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50(4):1-1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01
摘要:为解决东北地区水稻秸秆在低温环境下降解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梯度稀释法、刚果红透明圈法、DNS酶活测定及失重率法筛选出高效菌株L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P8(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以L3和P8为功能菌构建复合菌系,采用室内培养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其对秸秆降解及土壤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菌株L3和P8在10℃条件下纤维素酶活性(CMC)分别为10.23 U/mL和9.45 U/mL,滤纸酶活性(FPA)分别达7.64 U/mL和10.96 U/mL,秸秆降解率为10.72%和7.28%;复合菌系b(L3∶P8=1∶2)室内实验中秸秆失重率达47.44%,较单菌处理提升34.85百分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菌2‰施用量显著促进秸秆降解,与对照相比,水稻成熟期降解率提升19.67百分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5.88%、1.76%、3.89%和1.65%,水稻苗期株高、鲜重及分蘖数增幅达15.20%~29.84%,产量增加5.18%。研究表明,复合菌系b可突破低温限制,高效降解秸秆、改良土壤并提升作物产量,为寒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025, 50(4):11-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02
摘要:以培育及收集的160份花生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吉林省花生种质资源的试种、归类与筛选,运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花生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研究。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结果数、单株果重与主茎高的变异系数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生育期、单株结果数、单株果重呈正相关,与主茎高、第一侧枝长、分枝数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3.883%,包含了花生产量相关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0份花生种质资源可以分为3类;通过综合得分筛选出10份优异种质。上述结果为筛选适合吉林省种植的花生种质和培育花生高产品种提供材料支撑。
2025, 50(4):18-2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03
摘要:本研究对吉林省高粱生产发展的现状及吉林省高粱生产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吉林省高粱种植及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吉林省高粱生产及相关产业发展,为吉林省高粱产业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2025, 50(4):23-2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04
摘要:为探究种植密度对连翘产量的影响,对豫北太行山区4种种植密度(T1:3 333株/hm2,T2:2 500株/hm2,T3:2 000株/hm2,T4:1 667株/hm2)的连翘林进行抽样调查,观测冠幅、株高、地径等生长指标及单株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T4、T3处理能够增加冠幅、增粗地径、控制株高,增加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随密度下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T3处理(密度2 000株/hm2)产量最高,达到3 192.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3处理实现了个体生长与群体数量的平衡,为豫北太行山区连翘最佳种植密度。生产中可依据土壤肥力、地形等条件调整密度,肥沃地块可采用1 667株/hm2,贫瘠山地可采用2 500株/hm2。
2025, 50(4):28-42,6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05
摘要:本研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了贝莱斯芽孢杆菌GF-46处理对玉米B73 miRNA表达的影响。共鉴定出37个差异表达的miRNA,包括保守家族(如miR164、miR171、miR166等)和新预测的miRNA(如8_36419、3_16586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有135条显著调节的代谢途径(Q<0.05),主要集中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生长素、茉莉酸信号通路)、苯丙烷生物合成(PAL、4CL酶节点)、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RLK介导的信号通路)。值得注意的是,miRNA-8_36419表现出更强的调控能力,靶向这些关键途径中约50%的注释基因。这些发现阐明了GF-46介导的玉米生长促进和系统抗性的机制,加深了对单子叶作物中微生物组调控转录网络的理解。
2025, 50(4):43-4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06
摘要:抗生素残留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并引起高度重视。堆肥能够有效降解堆肥体系中的抗生素,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固体有机废弃物处置方法。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固体废弃物堆肥降解抗生素研究进展,总结了抗生素在环境中的降解途径、影响抗生素在堆肥中降解的因素和抗生素在环境中的降解过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025, 50(4):49-5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07
