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50(1):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01
摘要:为了明确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EP)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生测试验和田间试验,对比了不同药剂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对稻水象甲具有较高致病力,室内生测防效可达84.44%,田间校正防效可达69.79%,与商品化苦参碱制剂防治效果相当。证明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可以作为田间防治稻水象甲的生物制剂。
2025, 50(1):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02
摘要:本试验通过构建花生网斑病苗圃,在吉林省公主岭和洮南两地开展早播与正常播种对花生网斑病影响的调查研究。对比不同品种(品系)在两个播期下的病情指数、相对抗病性,研究两地网斑病横向比较的发病规律。结果表明,主区处理A存在显著差异(F1,1=638.455 8,P=0.000 1)。裂区处理B不存在显著差异(F1,1=0.274 7,P=0.607 4)。裂区处理C存在显著差异(F1,21=9.350 8,P=0.000 1)。22份花生品种(品系)在吉林省种植过程中,仅吉花17和农大652表现出明显中抗花生网斑病。
2025, 50(1):10-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03
摘要:选用微生物药剂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植物生长调节剂0.136%赤·吲乙·芸苔和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0.4%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分别与常规化学药剂混用,对小麦进行拌种和两个关键生育期(拔节期和扬花期)叶面喷施,研究该防治方法和3种生物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处理1用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与70%吡虫啉混合拌种,处理2、处理3分别将0.136%赤·吲乙·芸苔、0.4%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与常规药剂32%戊唑·吡虫啉混合拌种。苗期,处理1单株地下部分鲜重最大,处理2株高最高,处理3幼苗单株地上部分鲜重最高,分别为0.37 g、29.35 cm、4.39 g,比常规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显著提高。拔节期和扬花期两次喷施药剂相同,灌浆期防治效果最高的是处理3,其次为处理2和处理1,分别为73.80%、69.52%和68.99%,显著高于常规药剂处理。增产率最高的同样是处理3,其次是处理2和处理1,分别为23.86%、23.12%和21.69%。3个处理对小麦均有促生和增产的作用,且对小麦茎基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0.4%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与常规药剂混用在防治效果和产量上表现最佳,在防治小麦茎基腐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025, 50(1):16-2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04
摘要:镁素淋洗是黄壤缺镁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洗实验探究纳米镁肥减少镁淋洗的机制和原理,以期为用纳米镁肥缓解黄壤镁淋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等量镁肥(折合MgO 2.4 g/kg)后,纳米氢氧化镁处理显著降低淋洗液镁离子浓度和镁淋洗量,较常规氢氧化镁镁淋洗量降低25.93%;硫酸镁处理在土壤中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能力和释放能力。分析镁离子吸附和土壤颗粒净作用力发现,纳米镁肥处理增强了土壤颗粒对镁离子和水分的吸附能力,增大了土壤颗粒1 nm距离净作用力,从而降低了镁元素的淋洗。综合对镁淋洗特征、水分迁移、吸附能力和微观性质的影响,施用纳米氢氧化镁是降低土壤镁淋洗的有效措施。
2025, 50(1):25-3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05
摘要:研究三唑酮与氟环唑在苗期水稻中富集和转移规律以及对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唑酮更容易在水稻植株中转移,氟环唑在水稻根部更容易富集。三唑酮对水稻生长有低促高抑的现象,氟环唑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与药剂处理浓度具有正相关性。与对照相比,低浓度三唑酮处理诱导植株H2O2含量降低21.9%,SOD活力降低11.9%;高浓度三唑酮处理导致水稻幼苗H2O2含量升高9.9%,SOD活力升高18.3%。高浓度氟环唑处理诱导植株MDA含量与SOD活力分别升高18.6%和37.0%。本研究揭示了三唑酮与氟环唑在水稻中的富集转移规律及残留暴露风险,为三唑类杀菌剂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的合理施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 50(1):31-3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06
摘要:为高效利用乌兰察布地区气候资源,优化马铃薯种植区域布局,利用该区域1991-2022年11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基于模糊数学原理构建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计算模型,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分析马铃薯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气候因子对马铃薯气候适宜度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都高于降水适宜度。从各生育阶段来看,降水适宜度在各生育阶段最低且变异系数最大,说明水分条件是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气候适宜度最高为出苗期-分枝期,其次是播种期-出苗期和分枝期-花序期,花序期-开花期和开花期-成熟期最低。空间分布上,温度适宜度呈北高南低分布趋势,且都达到0.75以上;水分适宜度自西北向东南增加;日照适宜度与水分适宜度分布规律相反,由西北向东南减少;综合适宜度在0.60~0.67之间平缓波动,高值区在中南部区域,低值区在四子王旗西南部及商都县部分区域。生长季降水对马铃薯气候适宜度的变化为正贡献,积温为负贡献,日照的贡献率不明显。
2025, 50(1):38-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07
摘要:为研究油莎豆需水规律及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以“吉莎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高、中、低3种土壤湿度,开展棚内桶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播种至分蘖期需水量小,分蘖期至块茎形成期需水量大,成熟期需水量小;油莎豆植株干物质积累表现为苗期至分蘖期呈缓慢增长趋势,分蘖期至块茎形成期呈线性增长趋势,块茎形成期至块茎成熟期呈缓慢增长趋势;综合产量及植株生产情况分析,以中土壤湿度处理(苗期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55%~70%,分蘖期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5%,块茎形成期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5%,块茎成熟期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55%~70%)表现较好。
2025, 50(1):43-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08
摘要: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果蔬兼用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与栽培要素密切相关,“良种良法”是实现番茄优质高产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以“上交小番茄2号”为试材,通过优化栽植密度、整枝方式、施肥水平和播期,以期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目的。结果表明,“上交小番茄2号”最优栽培技术体系为:5段摘心、2月14日播种(上海),种植密度为4.08株/m2,蚯蚓肥和木霉菌施肥水平分别为1 500 kg/667 m2和7.5 kg/667 m2。该研究不仅确立了优化的“上交小番茄2号”栽培要素,也为小番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 50(1):49-5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09
