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2(6):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08
摘要:在半干旱地区玉米采用麻地膜覆盖栽培与普通地膜覆盖栽培、常规栽培进行了田间应用效果试验,研究了麻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温度、土壤持水量、玉米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麻地膜覆盖栽培比常规栽培生育进程加快,株高和叶面积系数增加,根干重减少,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增加8.42%。麻地膜覆盖栽培经济效益低于常规栽培。
2007, 32(6):8-1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09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对大豆品质影响的研究,确定吉林省中部平原区和东部盆地区为高脂肪区,中东部低山区和东南部山区为高蛋白区,西部干旱区为非专用大豆区。
2007, 32(6):11-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10
摘要:对6个剂量氩离子处理条件下北方粳稻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POD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不同水稻品种间有辐射敏感性差异。随氩离子诱变剂量的增加,3个水稻品种根系POD活性的值都明显高于对照,在3000剂量时的POD值最大。在处理剂量范围内,POD活性随剂量的变化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且有一定的波动性。而且农大7各处理酶谱活性差别最大,秋田小町和农大13酶谱差别较小,但在3000系数剂量下酶带有不同程度加深的趋势。
方向前,杨粉团,边少锋,柴寿江,孟祥盟,张丽华,谭国波,赵洪祥,付稀厚,李伟堂,王立春
2007, 32(6):14-15,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11
摘要:通过人工刨埯、扎埯板法、滚动播种器、手提式播种器播深3 cm、4 cm、5 cm、1~6 cm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手提式播种器播深4 cm和3 cm的效果最好,玉米苗期保苗率高,整齐度好,玉米产量可比常规播种方法增加6.78%~10.78%,产值可比常规播种方法增加1 235~1 699.44元/hm2。
2007, 32(6):16-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12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的加剧,不同生长时期冬小麦叶片相对含水率和叶水势均呈减小趋势,叶片水分饱和亏均呈增大趋势。且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叶片相对含水率和饱和亏与土壤持水量关系密切。严重干旱处理下冬小麦叶片相对含水率和叶水势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而轻度干旱和正常水分处理尤其是正常水分处理维持在较高水平。冬小麦日蒸腾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正常水分处理(3.375 mmol·cm-2·s-1)>轻度干旱处理(3.107 mmol·cm-2·s-1)>中度干旱处理(2.332 mmol·cm-2·s-1)>严重干旱处理(2.018 mmol·cm-2·s-1)。各处理冬小麦蒸腾出现较大差异的时间在12:00和14:00。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除严重干旱外冬小麦蒸腾速率均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显著相关,各处理均与大气相对湿度和叶片温度显著相关,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正常水分处理生物量和产量最高,高于其他3个处理,严重干旱处理最低。
2007, 32(6):22-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13
摘要:对9个大豆新品系进行比较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中作976-5小区产量居第1位,为942.82g,比科丰14(CK)增产12.72%;中作A006-2小区产量居第2位,为915.91g,比CK增产9.50%;中作976-7居第3位,为852.11 g,比CK增产2.04%。小区产量居前三位的品系均比CK早熟,生育期适宜,且综合性状较好,下一年可在本地区进行品比试验。
杨银阁,曹海鑫,陈超,刘海,黄文,陈宝珠,李洁,刘科研,杨凯,关贵琴
2007, 32(6):24-2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01
摘要:在水稻田建立水稻、萍、蟹立体结构,其中第1层次是水面上层生长的水稻;第2层次是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细绿萍;第3层次是水面下生活的动物河蟹,三者利用同一有限的土地资源作为载体,多层次利用太阳光能并充分利用水资源,构成一个立体的农业开放系统。
2007, 32(6):27-29,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04
摘要:以逆境性相关转录因子DREB2A为目的基因、除草剂抗性的bar基因为标记,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D2A,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以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转化公农1号苜蓿。经过共培养、抑菌和筛选培养,在含有2 mg/L Basta的培养基获得71株抗性再生植株。用1 mg/L的Basta对抗性植株叶片进行进一步筛选,并经PCR检测,获得11株阳性植株,表明DREB2A已整合到植株的基因组中。
2007, 32(6):30-32,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05