摘要:为研究大荔冬枣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在陕西省大荔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冬枣温室大棚,采集土壤样品共计150份,采用污染指数法对不同种植年限、不同深度土壤的Cd、Hg、As、Pb、Cr等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调查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波动较小,在0~20 cm土壤深度条件下重金属含量较高,经评价其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属于安全等级。总体而言,大荔冬枣温室大棚土壤处于清洁水平,未受到重金属元素污染,农户应继续预防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提高土壤质量,助力冬枣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 50(4):55-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08
摘要:本研究测定干旱地区环境和种植条件下,15%哒螨灵乳剂叶面喷施后在棉花叶片和根系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试验采用4个施药水平处理(450~1 125 mL·hm-2),各喷施1次,于施药后14 d间隔期内不同时间采集棉花上叶及根系土壤样品,采用QuEChERS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根据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在450~1 125 mL·hm-2剂量范围内,施药后棉花叶片中哒螨灵的原始沉积量为1.11~2.03 mg·kg-1,消解半衰期为1.35~1.47 d;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为0.26~0.56 mg·kg-1,消解半衰期为2.39~2.92 d,14 d后完全消解,表明哒螨灵在本地区属于易降解农药,大大降低了施用后的环境安全风险。
邓昆鹏,兰天娇,程钰鑫,王明海,包淑英,韩丹,徐亚鹏,王涵,郭中校,徐宁
2025, 50(4):62-6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09
摘要:为明确不同农艺性状对普通豇豆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本研究以14份普通豇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产量与8个主要农艺性状采用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探明各主要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主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排序依次为:单株产量(0.770 6)>荚长(0.713 6)>单荚粒数(0.705 5)>单株荚数(0.702 2)>百粒重(0.698 1)>主茎分枝数(0.644 9)>株高(0.631 6)>主茎节数(0.618 0)。因此,在普通豇豆育种时应优先选择单株产量高、荚长较长的品种,其次选择单荚粒数多、单株荚数多和百粒重较重的品种,然后兼顾适当的主茎分枝数和株高,最后选择合适的主茎节数。本研究结果将为普通豇豆亲本筛选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推动吉林省西部普通豇豆种植区产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025, 50(4):69-74,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10
摘要:为探究油莎豆在干旱环境中茎豆的萌发能力,以油莎豆茎豆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环境,测定各处理条件下油莎豆茎豆萌发期相关形态指标。结果表明,PEG浓度低于10%对油莎豆茎豆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根、芽生长无显著影响,当PEG浓度在15%~25%时,油莎豆茎豆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抗旱指数、根长、芽长及幼苗鲜重均表现出持续下降趋势。但在25% PEG浓度下,油莎豆茎豆可少量萌发,说明油莎豆的抗旱能力较强,适宜在中低干旱地区种植。
程艳,张海燕,张健,刘佳遥,魏尊苗,金羽琨,钱雪艳,齐高娃,李红岩,于世超
2025, 50(4):75-8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11
摘要:为建立油莎豆离体再生体系,以油莎豆顶芽为外植体,选用MS为基础培养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6-BA、TDZ、ZT组合对油莎豆丛生芽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丛生芽增殖影响的顺序为6-BA>TDZ>ZT,最佳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5 mg/L TDZ+0.7 mg/L ZT。最佳不定根诱导培养基为不添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生根率可达100%,平均生根数为5.7条。本研究为高效培育油莎豆优质种苗和优化种质资源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25, 50(4):81-85,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12
摘要:为了探究转录调节因子LIM同源盒蛋白8基因(LIM homebox protein 8,LHX8)内含子5多态性与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关联性,试验选取120头经产松辽黑猪母猪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检测LHX8基因第5内含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使用SPSS 22.0分析LHX8基因内含子5的SNP与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松辽黑猪LHX8基因内含子5存在T/C突变;共检测到TT、TC和CC共3种基因型,T、C两种等位基因,优势等位基因型为CC,优势等位基因为C。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该SNP在松辽黑猪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为中度多态(0.25 < PIC < 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C基因型个体断奶仔猪数显著多于TC基因型(P<0.05)。TC基因型个体初生重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与CC基因型(P<0.01),CC基因型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说明松辽黑猪LHX8基因第5内含子T30C是潜在的与繁殖性状相关的遗传位点。但该突变位点能否作为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遗传标记,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群体验证。
