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2(3):3-7,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01
摘要:围绕吉林省玉米超高产的品种类型、关键特征特性、产量构成参考指标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针对超高产品种主要问题提出了育种对策。
2007, 32(3):8-9,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02
摘要: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油玉米杂交种单株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遗传力、遗传进度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高油玉米遗传改良的效果取决于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和性状遗传力的大小。就本试验所涉及的基因型而言,百粒重、轴重、行粒数、单穗重、单穗粒重的遗传改良潜力很大,宜直接进行选择。在育种实践中应积极拓宽性状的遗传变异,提高性状的遗传力,以期达到理想的选择效果。
2007, 32(3):10-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03
摘要:分析了吉林省优质水稻育种现状及进展情况,提出进一步改进优质水稻育种选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优势、远缘杂交、花粉管导入、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构建新资源,扩大遗传改良群体,创制新类型,提高育种效率,为优质水稻育种提供参考。
2007, 32(3):14-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04
摘要:探讨了玉米子粒容重与6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子粒容重与产量、出籽率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与百粒重、子粒外观品质分别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天数、脱粒时子粒含水量、穗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并通过相关分析,针对今后提高子粒容重提出了粗浅建议。
2007, 32(3):17-20,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05
摘要:黄改系即黄早4及其改良的衍生系,具有配合力高、株型好、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统计分析吉林省1980~2006年审(认)定的358个品种亲本种质表明,我省利用黄早4及其改良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90个,自选黄改系29个,其中吉单180、四单19、吉单209、通吉100、郑单958、银河101等种植面积较大,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畜牧业及加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针对黄改系及其组配杂交种耐旱、质优、耐密特性,浅议在吉林省玉米育种与生产上进一步应用的发展前景。指出今后我省利用黄改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7, 32(3):21-2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06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根际黑暗条件下,采用汽雾法,每隔一定时间喷雾供给养分,所有供试品种在日光温室内均可生产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每株平均可产50粒左右,平均重量达9 g,最多一株达76粒,最重达46 g。每平方米达1 025粒。供试品种中大西洋最适宜采用汽雾法生产微型薯。
2007, 32(3):23-25,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07
摘要:仅就糯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产业化等问题进行研讨,为加快我国糯玉米新品种选育,拓宽现有糯玉米种质基础,结合大型玉米加工企业对糯玉米品种的需求,应加快更新育种目标,与产业化尽快接轨。
2007, 32(3):26-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08
摘要:通禾820以吉玉粳为母本,秋田3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338.5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5.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677.5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6.1%。该品种生育期138 d,属中晚熟偏早品种。稻米品质优良,经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检测10项指标达到优质米一级标准。
2007, 32(3):28-3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09
摘要:近年来,我国肥料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缓(控)释肥料的研制、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研究、新型施肥理论建立、施肥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2007, 32(3):32-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10
摘要:阐述了秸秆还田作用和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发展秸秆还田技术趋势。
2007, 32(3):35-36,4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11
摘要:水稻是需硅较多的作物,硅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在有效硅含量低的土壤施用硅钙肥,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
2007, 32(3):37-38,4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12
