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30(3):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02
摘要:在田间评价了携带昆虫致病细菌的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寄生能力与未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释放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的防治效果比单纯释放赤眼蜂的高,最高达15.21%,平均为13.95%;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在田间的寄主搜索和寄生活动有助于病原细菌在田间的扩散,从而提高残留玉米螟幼虫的死亡率。
2005, 30(3):6-8,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03
摘要:在3℃恒温条件下,对非滞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小幼虫期、幼虫中期、老熟幼虫期、预蛹期、蛹初期和蛹中期6个虫态进行了长期的贮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贮存虫态对其贮存效果有较大影响,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效果最佳,小幼虫期次之。小幼虫期和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期不宜超过60d,其他虫态不宜超过15d。贮存期在20d内,单卵蜂数随贮存期的延长而下降,20d之后单卵蜂数变化基本稳定,小幼虫期贮存单卵蜂数下降较多。贮存期长短与成蜂单雌产卵数的变化关系不明显,但蛹初期和蛹中期虫态贮存成蜂的单雌产卵数和可育蜂数量明显下降。
2005, 30(3):9-11,3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04
摘要:综述了苜蓿切叶蜂在中国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及现状,其中包括在苜蓿制种和大豆杂交授粉上的应用效果、生物学特性和天敌情况。提出了在苜蓿切叶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2005, 30(3):12-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05
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测定苜蓿切叶蜂对绿僵菌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切叶蜂的预蛹和成蜂对绿僵菌显著敏感。感染绿僵菌的苜蓿切叶蜂预蛹和成蜂分别在4d和5d时死亡率达50%以上,并在7.5d和10d后全部死亡,死亡的预蛹和成蜂分别有100%和98%的死亡虫体上产生分生孢子。
2005, 30(3):15-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06
摘要:草地螟地面种群一般在夜间活动。成虫以21:00时至午夜在蜜源植物丰富的植被环境内活动最为频繁,在多种杂草和作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幼虫寄主植株的中、下部。幼虫3龄前多在卵寄主植物上栖息取食。测定了20℃和30℃恒温条件下饲育的幼虫头部、胸部宽度和身体长度。提出鉴别草地螟幼虫龄期时应按幼虫的头宽再辅以体长或胸宽,田间幼虫发生调查应侧重成虫活动频繁、幼虫喜食植物较多的植被环境。
2005, 30(3):18-20,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07
摘要:总结了国内大豆食心虫预测预报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分别描述了大豆食心虫发生程度的短期、中长期预测、防治适期预测、不同生态因子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和在中长期预测模式建立过程中预测因子的选择和预测模式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大豆食心虫的预测预报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2005, 30(3):21-22,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08
摘要:报道了熊蜂和苜蓿切叶蜂在网室内对大豆不育系授粉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昆虫都是大豆不育系的有效传粉昆虫,用它们授粉后可使网室内大豆不育系的单株结荚数和单株粒数明显提高。释放熊蜂的不育系大豆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21.3个和43.1粒,释放苜蓿切叶蜂的不育系大豆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56.8个和128.2粒,苜蓿切叶蜂的授粉效果显著高于熊蜂。
2005, 30(3):23-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09
摘要:对螟黄赤眼蜂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介绍,总结了我国螟黄赤眼蜂人工繁殖的方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概括了目前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工厂化生产以及提高防治效果的合理化建议。
2005, 30(3):29-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10
摘要: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昆虫具有较强的趋光、趋波等特性,引诱成虫扑灯,配以高压电网将其诱杀。该灯诱杀玉米螟效果明显,虫孔减退率高达94.84%,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适合在我省玉米螟严重发生的,2代区使用。
2005, 30(3):31-3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11
摘要:按目前国内应用的评估方法,将吉林省柞树的7种主要害虫进行危险性评估。结果认为,栗山天牛对蒙古栎危害最重,应列为吉林省森林危险性害虫。
2005, 30(3):33-33,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12
摘要:研究马铃薯甲虫的生活习性、危害、分布及发生的适宜条件,是防止该害虫传入的关键。吉林省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常年播种面积12万hm2以上,我省东部与国外该害虫疫区相距较近,疫情随时有可能传入,仅对此疫情传播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2005, 30(3):34-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13
摘要:在不同氮肥水平和不同施药次数条件下,对水稻品种超产2号的稻瘟病发生程度和产量结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稻瘟病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产量随着施氮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在稻瘟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随施氮肥量的增加,稻瘟病加重,产量反而降低。掌握品种施氮量与施药次数的最佳组合可有效控制稻瘟病,获得最高产量。