摘要:基于2017年12月25日-2023年11月30日的数据,应用GARCH族模型考察苹果期现货价格波动的杠杆效应和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苹果产地价格波动幅度高于批发价格,苹果期现货市场都存在明显的波动集聚性;(2)苹果现货价格和期货收盘价存在显著的GARCH-M效应,收益与风险有正向关系,苹果现货市场的风险溢价高于苹果期货市场,表明现货市场的参与人更加厌恶风险;(3)苹果批发价格和期货价格波动对于负向冲击的反应大于正向冲击,苹果产区价格波动对于负向冲击的反应小于正向冲击;(4)苹果期货指数和产区苹果价格之间存在溢出效应,且是不对称的、单向的,即苹果期货指数波动导致产区苹果价格波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2025, 50(1):57-6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10
摘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目标,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以广西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测算2013-2021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子,同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评两者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制约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主要因子是科技服务与金融服务,而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子系统障碍度排序中农业投入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出水平>科技支撑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从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据此,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创新协调发展机制三方面提出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5, 50(1):65-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11
摘要:超微茶粉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茶叶深加工产品,被广泛用作食品添加剂,用于丰富食品口味、提升食品保质期及保健功能。本文综述超微茶粉的生产工艺、在食品调味添加中的作用及应用等现状,以期为超微茶粉及其调味衍生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2025, 50(1):69-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12
摘要:农作物病虫害是制约农业发展、造成农作物减产与品质下降的重要限制条件,构建知识图谱以合理整合农作物病虫害数据,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农作物病虫害问题,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对于实现农业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概述农业知识图谱在农作物病虫害领域的应用现状及相关问答系统的构建现状及关键技术,总结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病虫害知识图谱与问答系统进行实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完成农作物病虫害问答框架设计、自然语言理解配置及数据构建、对话管理设计、知识图谱查询以及原型系统展示,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多轮问答。针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农作物病虫害问答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相关知识图谱及问答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
2025, 50(1):78-8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13
摘要:本研究在对东西部产业协作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东西部产业协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即东西部产业协作通过延长乡村传统优势产业链、丰富乡村产业门类与激发要素活力、形成集群赋能等途径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动力。通过展示分析浙、川两省产业协作的实践模式,进一步提出提升协作效果的路径,包括精准定位特色产业、用活东西部协作平台、打造产业区域品牌、创新绿色发展等,旨在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协作的效率和水平。
2025, 50(1):84-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14
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2年贵州省农业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分别处于0.651 0~0.826 0 hm2和0.239 0~0.383 0 hm2,总体上表现为生态盈余状态,其中耕地、林地、水域表现为生态盈余,草地表现为生态赤字状态。贵州省生态盈余数值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其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正在逐渐下降。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以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 50(1):91-9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15
摘要:在乡村振兴窗口期下,以生态富民为引擎,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乡村旅游与生态的联动开发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路径。在此背景下,颍上县以水为媒,打造了水生态乡村旅游名片,有力地带动了乡村发展。本研究以颍上县淮河风情旅游廊为个案,探析水生态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情境。研究表明,水生态乡村旅游赋能下的乡村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但赋能仍存在共生共建落实不力、文化传承力度薄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等现实问题。为此,提出激活生态潜力、培育内驱动力、释放经济活力的发展思路,通过共享水旅游、构筑文化游、丰富休闲游三措并举,实现水生态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升级。
2025, 50(1):99-106.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16
摘要: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冬枣栽培历史悠久,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特色产业。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沾化冬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对沾化冬枣露天种植和设施大棚种植两种种植模式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探讨了基于沾化冬枣为主导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并从生态循环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推动沾化冬枣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对策,以期为沾化冬枣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025, 50(1):107-1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1.017
摘要:本研究从博弈均衡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政府补贴、风险控制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善是提升农业保险市场效率、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本研究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及风险调控机制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