农机发展历程,浅析了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不可分割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农机化的发展必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在新的农业结构中又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推动农业新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