2005, 30(3):36-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14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叶片分5个不同时期,冰冻于-86℃超低温冰箱中,次年取出接种于感病品种上。经测定,在-86℃超低温保存状态下,1个月以内能保持较强的病毒毒力,可以直接作为大豆花叶病毒毒源用于抗性鉴定接种。8~9个月毒力明显降低。在用于抗性鉴定之前,应先增加一次活体繁毒程序。
2005, 30(3):38-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15
摘要:应用我省稻区的82个稻瘟病菌株接种,分析了吉林省历年种植的水稻品种的抗瘟性。结果表明:近几年新育成的品种抗瘟性已有较大的提高,九稻41、通丰8号和九稻33的抗性优异,抗谱在95%以上,九稻44、吉玉粳、丰选2号、九稻46、九稻42、九稻39、超产1号、超级稻1号和通粘8号等品种的抗谱也较高。同一品种对不同地区菌株的抗谱有较大差异,生产上可根据其在不同地区的抗性表现合理搭配种植。
2005, 30(3):41-42,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16
摘要:2004年对国家大区北方春大豆参试的36份材料进行了大豆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防蚜网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1号和SMV3号株系。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36份材料中没有免疫的。接种SMV1号表现为抗的仅6份,占总数的16.67%,中抗的13份,占总数36.11%,中感的15份占41.67%,感病的1份占2.78%,高感的仅1份占2.78%。接种SMV3号表现为抗的仅2份占5.56%,中抗的2份占5.56%,中感的5份占13.89%,感病的15份占41.67%,高感的12份占33.33%。
2005, 30(3):43-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17
摘要:对2003年在吉林省各地田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82个有效单孢菌株,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9个中国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D1和ZF1;用吉林鉴别品种鉴定出53个吉林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J46.7,其次是J56.7和J2.0。同去年相比吉林小种的优势小种无变化,但侵染频率下降,中国小种的优势种群由ZD群变成ZE群,两者的频率差距并不显著。
2005, 30(3):46-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18
摘要:简单介绍了大豆疫病的发现和地理分布,首次对大豆疫病在我省发生的风险进行了探讨性评估,提出适宜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我省大豆种植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5, 30(3):49-50,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19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了质量分数为50%乙·二·扑乳油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乙·二·扑乳油对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较高防效,45d株总防效为78.68%~87.49%,鲜重总防效为77.07%~85.39%,随使用剂量增加,药效逐渐提高,而且对玉米出苗和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增产幅度为11.79%~15.18%。
2005, 30(3):51-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20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了质量分数为40%异丙草·莠悬乳剂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40%异丙草·莠悬乳剂对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较高防效,45d株防效为80.31%~89.09%,鲜重防效为80.89%~89.21%,随使用剂量增加,药效逐渐提高,而且对玉米出苗和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增产幅度为11.88%~14.39%。
2005, 30(3):54-5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21
摘要:在不同有机质的土壤中添加喹禾糠酯然后离心经水系膜过滤,用HPLC法对上清液进行含量测定,得出喹禾糠酯在土壤上的吸附量。该药剂在土壤中的吸附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能很好的符合Freundlich方程,在添加浓度下,最高吸附浓度为106.74μg/g。
2005, 30(3):56-57,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22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了80%滴丁·乙乳油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防除大豆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0%滴丁·乙乳油对大豆田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对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较高防效,45d株总防效为78.22%~91.38%,鲜重总防效为79.68%~91.38%,随使用剂量增加,药效逐渐提高,以400g/667m2防效最好,而且对大豆出苗及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增产幅度为10.85%~14.55%。
2005, 30(3):58-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23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11%福·戊种衣剂与玉米种子以1∶50拌种包衣,其防治玉米苗期病害效果为68.06%~84.20%,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害的效果为56.02%~78.45%,玉米增产的幅度为8.58%~33.70%。
2005, 30(3):60-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24
摘要:不同温、湿度用载片悬滴法培养白僵菌24h结果表明,温度25~30℃、RH95%~100%孢子萌发率高速度快,是白僵菌孢子萌发率最佳温、湿度。在自然直射光照时间(6h)以内对白僵菌孢子萌发无影响,而在直射光时间10h后白僵菌孢子萌发率逐渐下降,但白僵菌孢子落入玉米喇叭口内有叶片遮挡,对孢子萌发率影响不大。
2005, 30(3):62-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25
摘要:微生物杀虫剂作为一种绿色农药已成为当前农药的佼佼者,开发和应用微生物杀虫剂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介绍了我国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生产和应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5, 30(3):66-6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5.03.00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