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2(4):3-5,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06
摘要:在低氮肥用量下水稻直链淀粉含量与栽培密度呈直线关系,即密度越密直链淀粉含量越低;在高氮肥用量下水稻直链淀粉含量与栽培密度呈曲线关系,栽培密度13.4~16.0穴/m2直链淀粉含量达到最高值。0~135 kg/hm2氮肥用量下的密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曲线关系,而180 kg/hm2氮肥用量下的密度与蛋白质含量呈直线关系。
2007, 32(4):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07
摘要:以邯郸333、04264、豫15和409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棉花幼苗生长耐盐性试验,测定其幼苗苗长、POD(过氧化物酶)比活力、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以及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比较这些指标间的差异显著性,评价不同棉花品种幼苗生长的耐盐性大小。结果表明:邯郸333的幼苗耐盐性最强,其次为04264,再次为豫15,409最弱。
2007, 32(4):9-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08
摘要:水稻直接播种即旱直播,是生长期间不建立水层,阶段性湿润管理的栽培技术,可节省水资源、减少生产环节、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是进行集约化生产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
2007, 32(4):12-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09
摘要:在同一生态区内,选用24个不同基因型的冬小麦品系作亲本配制出12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主要改良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状在不同组合中优势程度差异显著;不同组合中,杂种F1代的穗粒重、千粒重及抽穗度有较高的中亲优势乃至超亲优势。同时指出了改良指数可以作为选择强优势组合的参考指标以及F1代杂种优势与亲本差异程度的关系。
2007, 32(4):17-1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10
摘要:亚麻种植与管理技术措施对亚麻产量与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吉林省亚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茬、整地、播种、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成熟收获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措施,并对我省亚麻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
2007, 32(4):20-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11
摘要:叙述了优质矮秆谷子新品种公矮3号的选育过程和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及栽培技术要点。公矮3号是适合东北春谷区种植的新型优质、矮秆、抗倒伏性强的谷子新品种。
2007, 32(4):22-2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12
摘要:为了解决固沙体系中水与肥的瓶颈问题,尝试在体系中添加缓释肥与高吸水树脂(吸水剂)。在研究缓释肥与自主开发的吸水剂相容性的基础上,在栽培体系中添加一定量的吸水剂与缓释肥,在模拟沙池中试验,以研究该方案对固沙植物甘草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缓释肥对吸水剂的吸水率影响不同,各种缓释肥料在沙土中分解释放速度远小于尿素。在体系中添加一定量的缓释肥均可促进甘草的生长发育,表现在株高、根长、叶片发育、生物量(干重)等方面。本研究为解决固沙植物的水肥问题提供了较好的一个思路。
2007, 32(4):26-28,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01
摘要:论述了我省菜田土壤的污染概况,着重阐述了微生物对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的修复和微生物对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为菜田土壤污染治理提供新的技术信息。
2007, 32(4):29-30,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13
摘要:研究了田间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株高、分蘖数、穗长、有效穗数、瘪粒率、千粒重的影响不同。在各施肥处理中,以平衡施肥处理的瘪粒率最低、千粒重和产量(8 482kg/hm2)最高,较无肥区增产3 445 kg/hm2(68.4%),增收4 943元/hm2;粗蛋白(7.21%)与粗淀粉(66.03%)含量最高。
2007, 32(4):31-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14
摘要:研究了杂交玉米制种亲本自交系与其对应杂交种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的差异与特点;探讨了氮磷钾肥及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对玉米种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建立玉米制种田优化施肥技术体系。
2007, 32(4):35-37,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02
摘要:在异小杆线虫LN2品系对麦叶蜂5龄幼虫的小规模敏感性试验基础上,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实验,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分析技术对生测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48 h该品系的LD50为1 840线虫/虫。在9 000线虫/虫、4 500线虫/虫、2 250线虫/虫、1 130线虫/虫、560线虫/虫、280线虫/虫6个浓度梯度的处理下,LT50依次为41、44、47、51、56和61 h。和几率分析技术相比,时间-剂量-死亡率分析兼顾时间效应与剂量效应,可以用于昆虫病原线虫毒力评价。
2007, 32(4):38-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03
摘要:室内测定了不同化性苜蓿切叶蜂成蜂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amo))的敏感性。在28℃,RH60%的条件下,喷施白僵菌后二化种群死亡速度较快,72h后死亡率为67%,而一化种群72h后死亡率为38%。结果表明,成蜂对白僵菌的敏感性在化性间存在差异,二化种群成蜂对球孢白僵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P<0.05),抗性较差。
2007, 32(4):41-42,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04
摘要:5种农药对花生田蛴螬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显示:48%毒死蜱和40%比本胜施药后20 d校正虫口减退率依次为91.40%和82.51%,防效依次为95.66%和87.11%,比对照增产率分别为45.09%和33.72%,均高于40%辛硫磷乳油和40%甲基异柳磷乳油,而10%吡虫啉药后20 d校正虫口减退率、防效和增产率与48%毒死蜱和40%比本胜相当,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2007, 32(4):43-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05
摘要:化学农药施用形势严峻,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农药满足环保和健康的要求,但存在价格高、见效慢、品种少等缺点。应加强宣传;加强农产品检测工作,促进农民使用生物农药的积极性;促进生物农药研发,扶持生物农药发展。
2007, 32(4):46-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15
摘要:以生长猪为研究对象,采用消化试验、饲养试验并结合屠宰研究了蚕沙的饲用价值。结果表明,蚕沙的消化能含量为11.02 MJ/kg;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7%的蚕沙,不影响猪的屠宰率,并且瘦肉率随着蚕沙添加比例的提高而增加。
2007, 32(4):49-5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16
摘要:综述了畜禽血液淀粉酶(Amylase)基因型及其同工酶活性对畜禽日增重、胴体性状、日瘦肉量、断奶重等生产性能的影响。淀粉酶及其同工酶的多态性及活性可以作为预测畜禽生产性能的参考指标。
2007, 32(4):52-5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17
摘要:探索和建立猪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通过机械法与酶消化法相结合的方法,15%血清完全培养液分离、培养细胞效果最好,对培养细胞进行了形态观察、生长曲线测定、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培养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大小、形态和染色体数目,该方法所获得的猪骨骼卫星细胞可在体外稳定培养,为有关实验提供充足的猪骨骼卫星细胞。
2007, 32(4):56-5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18
摘要:通过阳离子交换反应合成了载锌蒙脱石(Zn*Ca-MMT&Zn*Na-MMT),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载锌反应前后,蒙脱石的(001)面网间距增大,表明锌是以水合阳离子形式进入蒙脱石晶格层间位置。体外抗菌试验表明,蒙脱石(Ca-MMT&Na-MMT)未显抗菌活性,而Zn*Ca-MMT和Zn*Na-MMT对大肠杆菌K88均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且后者的杀菌效果优于前者。
2007, 32(4):59-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19
摘要:通过分析吉林省小杂粮的生产状况以及潜在社会需求和经济价值,阐述了小杂粮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我省在发展小杂粮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小杂粮产业的技术模式和主要措施。
2007, 32(4):62-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4.020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农产品对世界放宽了进口配额和数量的限制,国际农产品品牌将大量进入中国,中国必须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此,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壮大农产品市场主体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以确保国内市场份额并开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