摘要:对大豆属Glycine亚属19份多年生野生大豆、Soja亚属2份野生大豆和2份栽培大豆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1.在Soja亚属中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指纹图谱很相近,相似性系数高达0.961,但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存在特异谱带。2.Glycine亚属二倍体材料中,染色体组型为A类的G.argyrea、G.canescens和G.clandestina很好地聚为一类;G.curvata和G.cyrtoloba的染色体组型同为C类,其指纹图谱的相似程度也较高;B类染色体组型G.latifolia和G.tabacina(2n=40)的亲缘关系亦较近,同为B类染色体组型的G.microphylla却与染色体组型为C组的G.curvata和G.cynoloba的指纹图谱比较接近。3、Glycine亚属多倍体材料中在G.tomentella和G.tabacina种内的多倍体材料的亲缘关系较近,尽管其地理来源不同;染色体组型为DD的G.tomentella(2n=40)和染色体组型为EE的G.tomentella(2n=38)与其它多倍体种的亲缘关系较远。4.Soja亚属和Glycine亚属的相似性系数很低,亲缘关系较远,很早就发生了分化。
2007, 32(6):33-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06
摘要:通过设置不同SODm增效剂施肥量梯度,研究SODm增效剂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SODm增效剂分别较普通肥处理和复混肥处理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6.8%和5.04%。施用SODm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抽穗前后干物质生产,以及抽穗后物质转运效率,相对于普通肥处理增产8.4%。
2007, 32(6):36-3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19
摘要:论述了吉林省生物有机肥产业化的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生物有机肥的发展应在菌株的多功能和联合菌群的作用机理方面加强研究,为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2007, 32(6):39-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02
摘要:用分光光度计法,室内测定了螟黄赤眼蜂的携菌量,并在水稻田间调查了其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单蜂载苏云金芽孢杆菌量在107个芽孢和108个芽孢之间。载菌蜂比非载菌蜂对二化螟田间防治效果提高13.32%。
2007, 32(6):41-4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07
摘要:选取8个具有根蘖特性的苜蓿综合品系,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系(种)生态适应性、生育期、鲜草、干草产量、茎叶比、植株高度、枝条密度、枝条直径、粗蛋白质含量进行观测。根据观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5个综合品系,拟参加生产区域试验。
2007, 32(6):46-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14
摘要:在吉林省西、中、东3个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县(市)草场,进行了实地调查,掌握了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生态环境、主要牧草资源,以及资源的保存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2007, 32(6):50-5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18
摘要:结合吉林省肉牛育肥生产实际,选择月龄和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杂种公牛24头进行育肥试验。在基础日粮和饲养管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按添加剂预混料组分不同设计了4个配方组合。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间以及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日增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投入产出比试验配方Ⅲ1:17.42元最高,对照组1:10.97元最低。
刘臣,汪力一,张云影,金香淑,刘革新,赵卓,曹阳,刘浩,王铁梅,金成浩
2007, 32(6):52-5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17
摘要:研究了莱茵鹅及其与吉林地方鹅种杂交利用效果,并进行了配合力和产肉及产羽绒等生产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①培育的莱茵鹅新品系,在吉林省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正常,产肉、产羽绒等生产性能稳定。②杂交利用效果以莱茵鹅和豁眼鹅杂交组合最好,配合力测定为16.86%.含绒率达到29.26%,比地方鹅提高4.01%;10周龄体重达到3.92 kg,比本地鹅提高26.78%;90日龄料肉比达到2.48:1;在舍饲的饲养条件下,比地方鹅多增收6.17元/只。
2007, 32(6):55-5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16
摘要:从选种、生物学特性及繁殖等方面综合论述了欧李选种、繁殖,为今后开展欧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7, 32(6):58-6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03
摘要:不同生长期的盘播荞麦苗,经预处理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其中总黄酮的含量,以获得不同生长期养麦苗中总黄酮的含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养麦苗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亦逐渐增高,直至生长到第17 d时其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达到最高值为10.56 mg/g。此后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荞麦苗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逐渐下降,但降幅较小。
2007, 32(6):61-6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07.06.015
摘要:近年来东北地区日光温室种植蔬菜采用滴灌技术越来越多,本文通过日光温室滴灌设备的推广使用,简述大棚蔬菜滴灌系统的布局、管网设计、安装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