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45(3):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01
摘要:本文研究了镉胁迫下添加不同浓度亚硒酸钠(1、3、6、12 mg/L)对玉米幼苗AsA-GSH循环代谢酶活性、谷胱甘肽代谢酶活性、AsA和GSH含量、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状态、叶绿素含量以及单株鲜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降低了玉米幼苗AsA-GSH循环代谢酶DHAR和APX活性、谷胱甘肽代谢酶γ-GCS和GST活性、AsA和GSH含量、GSH/GSSG、AsA/DHA、叶绿素含量和单株鲜重,显著增加了AsA-GSH循环代谢酶GR和MDHAR活性以及MDA和H2O2含量。与镉单独处理相比,添加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均显著提高了AsA-GSH循环代谢酶DHAR、MDHAR和APX活性、谷胱甘肽代谢酶GPX和GST活性、AsA和GSH含量、GSH/GSSG、AsA/DHA、叶绿素含量和单株鲜重,显著降低了MDA和H2O2含量。除12 mg/L亚硒酸钠对GR和γ-GCS活性无显著影响外,其他浓度亚硒酸钠均显著增加了GR和γ-GCS活性。在所有亚硒酸钠处理浓度中,3 mg/L亚硒酸钠的处理效果最好。上述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可以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增强玉米幼苗对镉胁迫的耐受性。
曹庆军,杨粉团,孔凡丽,崔正果,刘亚军,崔英,王影,程延河,李会之,赵丽娟,王艳丽,王贵满,李刚,宋春玲
2020, 45(3):6-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02
摘要:耕作方式是秸杆还田条件下影响玉米出苗质量与产量的重要因素。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免耕种植(SC)、秸秆全量还田条旋耕种植(ST)以及普通农户模式(秸秆不还田,CK)三种种植方式对吉林省风沙土和黑土两种土壤类型下播种期土壤温度、水分以及出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显著地受耕作方式、土壤类型以及土层深度影响。与CK相比,SC处理显著降低两种类型播种期土壤温度1-3℃;而ST处理能提高风沙土0~20 cm土层地温1~1.9℃,二者对黑土影响较小。此外,SC与ST处理对播种期风沙土0~20 cm耕层土壤以及30~40 cm深层土壤水分有显著影响,而二者只对黑土0~20 cm耕层土壤水分有显著的影响;SC与ST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的保苗密度与幼苗生物量;两种类型土壤下,SC处理在风沙土上增产优势明显,而ST处理在黑土上增产优势更显著。
2020, 45(3):12-15,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03
摘要:大豆根腐病、疫霉病和胞囊线虫病是生产上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目前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种植抗病品种,抗病种质的筛选鉴定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针对这3种病害进行抗病性鉴定,为抗病育种提供良好的单抗和多抗资源。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76份大豆材料分别接种大豆尖孢镰刀菌、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和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进行单一病害鉴定,按各病害的抗性评价标准对每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性评价。共计筛选出抗根腐病材料11份,抗疫霉病材料13份,中抗大豆胞囊线虫材料9份。中抗及抗两种病害的品种(系)有6份,占鉴定总数的7.9%;同时对3种病害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只有1份,占鉴定总数的1.3%。研究结果将为新品种培育和抗病基因挖掘提供理论依据。
2020, 45(3):16-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04
摘要:通过分析施氮水平对芸豆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吸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探讨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氮吸收及营养品质的关系,为芸豆节肥、提质提供依据。采用盆栽试验,以‘英国红’为试验材料,设置N1(25 kg/hm2)、N2(30 kg/hm2)、N3(35kg/hm2)、N4(40 kg/hm2)4个施氮水平,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芸豆苗期、初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植株氮含量和籽粒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同一生育时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NR和GS活性先增加后下降,N2处理NR和GS活性最高,与N0相比,初花期NR活性增加了24.68%,结荚期GS活性增加了18.21%。(2)施氮量在0~30 kg/hm2范围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芸豆各生育时期各器官氮含量和籽粒粗蛋白、总淀粉含量增加,施氮量在30~4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器官氮含量和营养品质下降。N2处理粗蛋白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分别比N0增加了12.38%和9.34%。(3)叶片NR和GS活性与芸豆籽粒蛋白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芸豆30 kg/hm2为最佳氮肥施用量。
2020, 45(3):22-24,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05
摘要:玉米籽粒机收是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重要一环,其发展进程受到了玉米品种的制约。本文通过品种抗倒性、生育期和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三个方面阐述玉米品种与籽粒机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适宜玉米籽粒机收的玉米品种的五个特点。
