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日丹,孙海波,赵鑫,贾立辉,丁博,李善龙,李涛,曹铁华,郭盛楠,张磊,梁烜赫
2024, 49(4):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01
摘要:以吉林省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吉宏6”为材料,研究湿润覆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生育期内的有效积温,促进水稻早生快发。5个密度处理中,株行距为30 cm×13.33 cm(T1)、30 cm×16.67 cm(T2)、30 cm×20.00 cm(T3)3个处理的产量超过了500 kg/667 m2,T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592.09 kg/667 m2。T1、T2、T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产量高;T5处理的单穴分蘖数多,但单位面积有效分蘖数少,产量低。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为前提,综合分蘖优势、群体结构、倒伏现象,水稻湿润覆膜条件下的适宜插秧密度为(30 cm×16.67 cm)~(30 cm×20.00 cm)。
2024, 49(4):5-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02
摘要:内蒙古河套灌区存在玉米品种单一、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为了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玉米中晚熟优良品种,以当地常规主栽品种先玉1321为对照,引进16个玉米新品种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展大田筛选试验,通过监测17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密度与水肥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差异显著性。其中,DF636株高比对照高12.00%;平安-2穗位比对照高8.89%;东单1331茎粗大于对照20.88%;东单1331籽粒产量和草产量均为最高,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33.20%和26.90%。综合分析得出,东单1331、吉农大598、DF636、平安-2、太育9号、龙4等6个品种综合表现最优,适合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推广种植,本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4, 49(4):12-1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03
摘要:利用2017-2021年东北核心产区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数据结果,对各试点产量表现以及所有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通过鉴定的品种做进一步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表现出较强的地方区域性,区域适应性还应进一步提高。5年间谷子新品种产量潜力受稳产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影响没有突破性表现;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进一步提高单穗重和穗粒重还是东北核心产区谷子选育的主要方向。对于通过鉴定的品种而言,基本达到了降低株高的目标,但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提升并不明显,这可能与目前谷子生产上更注重品质提升,并不只是追求产量的趋势有关。5个谷子系列在主要农艺性状上存在差异显著性,地方品种的育种偏向性明显,与其相应的地区生产偏向一致。
王宁,孙一鸣,高迎春,刘树泽,武利峰,于海霞,尤晓胜,田雪慧,王灿
2024, 49(4):19-2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04
摘要:为明确燕麦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最适播期,本试验于2023年设置3月6日、3月22日、4月6日3个播期,研究播期对燕麦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6日与3月22日播期的燕麦生育期接近,4月6日播期的燕麦生育期明显缩短。随着播期延后,3个燕麦品种生育期积温、株高均呈下降趋势;3月22日播期的燕麦穗粒数、产量最高;3月6日播期的燕麦千粒重最大;不同品种燕麦的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粗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播期的响应不一致。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燕麦的最适播期为3月22日,此播期下燕麦生育期适中,可获得更高的产量;燕麦品种坝莜8号产量最高,适宜于单一种植体系,而花早2号生育期最短,可作为燕麦-玉米轮作体系推荐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燕麦高产栽培播期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及数据支撑
孙联合,许海涛,马红珍,吴寅,许波,冯晓曦,张军刚,郭海斌,王友华
2024, 49(4):25-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05
摘要:在河南省夏玉米主产区连续2年设置大田定点试验,设置6种施肥处理,分别为100%普通氮肥(T1)、25%控释氮肥+75%普通氮肥(T2)、50%控释氮肥+50%普通氮肥(T3)、75%控释氮肥+25%普通氮肥(T4)、100%控释氮肥(T5),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对连作夏玉米氮素积累、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氮肥一次性基施相比,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及肥料利用效率,随着控释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19、2020年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分别增加了4.5%~11.2%和4.5%~15.6%;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2.8%~17.6%和9.5%~18.6%。T3、T4处理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收获指数。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籽粒产量2019、2020年比普通氮肥一次性基施分别增加了4.4%~12.2%和5.4%~13.9%,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1~1 496元/hm2和157~2 111元/hm2,在总施纯氮量为225 kg/hm2时,75%控释氮肥+25%普通氮肥处理可以促进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协同提高。
2024, 49(4):31-3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06