2025, 50(4):86-9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13
摘要:为明确矮小基因(dw)对吉林芦花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比较研究吉林芦花鸡正常型和矮小型2个品系的生长性能,在生长性能、料肉比、料蛋比等方面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吉林芦花鸡矮小型与正常型相比,成年公鸡平均体重是正常型的70.59%,差异显著(P<0.05);料蛋比显著低于吉林芦花鸡正常型;吉林芦花鸡矮小型品系整齐度高。因此,结合吉林芦花鸡矮小型品系整齐度好和节粮的特点,其可作为加工型优质肉鸡生产,也可作为杂交配套母本使用。
2025, 50(4):91-10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14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驱动因子。本研究以中国2011-2021年31个省份(除港澳台)数据为研究样本,融合静态面板回归与动态空间计量方法,系统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碳排放的直接影响、中介路径、非线性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等。结果表明:(1)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可有效抑制农业碳排放,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是关键。(2)不同地理区域内,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呈非均衡性分布特征。“胡焕庸线”以东、非粮食主产区内数字乡村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更显著。(3)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农业产业集聚门槛,呈负向非线性特征。(4)数字乡村建设在降低农业碳排放方面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因此,应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绿色生产,助力农业碳减排高效发展。
2025, 50(4):102-11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15
摘要:为探究我国种植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耦合变化情况,实现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基于2006-2023年我国粮食主产区13省面板数据,构建种植业经济与碳排放双系统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种植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度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年均增幅0.5%~2.5%),且政策关联性较强。2006-2010年增速较缓,发展中心在粮食增产;2011-2019年稳步增长,尤其2015年后受政策影响增速明显加快;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度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河北、四川等多省份突破0.7进入中级协调阶段,到2023年多数省份进入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阶段。全局莫兰指数显示,2006-2010年呈弱正相关,2011-2013年转为负相关,2014年后负相关性趋弱,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但部分东北地区、南方地区耦合协调度仍较低,需通过低碳技术适配、种植结构优化及跨区域协作推动协同发展。
2025, 50(4):112-119,1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16
摘要:本研究基于改进型CRITIC-超效率DEA模型,对牟平区4种畜禽废弃物循环处理模式进行三维效率评估。结果显示,村集体领办型综合效率最优(1.23),其土地集约化与社区信任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均衡;企业衍生型生态效率领先(1.35),但社会效率短板显著(0.94);区域合作型生态效率高(1.25),经济效率低迷(0.89);个体农户互助型社会效率突出(1.23),生态效率最弱(0.88)。结果表明,模式效能取决于制度架构与多维目标的动态适配能力。未来政策需遵循“多维适配、分类施策”原则:优先推广村集体领办型,强化其市场化运营能力,企业衍生型则需平衡社会包容与生态效率,区域合作型降低协同成本并激活市场交易,个体农户互助型通过数字化与制度化实现现代化转型。最终构建“村集体主导-企业支撑-区域联动-农户参与”的协同网络。
2025, 50(4):120-1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4.017
摘要: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潜力的定量认证方法是区域碳评估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基于未来情景的气象、遥感和地面观测等资料,利用DNDC模型评估和预测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总量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23-2060年黑龙江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为(548.87±40.14)gC·m-2·yr-1,无显著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039年,为607.18 gC·m-2·yr-1;土壤异氧呼吸速率平均为(293.67±8.71)gC·m-2·yr-1,存在极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加速率为0.68 gC·m-2·yr-1;森林固碳总量介于82.04~122.23 TgC·yr-1,平均为(104.53±10.58)TgC·yr-1,存在一定的增加趋势。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吸收能力保持稳定,但土壤异氧呼吸速率的显著增加可能对森林碳汇潜力产生长期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推动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技术方法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