2020, 45(3):25-29,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06
摘要:以山西十种主推谷子碾制小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主要物理性状、矿质元素含量、色差变异和小米粥、小米饭的感官评价特性。结果表明,小米粒径与千粒重呈正相关,晋谷61、晋谷54、晋谷21千粒重、粒径数值较大;室温放置半年后晋谷21、晋汾107黄度值和明度值变幅较小,商品稳定性好,黄度值和色差值呈正相关,明度值呈负相关。不同品种小米钙、硒变幅分别在0.013%~0.018%、0.237~0.352 mg/kg之间,铁、锌变幅在22.6~32.0 mg/kg、25.3~30.3 mg/kg之间,品种间差异显著;晋汾107钙、硒含量最高,晋谷21铁含量最高,晋谷61锌含量最高,为谷子品种的功能定位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综合各因素对比,除社会上主推近30年的品种晋谷21外,晋汾107综合性状较好,稳定性好,可作为优质新品种大力推广。
2020, 45(3):30-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07
摘要:杂种优势是一种天然现象,即杂交后代在产量、适应性和对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方面表现出超过双亲的特点。由于杂种优势能够使农作物产量和抗性等方面显著提升,故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植物学家们已经初步解释了作物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和遗传机制,但是杂种优势的形成原因复杂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阐述了杂种优势预测方法及主要农作物对杂种优势的应用进展,可以预见未来的研究会通过先进的测序技术结合多组学研究来逐步阐明杂种优势的复杂机理。同时更多地挖掘与杂种优势相关的基因、分子标记;创新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从而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准确的方向。
2020, 45(3):35-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08
摘要: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系统地分析了覆膜滴灌条件下,钾肥不同运筹模式(不施钾肥(K0),基肥=100%(K1),基肥∶拔节期=50%∶50%(K2),基肥∶拔节期∶大口期=50%∶30%∶20%(K3),基肥∶拔节期∶大口期∶开花期=50%∶20%∶5%∶5%(K4)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生物量和氮素累积以及成熟期的分配特征,并研究了不同钾肥运筹模式对玉米产量、钾素利用效率及钾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钾肥运筹方式中,K2、K3和K4处理玉米产量均高于钾肥一次性基施(K1)处理,其中K3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较K1处理2015~2016年分别增产7.6%和9.1%。K2、K3和K4处理钾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高于K1处理,其中以K3处理最高,较K1处理两年钾素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41.0%和7.0%,农学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49.5%和68.5%,偏生产力提高幅度分别为7.6%和9.1%。合理的钾肥运筹模式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和钾素累积量,提升了植株钾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促进了花后植株养分的转运效率,K3处理的转运效率最高,较K1处理分别提高20.1%(2015年)和17.7%(2016年)。可见,在覆膜滴灌、施钾量为90 kg/hm2条件下,该地区最佳钾肥运筹模式为基肥∶拔节期∶大口期=50%∶30%∶20%。
2020, 45(3):41-4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09
摘要: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普通掺混肥(CK)、等养分含量玉米专用控释肥(CRF)和减量20%玉米专用控释肥(CRF80%)对夏玉米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控释肥在玉米上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等养分含量施用控释肥(CRF)能显著提高玉米的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指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产15.53%,且产量与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秃尖长呈显著负相关,农民收益增加2 371.43元/hm2,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及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控释肥在玉米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玉米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2020, 45(3):45-4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10
摘要:为防治玉米大斑病,复配不同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剂筛选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测定不同复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菌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质量比1∶7时,共毒系数极值为495.33,有效成分量为250 g.a.i./hm2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达84.88%;氟嘧菌酯与氟环唑质量比5∶1时,共毒系数极值为439.19,有效成分量为120 g.a.i./hm2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达83.95%。氟菌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氟嘧菌酯与氟环唑复配防治玉米大斑病具有增效作用,可有效控制该病发生。