摘要:为明确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病性差异及抗病性评价的病情分级标准的合理性,选用黑龙江省44个水稻品种,采取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参照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技术规范》(NY/T2720-2015)中制定的水稻成株期纹枯病抗病性评价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标准,确定抗病品种8个,占参试品种的18.2%;中抗品种21个,占参试品种的47.7%;感病品种14个,占参试品种的31.8%;高感品种1个,占参试品种的2.3%。该结论可为水稻抗纹枯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性资源。另外,通过试验结果证明改进的分级标准是可行的,适用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的鉴定。
王念平,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陈浩宇,麦麦提阿卜拉·麦麦提图尔荪,阿依努尔罕·阿卜杜艾尼,郝敬喆
2024, 49(4):35-4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07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新疆栽培葡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的施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葡萄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展望了葡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发展对策。自2018年3月开始,历时3个多月,分批次对新疆葡萄生产栽培现状、病虫害发生情况、农药使用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包括问卷调研、入户访谈和讨论等。东疆制干葡萄栽培区域、北疆鲜食与酿酒葡萄栽培区域和南疆传统品种葡萄栽培区域中化学农药投入量呈现出东疆>北疆>南疆的整体态势。新疆具有生产无公害绿色葡萄产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前葡萄病虫害主要采取化学药剂治理。通过改变传统栽培模式,将低矮棚架结构改造成水平连棚架结构,规范栽培架势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采用先进的整形修剪技术、果实调控技术和生物药剂综合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发生,以实现新疆葡萄提质增效的目的。
2024, 49(4):41-4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08
摘要:以5年生苹果品种蜜脆和秦脆为试验材料,选用29%石硫合剂水剂、果单美、甲萘威3种药剂进行疏花疏果试验,研究不同化学药剂的疏除效果,以期为伊犁河谷苹果化学疏花疏果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3种化学药剂对蜜脆、秦脆苹果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花果疏除作用。从单果比例、坐果率、空台率等方面综合比较,对秦脆苹果花朵疏除效果较好的是1.0°Bé的29%石硫合剂水剂、果单美150倍液,对蜜脆苹果花朵疏除效果较好的是0.75°Bé的29%石硫合剂水剂、果单美200倍液,对秦脆、蜜脆苹果疏果效果以甲萘威400倍液较好。采用化学疏花疏果剂处理对秦脆、蜜脆苹果部分果实品质指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钙含量的增加。采用化学疏花疏果技术可节省人工65.83%,节约成本482.5~542.5元/667m2,节本增效显著。
2024, 49(4):47-5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09
摘要:为研究油莎豆植株生长规律,以圆粒型油莎豆“吉莎2号”为试验材料,在公主岭市范家屯镇试验区对油莎豆生长过程进行观测,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分蘖数、植株干重、块茎数量、块茎干重的模型参数进行拟合,得到Logistic生长模型以及物候期参数。结果表明,油莎豆植株不同生长指标的生长动态规律基本一致,呈“S”形生长曲线,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987 7以上;播种后25 d生长指标线性增长,85 d缓慢增长,线性生长期的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5%以上。采用Logistic方程可准确拟合油莎豆的生长规律,为油莎豆生产营养精准调控和水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4, 49(4):52-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10
摘要:本研究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调研及综合分析的方式,对山区地区茶园冬季管护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茶园归属、产品结构及管理人员素质决定茶园冬季管护模式和水平的高低,其中产品结构起决定作用,并从政府、企业及茶农方面等提出提高山区地区茶园冬季管护水平的建议。
2024, 49(4):57-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11
摘要: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具有预制菜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产业基础。我省居民的餐饮方式及消费理念也逐渐由消费型转向享受型,食品的安全、营养、健康成为人们对菜肴的主要需求,因此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我省的预制菜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如何高质量发展预制菜产业仍是一个新课题。本研究主要阐述了吉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吉林省产业发展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打造“吉菜”特色预制菜品及吉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2024, 49(4):62-6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12
摘要:为了促进我省秸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在最大程度利用秸秆资源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查阅文献、调查、交流等形式对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区秸秆情况进行了调研,了解了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加工产业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对策。
2024, 49(4):66-7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13
摘要: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我国生猪产能快速下滑,猪肉供需形势一度偏紧,价格一路飙升,作为猪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也随之波动。2021年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产能全面恢复,饲料粮价格随着饲料需求增加而上涨,猪粮价格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重点分析猪粮产业发展特点和猪粮价格波动的均衡关系,并对未来猪粮供需形势及价格走势进行了研判。研究发现,猪价影响着粮价,粮价也影响着猪价,不同品种的粮价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未来猪肉价格随着猪周期性变化而变化但逐步趋于平稳,玉米、豆粕价格变动会有一定滞后性,其中玉米价格与猪价同向变化,豆粕价格与猪价反向变化,二者均呈现相对稳定的周期性波动。
