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2(5):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05
摘要:以2个杂交大豆品种1号和2号为试材,分别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方式下,设置3~5个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其产量、叶面积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的研究,探讨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和合理的群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部平原区,杂交大豆比较理想的高产种植方式是小垄双行种植。在中部中晚熟生态区的小垄双行种植方式下,杂交豆1号最适宜的群体结构为20.0~22.4株/m2,并且结荚期最大叶面积系数为6.0左右,光合生产率达到5.0g/m2·d以上,鼓粒期叶面积仍维持在5.8以上,平均光合生产率3.5g/m2·d以上,此群体结构下的产量达到3015.4kg/hm2。在东部中熟生态区等距点播单行扎眼种植方式下,杂交豆2号最适宜的群体结构为10~15株/m2,并且结荚期叶面积系数达到8.0左右,鼓粒期仍然维持在6.0左右,平均光合生产率为3.5g/m2·d左右,此群体结构下的产量达到3900.0~4120.0kg/hm2。
张秀茹,邱福林,王先俱,商文奇,张诚,崔景双,王丽红,邵国军
2007, 32(5):9-13,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06
摘要:用具有代表性的辽粳系列8个水稻品种,通过对不同品种产量及生理基础研究,总结出高产优质辽粳系列水稻品种株高105~115cm,穗长14~18cm,一次枝梗10~13个,二次枝梗15~22个,有效穗数285~330万穗/hm2,每穗粒数100~120粒,千粒重24~25g。提出进一步提高辽粳系列水稻品种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成穗率、每穗粒数和成粒率;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应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注重对经济系数的选择。
2007, 32(5):14-1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07
摘要:经两年不同叶龄插秧对产量贡献度的分蘖挂牌试验结果得出:插秧秧龄越小有效分蘖节位数越少,低节位有效穗数比率越大,各节位的千粒重基本上越高,因此总平均千粒重也高,但有效穗数趋少。插秧叶龄小或大时穗粒数趋于减少。总之,插秧秧龄越小优势3节位节位越低,千粒重高,有利于争取稳产。但平均穴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少,不利于争取高产。
2007, 32(5):17-19,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08
摘要:全面阐述了中国马铃薯栽培的最新进展,论述了各地针对当地生态条件形成的高产优质模式化栽培技术特点及在生产中取得的成就,指出了选择优良品种、不同耕作方式、平衡施肥及加强植保工作在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性。
张俊国,张三元,赵劲松,全成哲,孙强,郭桂珍,杨春刚,李彻,林秀云
2007, 32(5):20-21,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09
摘要:采用地理远缘、多亲本复交的育种方法,育成了优良中早熟水稻新品种长白15和长白16,长白15的主要优点一是高产,预试、区试平均产量8160kg/hm2,比对照品种长白9号增产5.85%,生产试验产量8281.5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5.7%;二是优质,主要品质指标均达二等食用粳稻品质标准,同时食味佳;三是抗逆性较强,其中耐冷性和耐肥抗倒伏性表现突出。而长白16的丰产性、稻米品质略低于长白15,但在抗逆性方面则明显强于长白15,抗稻瘟病性和抗纹枯病性表现优异,对穗瘟和纹枯病的抗性均达到抗(R)的水平,而且适应性广。
2007, 32(5):22-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10
摘要:吉育88大豆新品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育成,该品种蛋白质含量39.81%,脂肪含量19.55%,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灰斑病,抗大豆食心虫,抗倒伏,为高产抗病虫型品种。
2007, 32(5):24-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11
摘要:以实时荧光PCR技术鉴定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Bt176品系。根据转基因玉米Bt176中内源基因Zein和外源基因cry1Ab设计引物及TaqMan荧光探针,成功建立了检测转基因玉米Bt176品系的实时荧光PCR方法。结果表明,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转基因作物,不仅可以达到品系鉴定的作用,而且可以用于转基因成分的检测。该方法简便迅速,降低了污染机会,为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品系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2007, 32(5):28-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17
摘要: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ISSR)是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它直接对基因组DNA进行分析,不受任何环境条件影响,在遗传上多为共显性。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同一个个体的任何体细胞所得的带型或指纹都是一样的,并且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本文对ISSR在品种鉴定、遗传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标签、植物基因组作图、指纹图谱的建立等方面作了简要概述。
崔明元,孙富宽,柳金来,宋继娟,周柏明,常志龙,刘荣清,王振萍
2007, 32(5):31-32,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13