2020, 45(3):50-5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11
摘要:为克隆绵羊角细胞关联蛋白2(Keratinocyte-associated protein 2, KRTCAP2)基因mRNA并分析该基因表达分布规律,本研究首先提取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皮肤及不同组织总RNA,RT-PCR方法克隆KCTCAP2基因并进行两个品种间的比较分析,随后利用HRM方法对目的 SNP位点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最后用q RT-PCR方法分析两个品种不同组织间KRTCAP2基因的时空表达分布。RT-PCR扩增显示绵羊皮肤组织出现略小于500 bp的特异性条带,测序证实该片段为KRTCAP2基因,长度为466 bp,编码149个氨基酸。所克隆的4条片段中存在4个SNP位点,其中2个SNP位点引起氨基酸位点突变。针对c.194位A>G突变位点设计的HRM检测发现小尾寒羊、新吉细毛羊等群体中并不存在该多态位点。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不同组织间的表达分布显示,KRTCAP2基因存在多组织表达特性,在两品种羊组织表达模式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一致性主要表现为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中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肠道与皮肤组织中KRTCP2表达量较心脏组织呈现上调表达的趋势。差异性表现为新吉细毛羊在肝脏、脾脏、肺脏、肠道、脑和皮肤的组织表达量均高于小尾寒羊,在肌肉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小尾寒羊,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基本持平。本研究成功克隆出绵羊KRTCAP2基因并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探讨绵羊角细胞功能奠定了基础。
2020, 45(3):55-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12
摘要:为实现以草定畜,减轻青海高原地区放牧压力,开展牛羊"西繁东育"异地育肥工作,选择5~6月龄青海藏系羊60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在同等补饲精饲料基础上分别饲喂燕麦青干草、裹包燕麦青贮饲草和裹包全株玉米青贮粗饲料30 d结果为:(1)裹包燕麦青贮饲草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CA)较燕麦青干草分别提高94.23%、95.30%和31.53%,粗纤维(CF)和无氮浸出物(NFE)分别降低11.14%和6.07%;裹包全株玉米青贮饲草CP、EE、CA、NFE较燕麦青干草分别提高70.73%、62.42%、7.83%、24.23%,CF降低44.75%;裹包燕麦青贮饲草CP、EE、CA、CF较裹包全株玉米青贮饲草分别提高13.77%、20.25%、21.97%、34.36%,NFE降低24.38%。(2)裹包燕麦青贮饲草日均饲草采食量和粗蛋白摄入量为3.41 kg和85.33 g,较燕麦青干草增加均非常明显(P<0.01),较裹包全株玉米青贮饲草日均饲草采食量增加明显(P<0.05),粗蛋白摄入量增加非常明显(P<0.01);裹包燕麦青贮饲草和裹包全株玉米青贮饲草只日均干物质采食量较燕麦青干草减少均非常明显(P<0.01)。(3)裹包燕麦青贮饲草和裹包全株玉米青贮饲草只均日增重为163.08 g和136.45 g,较燕麦青干草日增重增加均非常明显(P<0.01),试验期只均盈利较燕麦青干草分别多盈利55.05元和29.4元;裹包燕麦青贮饲草日增重较裹包全株玉米青贮饲草增加不明显(P<0.05),只均盈利提高了57.13%。表明燕麦和全株玉米粗饲料通过青贮发酵能够改善饲草品质和适口性,基本保留青绿饲草营养物质和成分,提高饲草采食量,增加肉奶产量,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值得在青海牛羊"西繁东育"异地育肥中大力推广应用。
2020, 45(3):60-6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13
摘要:铜元素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但土壤中过量的铜不但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会通过食物链威胁到动物及人类的健康。因此,寻找有效缓解铜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及降低植物中铜含量的方法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外源施加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对铜胁迫下鲁梅克斯生长、抗氧化系统及对铜元素富集和转运的影响,为铜污染土地中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新的策略。结果表明:外源壳寡糖显著提高了铜胁迫下鲁梅克斯的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SOD、POD及CAT的活性,并且降低了植株对铜的富集及转运系数,进而提高了鲁梅克斯对铜胁迫的耐受性并降低了茎叶中的铜含量。壳寡糖的施用浓度要控制在合理的水平,50~100 mg/L的浓度较为适宜。
邵静,李粤渤,王珊珊,顾云娇,冯闯,包振龙,赵晨辉,李红莲,宋宏伟,梁英海,张冰冰
2020, 45(3):65-6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14
摘要:本试验以4份苹果资源为试材,测定不同时期一年生休眠枝糖和水含量,并对可溶性糖、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与温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苹果资源抗寒性评价、栽培管理和安全越冬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1月下旬至5月上旬,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同一资源枝条的总含水量基本恒定,束缚水含量及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自由水含量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可知,可溶性糖含量、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与外界温度呈负相关,与日温差呈正相关,因此休眠期苹果一年生枝条可溶性糖和水含量可反映枝条受到低温胁迫状态,相关数据可为科学评价苹果抗寒性提供参考。
2020, 45(3):70-75,10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15
