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50(2):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1
摘要:利用小麦品种京花12参加2014-2016年国家北部冬麦区区域试验的数据对其产量形成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花12连续两年在国家北部冬麦区小麦区域试验中均增产显著;株高83 cm,高抗倒伏;平均有效穗数606.6万穗/hm2以上,穗粒数32粒/穗以上,千粒重超过47.0 g,产量三要素协调;适应度广,适应性强,动态及静态稳定性均较好。京花12成穗率高,自身调节能力强,在6 885~10 170 kg/hm2产量水平范围内均有较好表现,是一个高产广适且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小麦新品种。
2025, 50(2):8-1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2
摘要:本研究以栽培稻沈农265、辽盐16和杂草稻WR04-12为试验材料,探究杂草稻竞争对不同株型栽培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竞争对沈农265和辽盐16株高的影响不显著。杂草稻竞争对辽盐16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叶片数、叶长和宽、茎长影响比对沈农265的影响大。杂草稻竞争使沈农265分蘖数降低,对栽培稻沈农265叶面积指数、叶片数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拔节期、齐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杂草稻密度为6株/m2和12株/m2时,沈农265叶面积指数比对照分别下降6.47%、23.79%;15.33%、36.00%;24.77%、40.43%;43.31%、41.95%。同时,杂草稻竞争使沈农265倒二叶、倒三叶叶宽变窄,茎部第二、三节长增加。杂草稻密度为6株/m2、12株/m2时,沈农265的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5.90%、49.77%,穗数的减少是沈农265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辽盐16产量受杂草稻密度影响小于沈农265。分蘖力强的栽培稻品种更能够适应与杂草稻的竞争。
2025, 50(2):16-2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3
摘要:【目的】探究宽窄行开沟灌溉模式对玉米增产的作用,为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场开展,以青贮玉米文玉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开沟灌水模式(KG)、开沟地上滴灌模式(GD)、平地滴灌模式(PD),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土壤温度、玉米根系生长、光合作用能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开沟灌水模式(KG)玉米根干重较平地滴灌模式(PD)增加31.25%。开沟灌水模式(KG)拔节期玉米光合能力比开沟地上滴灌模式(GD)与平地滴灌模式(PD)分别提高9.59%与12.87%。开沟灌水模式(KG)获得最高产量,较开沟地上滴灌模式(GD)与平地滴灌模式(PD)产量分别提高11.07%与27.42%。【结论】在等量灌溉条件下,开沟灌水模式(KG)通过影响土壤温度而提高根干重,从而间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提高玉米产量。采用开沟灌溉技术是一种可持续的种植策略,可实现玉米增产。
2025, 50(2):24-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4
摘要:吉林省鲜食葡萄的主要栽培模式为冷棚栽培。为了更好地推进冷棚葡萄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本文总结出集建园选址、品种选择、苗木定植、病虫害综合防控、肥水高效管理及修剪防寒等在内的冷棚高效栽培管理关键技术,以期为吉林省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025, 50(2):29-3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5
摘要:为了探究喷施寡糖对甜叶菊生长指标和甜菊糖苷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田间种植的甜叶菊为供试材料,叶面喷施壳寡糖和海藻酸钠寡糖,观测甜叶菊生长指标和不同甜菊糖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壳寡糖处理后,甜叶菊叶片鲜重增加34.00%,莱鲍迪苷A、莱鲍迪苷D、莱鲍迪苷M和总甜菊糖苷含量分别提高62.24%、66.67%、58.43%、59.26%;海藻酸钠寡糖处理后,叶片鲜重增加21.04%,莱鲍迪苷A和总甜菊糖苷含量分别提高53.79%、48.45%。综上可得,壳寡糖和海藻酸钠寡糖处理是一种在实际生产中提高甜菊糖苷含量高效可行的农艺措施。
王国权,逯盼盼,宋锦博,安家琳,梁崇高,李卫国,周锋,刘润强
2025, 50(2):36-4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6
摘要: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生长过程常受到环境和农事操作的影响。为了探究不同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甘薯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多效唑、烯效唑和甲哌鎓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采用药剂灌根法,研究其对甘薯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甘薯地上部分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甘薯的根长及根鲜重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当多效唑1.5 g.ai/hm2处理后,生根数增加58.11%、根长增加27.38%、根鲜重增加36.17%;烯效唑15 g.ai/hm2处理后,生根数增加39.05%、根鲜重增加72.11%;甲哌鎓1.5 g.ai/hm2处理后,生根数增加17.65%、根长增加22.72%、根鲜重增加47.84%。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甘薯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促进甘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 50(2):43-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7
摘要:本研究利用1962-2021年鞍山地区气象数据以及南果梨产量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南果梨产量的关键气象因素为年平均气温、4-9月的总日照时数以及同期的总降水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鞍山地区南果梨产量预测模型。经过检验,指数模型和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超过83%,修正后准确率可提升至90%以上,2种预测模型可作为南果梨年景产量预估服务产品的有效工具,为鞍山地区南果梨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气象依据。
2025, 50(2):49-5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8
摘要:基于贵州省1991-2020年84个国家观测站资料、DEM高程数据和高粱产量等数据,采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暴露性、承载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评价因子,构建高粱倒春寒风险评估模型,开展高粱倒春寒精细化气候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仁怀市轻级、中级、重级和特重级倒春寒平均发生频率分别为32.25%、19.25%、13.65%和7.70%,整体以轻级和中级灾害为主,灾害发生频率与海拔呈正相关,不同等级倒春寒发生频率空间分布上整体一致,高频发区主要分布在仁怀市东部和南部、低频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等地;倒春寒致灾危险性指数为0.12~0.24,敏感性指数为0.52~0.99;茅台镇、鲁班街道办事处、茅坝镇、长岗镇、苍龙街道、喜头镇、高大坪镇和火石镇等地单产变异系数为0.27~0.39;仁怀市高粱倒春寒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苍龙街道北部、学孔镇中部、高大坪镇中部和西南部、长岗镇东部、后山乡南部、火石镇中部局地等地,约占研究区总面积13.18%,中高、中、中低和低风险区分别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25%、28.22%、21.12%和11.23%。区划结果可以反映出仁怀市倒春寒灾害的分布情况,对优化高粱产业布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2025, 50(2):60-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09