摘要:稻瘟病菌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或株系),不同抗瘟基因对稻瘟病菌的不同株系具有不同的抗性。测定了17种抗瘟单基因对吉林省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和基因组合的联合抗性频率。结果表明:Pi-kp、Pi-9(t)、Pi-ta2、Pi-z抗瘟单基因对吉林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强,抗谱在80%以上,尤其是Pi-z的抗谱达到95%;基因组合的联合抗性频率比单个基因均不同程度提高,中等抗谱的基因间组合提高明显,选择合适的基因进行组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抗性。
2007, 32(3):39-41,4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13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调查结果表明:15%硝草酮油悬剂在玉米3~4叶期施用,有效剂量为0.1125~0.337 5 kg/hm2范围内,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幅度为32.6%~74.8%,对各种阔叶杂草的防效幅度达64.6%~95.0%,对杂草的鲜重抑制效果为82.8%~98.5%,各种防效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而且防控时间持久,与人工除草对照相比,玉米增产6.7%以上。
2007, 32(3):42-4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14
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苗后除草剂福分2.625 kg/hm2在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施药后45 d的株总防效为89.91%,鲜重总防效为88.92%,除草活性明显高于莠去津和磺草酮单剂,尤其对阔叶杂草防效更好,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到93.46%和92.45%。福分是玉米田理想的苗后茎叶处理剂,在阔叶和单子叶杂草混生区使用可有效控制杂草危害。
2007, 32(3):45-4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15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β-氨基丁酸对水稻稻瘟病的最佳诱导浓度配比为浸种浓度1%,喷雾浓度为1 000μg/mL的组合,如果用单一方法,其浸种和喷雾最佳浓度分别为1%和1 000μg/mL。而且β-氨基丁酸的诱导效果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抗性越差其效果越好。
2007, 32(3):48-5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16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长效复合肥对玉米产量及施肥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深施复合肥比追施尿素增产,增产幅度为5.2%~9.8%。同时比一次深施加长效剂的尿素更增产。深施长效复合肥能提高玉米的生长势,同时降低玉米的空秆率。玉米一次深施复合肥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特别是提高氮肥的利用率;能提高经济效益,每公顷可增收507.7元。
2007, 32(3):51-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17
摘要:脲酶抑制剂的使用是减缓尿素在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分解速度、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最方便和简单的方法。文章总结了几种瘤胃脲酶抑制剂在我国反刍动物中的应用情况,以及这几种脲酶抑制剂存在的问题,为脲酶抑制剂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2007, 32(3):54-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18
摘要:农产品精细、精深加工是21世纪方兴未艾的产业。我国正处于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科技项目上,重点围绕大宗粮食、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开展研究和开发,以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在关键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2007, 32(3):57-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19
摘要:裸燕麦、皮燕麦通称为燕麦。燕麦属木科草本植物,是粮草兼用型作物。我国主要分布在晋、冀、蒙、陕、宁、青等13个省的高寒冷凉地区,种植历史约2 500年之久,目前种植面积达150多万hm2。燕麦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子粒中蛋白质、脂肪、亚油酸以及微量元素硒的含量都较高,在食用价值、医用价值方面都深受人们的青睐。燕麦是谷类食物中惟一含皂苷素的粮食作物,具有降低血压、血脂和胆固醇、调控血糖、健美减肥、抗癌解毒等功效。燕麦的适应性强,抗旱、耐瘠,在气温低、无霜期短的条件下都适合生长。此外,我国的裸燕麦,由于其本身的裸粒性,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加工上具有方便、经济、节能、出品率高等优点,因此,在我国高寒地区进行裸燕麦系列食品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 32(3):60-6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20
摘要:沼气作为再生清洁能源可以解决农村能源、环境、畜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问题。采用全封闭、满装料、干发酵、连续进排料的发酵新工艺,配套使用卧式干发酵铁制罐体(设有安全阀)和贮气罐,利用生物能和太阳能对罐体增温保温,这项技术实质是解决了干发酵产气量最佳的干物质浓度和干发酵自动排料的适宜浓度。全封闭满装料后,靠增温保温技术和罐体内产生的压力,实现连续自动进排料和自动搅拌。采用新型铁制沼气罐可以解决目前推广的水泥沼气池“四低一难”问题,即“池温低、产气率低、利用率低、干物质浓度低;一难就是排料难”。
2007, 32(3):63-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3.021
摘要:甘薯是主要粮食作物,在中国每年种植面积600万hm2左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仅次水稻、玉米居第3位。但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甘薯种植面积也将随之改变。今后既要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又要确保甘薯生产的稳定增长,力争达到甘薯种植减面积而不减产量的总体要求,我们应加大甘薯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的研究,发挥甘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