摘要:为了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接种对镉(Cd)污染土壤中芹菜Cd耐受性及富集特征的影响并明确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以美国西芹"皇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不同的AMF地表球囊霉(Gv,Glomus versiforme)、根内球囊霉(Gi,Glomus intraradices)、摩西球囊霉(Gm,Glomus mosseae)、聚丛球囊霉(Ga,Glomus aggregetum)和幼套球囊霉(Ge,Glomus etunicatum)对Cd胁迫下芹菜生长、叶绿素含量、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Cd富集与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显著促进芹菜生长(P<0.05),芹菜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SOD、POD及CAT)显著提升(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可明显促进芹菜Cd吸收,根部Cd含量、Cd滞留率及富集系数显著提升(P<0.05),茎叶部Cd含量、迁移率显著降低(P<0.05)。以接种根内球囊霉效果最佳,与未接种相比(CK),株高、茎粗、干重、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SOD、POD及CAT)活性、根部Cd含量、滞留率、富集系数分别提升49.18%、50.74%、41.93%、18.63%、51.48%、48.19%、51.72%、117%、102.44%和117.78%,MDA含量、茎部Cd含量、叶部Cd含量及迁移率分别降低30.37%、36.42%、43.27%和71.19%。MDA含量与Cd胁迫程度相关性最大。本研究可以为芹菜耐Cd栽培及Cd污染土壤的修复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0, 45(3):76-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16
摘要:为了探讨美洲商陆根部浸提液对不同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以萝卜、小麦和棉花3种常见的作物为材料,采用培养皿发芽试验等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美洲商陆根部浸提液对3种作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洲商陆根部浸提液对3种作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苗高、根长和鲜重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浸提液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随着浸提液浓度升高,萝卜和小麦的SOD、POD活性和棉花的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而棉花的POD活性始终呈现升高趋势,小麦和棉花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Pro和MDA含量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而萝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综合比较,浸提液对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较强,对棉花种子抑制作用较弱。
2020, 45(3):81-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17
摘要:采用地统计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浙江省杂交晚稻甬优17各生育期需水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浙江省杂交晚稻甬优17各生长阶段需水量为22.40~82.79 mm,以成熟收获期水稻需水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以拔节孕穗期的变异系数最小。杂交晚稻甬优17各生育期需水量的C0/(C0+C)值在0.20~0.50。其中分蘖期需水量的C0/(C0+C)值最少,为0.2,播种育苗期需水量的C0/(C0+C)值最大,为0.5。各生育期需水量的变程在84 600~2 229 900 m之间,以拔节孕穗期需水量的变程最小,以播种育苗期需水量的变程最大。浙江省杂交晚稻甬优17大田生长期水稻需水量大于323.50mm的高值区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中部和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29%,大部分地区的水稻需水量为270.83~323.49 mm,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6.43%。
2020, 45(3):86-91,10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18
摘要:在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凸显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DEA-BCC模型和超效率模型,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其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量,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总体较好,但纯技术效率偏低;北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总体高于南部地区,邢沧两市农业投入要素冗余情况较为严重;单位耕地面积产值与单位化肥施用量产值对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旨在为新形势下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及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0, 45(3):92-9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19
摘要:在电子商务和社区论坛蓬勃发展的网络环境下,产品的评论数量激增,评论数据已成为企业提高商品质量和提升服务的重要数据源,在评论中包含用户对产品特征的关注度以及相应的情感倾向。因此,为了能够细粒度地挖掘出用户对商品多个特征的情感分布情况,文中提出了基于评论特征词构建评论分类模型以及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的特征情感分类器,从用户的评论出发,对商品的多个特征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