2024, 49(4):74-7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14
摘要: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针对广东省具体情况提出存在整体竞争力水平偏低、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数量偏少、国家级示范社建设存在明显短板、示范社省均、社均水平偏低等问题,进而提出乡村振兴要以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点、确立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地位、资金扶持向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倾斜、注重提升示范社示范带动作用这四项有利于提升广东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水平的对策措施,希望通过以上对策措施地陆续实施加强广东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事业发展,为广东省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组织保障。
2024, 49(4):80-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15
摘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我国5大粮食调出省之一,吉林省粮食商品率达到91.1%,吉林大米是吉林省白金名片,是吉林农业的“第一品牌”,被誉为全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样本”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先行者,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快吉林省水稻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阐述了吉林省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2024, 49(4):86-9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16
摘要:对采用改进的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大米中4种杀虫剂类农药测量值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根据JJF 1135-2005《化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的有关规定和基本程序,建立大米中4种杀虫剂类农药含量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对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和合成。结果显示:当4种杀虫剂类农药含量分别为9.18 μg/kg、8.81 μg/kg、8.26 μg/kg和7.95 μ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依次为1.49 μg/kg、1.65 μg/kg、1.40 μg/kg和1.51 μg/kg(k=2,P=95%)。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是被测物质量浓度,其次是样品测量的重复性、样品称量、净化液稀释、加标回收率、分析仪器和提取溶液加入体积。该方法适用于改进的QuEChERS结合UPLC-MS/MS法测定大米中杀虫剂类农药的不确定度评定,以对大米中杀虫剂类农药的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
高星爱,张頔,王飞虎,李明,王鑫,魏天娇,闫秋良,姜婷婷,徐源浩,王正臣,赵爽,李忠和,张淑莹
2024, 49(4):94-9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17
摘要:本研究利用从猪场污水中分离、筛选和鉴定的异养硝化细菌(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Zhi77),通过氯化钙(CaCl2)和海藻酸钠(C6H7NaO6)固定后,获得固定化硝化细菌,分析培养温度、菌株添加量和菌株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固定化菌株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硝化细菌在30℃,菌株添加量2 mL,反应培养时间12 d条件下,氨氮去除率达到95.73%,总氮去除率达到80.43%。在COD降解菌和固定化异养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下,投加微生物且曝气的处理组,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悬浮物(SS)和总磷(TP)去除率明显升高,分别达到87.90%、96.08%、94.50%、82.70%和23.64%。猪场污水中各项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该研究结果在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4, 49(4):99-10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18
摘要:农田中的多环芳烃检测和治理关系到农田土壤环境的质量和居民的粮食安全。以芘为农田多环芳烃代表性污染物,建立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的农田土壤芘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农田土壤中芘测定的最佳提取方法为2.00g土壤样品,以二氯甲烷-正己烷(1∶1,V∶V)混合溶剂作为萃取剂,取10 mL萃取溶剂超声法萃取(50 kHz,40 min)两次,40℃氮吹浓缩。结果表明芘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7,检出限为0.54 μg/kg,加标土壤检测,在芘浓度为0.1~50 m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2.55%~89.66%,相对标准偏差为1.68%~4.27%。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消耗溶剂量少等优点,对于提高芘污染土壤样品的检测效率、开展农田芘污染修复和治理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2024, 49(4):105-1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4.04.019
摘要: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地方政府出台各种生态补偿政策,从外力积极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时,生猪养殖户是猪粪循环利用的责任主体,其价值感知及参与意愿对猪粪循环利用具有主观能动性。基于山东省莱阳市151份调查问卷,运用二元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生态补偿与价值感知对养殖户猪粪循环利用的影响效应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养殖户个体特征中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技术情况、价值感知以及生态补偿对其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价值感知在约束型生态补偿、补贴型生态补偿和推广型生态补偿对养殖户猪粪循环利用参与意愿分别具有遮掩效应、部分中介效应、完全中介效应。基于以上结果分析,提出县域政府实施畜禽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