摘要:在氮磷钾配合施用条件下,牛蒡产量大幅度增加,牛蒡产量可达6540kg/hm2;磷钾配合施用条件下,产量可达5370kg/hm2。施用氮肥、钾肥的增产效果显著、肥效高。
2007, 32(5):33-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12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黑钙土上进行了玉米氮肥经济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穗粒数均明显超过对照;除了最高用量外,各处理有效穗长、千粒重明显超过对照,单产N3~N5明显超过两个对照;从N1到N4单产呈逐渐增加趋势(以N4为最高),而后单产降低。经济效益的高低顺序同单产高低顺序,氮肥以150kg/hm2为最佳经济施肥量。
2007, 32(5):35-36,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01
摘要:收集目前吉林省生产应用玉米品种144个,在中部半湿润区自然条件下,鉴定品种丝黑穗病抗性表现,并进行了应用品种的抗性评价,提出了防治对策。
2007, 32(5):37-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02
摘要:2004~2005年在长春郊区水稻田采用性诱的方法调查二化螟发生世代。结果表明,二化螟在吉林省发生不完全二代。其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为7月上中旬及8月下旬。阴天、绿色诱盆、诱盆放置高度60cm时诱蛾效果好。
2007, 32(5):40-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03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有机杀菌剂对玉米新月弯孢霉菌的毒力,并进行了极强毒力杀菌剂的混配试验。结果表明:烯唑醇和扑海因对玉米弯孢霉具有极强毒力,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和EC50值分别为0.973和1.4048E+1和0.965、2.2172E+1。烯唑醇和扑海因以5∶5比例混配不仅表现为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47),而且对玉米新月弯孢霉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菌丝生长相对抑制率为32.30%。利用这两个混配组合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烯唑醇与扑海因以5:5混配,田间相对防效明显高于两单剂及目前生产中常用于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百菌清。
2007, 32(5):44-45,6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16
摘要:镁是骨骼的组成部分,是动物正常生命活动及代谢过程中许多酶系的辅助因子,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研究表明,日粮中镁还具有缓解动物应激、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肌肉的嫩度及减少滴水损失等作用。本文概述了镁对猪肉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2007, 32(5):46-49,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18
摘要:调查、统计了白城、松原地区2000~2004年间粗饲料资源量与草食家畜饲养量;针对白城地区粗饲料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增产46万t牧草的草地生产模式;针对松原地区粗饲料尚有剩余的现状,提出了增加65万个羊单位饲养量或每年外销35万t粗饲料产品的建议。
2007, 32(5):50-5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04
摘要:以牧草本身为起点,对引进的9种牧草的杂草化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了杂草化风险较高的牧草为苏丹草、坚尼草、鲁梅克斯、牧场草和无芒雀麦,并制订了风险管理措施。
2007, 32(5):54-5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14
摘要:以辽宁省果树所试验园14个梨品种花粉和沈阳市苏家屯区双翼苹果梨公司的10年生苹果梨树为试材,探讨了14个梨品种对苹果梨授粉的亲和性。结果表明,在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一致、树体发育正常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梨品种之间,花粉发芽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14个授粉品种和被授粉品种苹果梨之间,存在着授粉亲和性的问题,华酥、早酥、雪花和鸭梨给苹果梨授粉亲和性好,花序坐果率达80%以上;安梨为雄性不育类型,不能用作授粉树。
2007, 32(5):56-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15
摘要:2005年对吉林省8个县(市)32个样区进行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其中长白山区的7个县(市)都有野生榛子资源分布,有平榛和毛榛两种,对其分布区域、生存环境、伴生植物、生态类型、利用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利用建议。
2007, 32(5):58-6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19
摘要:运用生态足迹方法中的不变产量法和可变产量法,考察了东北三省自1978年以来生态占用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生态占用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但土地单产的提高对于降低生态占用、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减缓生态占用快速上升的势头,但是林地的生产能力提高较慢。
2007, 32(5):63-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5.020
摘要:分析了国内外玉米市场的现状和吉林省玉米品质下降的原因以及吉林省玉米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低的原因,指出吉林省玉米生产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