2020, 45(3):97-10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20
摘要:本文将资源诅咒问题的研究领域由矿产资源转向耕地资源,从耕地资源丰裕度和耕地资源依赖度两个层面来验证耕地资源诅咒问题。以我国31个省区1995~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耕地资源丰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不存在资源诅咒;但是,耕地资源依赖度存在明显的资源诅咒效应,即便在控制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变量后,这种效应依然显著;技术创新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制造业投入和政府干预程度这四个因素成为了引发我国耕地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途径。
2020, 45(3):103-10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21
摘要: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粮食产量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4个与粮食产量关系最密切的影响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探测分析方法,对不同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河北省11个地级市粮食产量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及不同种类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技术人员、化肥施用量是粮食产量的显著影响因子。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交互影响作用最强。农业机械使用中联合收割机的使用极大地影响了河北省粮食总产量。
2020, 45(3):108-11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22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区别,重点从西洋参的保健功效、保健品注册检验机构、保健食品原辅料选择等几方面详细介绍了西洋参保健食品研发的相关事宜,为西洋参保健食品研发提供参考。
2020, 45(3):111-1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23
摘要:为初步探讨青稞老面冻干粉作为发酵剂,发酵生产青稞馒头的可行性,本研究分别以冻干青稞老面(QKDG)与新鲜青稞老面(QKXX)发酵生产青稞面团,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青稞面团细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细菌门水平上,在QKDG和QKXX中硬壁菌门都是优势种群,分别占到各时期菌落种群的81.76%和92.47%;细菌科水平,在QKDG和QKXX中明串珠菌科都是优势种群,分别占到各时期菌落种群的70.29%和48.24%;细菌属水平,在QKDG和QKXX中魏斯氏菌属都是优势种群,分别占到各时期菌落种群的68.41%和44.39%。从细菌群落热图可以看出,QKDG和QKXX细菌分布有一定的差别,但样品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差距不大,有一定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表明在QKDG和QKXX两个样本中的优势菌群为魏斯氏菌属、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和蓝细菌,其进化关系是魏斯氏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的进化关系最近,其次为乳杆菌属、蓝细菌与其他属之间的进化关系最远。通过比较初步确定冻干青稞老面可以作为青稞馒头生产的发酵剂。
2020, 45(3):115-11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24
摘要:本文通过对预切式青皮甘蔗种块的基本物理参数以及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得出甘蔗种块材料在各种载荷作用下极限强度,为预切式甘蔗播种机设计时的甘蔗种基本物理参数需求和蔗种在播种机中的动力学机理研究提供参考。希望能够对甘蔗的机械化精量播种作业方式研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试验测定的结果为:基本物理参数:甘蔗种块长度为55~65 mm的平均重量为10.96 g;直径32.21 mm;密度1.05 g/mm3;含水率75.35%;力学特性参数:蔗皮、蔗芯轴向、径向拉伸强度为43.9、1.2、1.2、0.3 MPa;甘蔗秆轴向、径向压缩强度分别为5.6、1.6 MPa;甘蔗秆轴向、径向剪切强度分别为1.0、0.7 MPa;茎秆弯曲强度8.7 Mpa。滑动摩擦角平均值为30°~35°。
2020, 45(3):119-1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25
摘要:分析城镇化对新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统筹城乡发展及提高新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2004~2016年统计年鉴数据,建立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别对二者进行统计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十三年来新疆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且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速度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便利生活设施的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城市环境卫生与之呈现较弱的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升新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0, 45(3):124-1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0.03.026
摘要:本文简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各类细胞毒素、细胞毒性酶、超抗原外毒素的特点,以及毒力因子的调控系统,以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和致病性相关研究与预防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