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本研究认为,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具有深度技术融合与模式革新力、效能飞跃与绿色可持续性、网络协同与生态构建能力、数据洞察与智慧决策、灵活应变与快速迭代能力等特征。从理论、历史和现实层面,数字新质生产力都已成为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通过激发新动能、培育新产业、激活新要素、引领新模式等作用机制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然而,数字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的应用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数字素养较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关键掣肘。为此,提出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治理能力及弥合数字鸿沟等具体推进路径,以期为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5, 50(2):69-7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0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农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脱贫攻坚,全面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脱贫工作,防止农村经济返贫,研究以吴起县为实例,建立了经济不稳定性的测度模型,分析了生态补偿与非农就业对经济不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三阶段广义最小二乘法的深入分析发现该县农村平均经济不稳定性指数为0.20,以0.30为界,67.80%的农户无经济不稳定性,32.20%的农户存在经济不稳定性。生态补偿收入占农户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2.50%,对经济支持家庭是重要收入。每增加1~2元人均生态补偿收入,经济不稳定性指数降低0.001,且此结果通过0.1水平显著性检验。结果证明,研究提出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乡村环境和劳动力市场、强化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缓解农村的经济不稳定性,防止了农村经济返贫,为脱贫工作的巩固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2025, 50(2):78-8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1
摘要: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要素,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保障,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旨在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能力,从而培育新型农民,对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协同论对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进行分析,加强农民科学素质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调,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系统的有序性从而实现1+1>2的效果。
2025, 50(2):85-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2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有机肥对灵芝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为经济种植提供更加科学的肥料选择依据,进而优化种植结构。【方法】以某林场为试验地,分别选用红灵芝和黑紫芝作为种植作物。其中,红灵芝采用菌包种植方法,黑紫芝采用菌棒种植方法,按照种植方法进行菌木培养,再将培养好的菌木种植到畦地中。使用腐熟苹果渣、牛粪、羊粪、麦麸、棉籽壳(A3中用到)和杂木屑(A3中用到)等原材料制备有机肥,并分别编号为A1-A3,按照设定的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对种植区域进行施肥。设置不施加有机肥的种植区域,将其设定为A4组。由此,对两种灵芝的生长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结果】在分析灵芝的生长状况时,A2组的红灵芝菌盖直径为9.3 cm,生物量为200 g/m2,黑紫芝菌盖直径为9.5 cm,生物量为250 g/m2,均为最大值;在分析灵芝品质时,A2组的红灵芝灰分含量为0.5%,多糖含量为7.2 g/100 g,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为3.52 mg/g;黑紫芝灰分含量为0.3%,多糖含量为4.6 g/100 g,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为3.20 mg/g。【结论】A2组有机肥能够有效提高林下经济种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王得宁,宫峥嵘,陈强,陈耀年,杜小飞,丁治文,唐子奇,范志乐
2025, 50(2):93-9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3
摘要:玉米(Zea Mays L.)淀粉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合成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本文综合了近几年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已有的文献成果,系统总结了四种关键酶在淀粉合成中的作用,分析了淀粉合成关键酶的调节因素,重点阐述了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酶(SS)、淀粉分支酶(SBE)、淀粉去分支酶(DBE)四种关键酶的特性及调控机理。研究表明:多种关键酶协同参与玉米淀粉合成过程,且其作用受多种基因表达调控。淀粉依次在淀粉合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分支酶及淀粉去分支酶的作用下合成;同时,四种关键酶的作用也受到各种基因的表达调控。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的研究成果,为玉米淀粉合成及品质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 50(2):100-10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4
摘要: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是三农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对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质生产力所倡导的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创新为我国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立足于我国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以及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实质参与能力、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协同体系,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落实提供参考依据。
2025, 50(2):106-11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2.015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全新形态,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兼具碳排放源与碳汇库的双重属性,所以构建农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对如何借助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碳汇价值实现进行深入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借助“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机制,农业碳汇资源、资产、资本与资金共同构成动态且可持续发展的系统,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方能实现农业碳汇价值。但目前面临着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技术支持乏力以及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等系统性障碍。基于此,应构建以科技赋能为核心的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夯实技术支持以及完善市场交易规则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农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