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50(5):1-7.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01
摘要:为揭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设置秸秆离田(CK)、秸秆粉耙还田(T1)、秸秆粉耙还田+覆膜(T2)和秸秆覆盖+条耕(T3)4个处理,系统测定土壤温度、含水率、养分及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特征方面,出苗至完熟期土壤温度表现为T2>T1≈CK>T3,T1处理和CK温度比T3处理高0.8~2.2℃、比T2处理低0.7~2.7℃,土壤体积含水率以T3处理最高,T1处理与CK散墒速率相近,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T1和T2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T2处理的有效磷、有效钾含量最高。在玉米生长指标及产量方面,生育后期(灌浆至成熟期) T1和T2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SPAD值显著高于CK和T3处理,叶片衰老速度减缓;产量方面T2处理最高(11 562.3 kg/hm2)、较CK增产28.9%,T1处理次之(9 373.5 kg/hm2)、增产4.5%,T3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粉耙+覆膜增产效果最佳,秸秆粉耙还田在土壤增温、提高养分和增产方面效果显著,秸秆覆盖的保水性最好。
2025, 50(5):8-14,3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02
摘要:本研究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4种处理:深翻播种后镇压(T1)、深翻播种(T2)、旋耕播种后镇压(T3)、旋耕播种(T4),探究不同耕作方式结合苗带镇压对土壤紧实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三相比、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 cm取样深度,T1较T2处理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11.48%,土壤紧实度提高116.05%。在0~<10 cm取样深度,T1较T2处理土壤含水率提高5.14%、土壤容重提高8.89%、土壤孔隙度降低10.61%,土壤三相比偏离值、土壤结构指数(GSSI)差异显著;T3较T4处理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15.27%,土壤紧实度提高67.44%,土壤含水率提高9.84%、土壤容重提高22.56%、土壤孔隙度降低13.44%,土壤三相比偏离值、GSSI差异显著。T1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2 246.58 kg/hm2。T1较T2处理平均穗粒数提高7.06%,千粒重提高5.12%,玉米产量增加了1 447.27 kg/hm2,增幅13.40%;T3较T4处理平均穗粒数提高7.16%,千粒重提高5.65%,玉米产量增加了1 478.18 kg/hm2,增幅13.98%,差异显著。综上所述,不同耕作方式结合播种后镇压可显著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提高玉米产量,增产效果以深翻播种后镇压较好,可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淡黑钙土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2025, 50(5):15-2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03
摘要:研究4种灌水方法:浅埋滴灌(SBDI)、地表滴灌(SDI)、水带沟灌(WBDI)和常规畦灌(TBI)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进而为河北平原地区夏玉米精准、高效的灌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对比试验,测定了夏玉米根系形态结构参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量、产量及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灌浆期根系形态结构参数以SBDI处理的夏玉米表现最佳,0~40 cm土层根长密度分别较TBI、WBDI和SDI提高13.8%、11.5%和4.8%;灌水方法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影响显著,均表现为SBDI>SDI>WBDI>TBI,其中,SBDI分别较SDI、WBDI和TBI干物质转运率提高16.9%、8.8%和4.3%,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10.4%、4.9%和1.8%。4种灌水方法下,以SBDI处理具有最佳产量表现,两年平均籽粒产量为8 396.25 kg/hm2,分别较TBI、WBDI、SDI处理产量提高了13.51%、8.55%和2.99%;与TBI和WBDI处理相比,SBDI处理在节省灌溉水近40%的条件下,耗水量减少12.4%和11.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9.8%和23.1%,而与相同灌溉水平下的SDI处理相比,SBDI处理耗水量减少1.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2%。综上所述,浅埋滴灌能够减少无效水分消耗,促进夏玉米根系生长和提高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起到节水和增产的作用。因此推荐浅埋滴灌技术作为河北平原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适宜的灌水方法进行推广。
马巍,孙一楠,柏程瀚,王斯文,刘晓亮,杨永志,孙琪,侯立刚,刘亮
2025, 50(5):26-3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04
摘要: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分蘖后期和拔节孕穗期水分调控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吉粳83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不同秸秆处理方式:无秸秆还田(A1)和秸秆全量还田(A2)处理,副区为水分调控处理:轻度控水(WP1,Ψsoil=0 kPa)、中度控水(WP2,Ψsoil=-15 kPa)、中重度控水(WP3,Ψsoil=-30 kPa)、重度控水(WP4,Ψsoil=-45 kPa)、常规淹水(CK)处理。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分蘖后期水分调控A2-WP3处理产量最高,较A2-CK增产22.5%;拔节孕穗期水分调控A1-WP4处理产量较A1-CK下降了32.2%,A2-WP4处理产量较A2-CK下降了19.8%,分蘖后期水分调控秸秆腐解率高于拔节孕穗期,而适度水分调控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综合考虑各因素,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结合分蘖后期中重度控水(WP3,Ψsoil=-30 kPa)可实现水稻产量提升、地力培育与秸秆高效腐解的协同作用。
2025, 50(5):33-35,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05
摘要:吉粳830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优质圆粒香水稻品系吉B2008-1853(云浪香)为母本,与优质抗病品种通科17杂交,经多代系统选育与香味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圆粒型香稻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广等优点。于2020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稻20200035)。本文介绍了吉粳830选育经过、特征特性、重要等位基因及栽培技术要点。
张楠,杜金洹,侯宗运,武阳春,李穆,徐国良,刘长利,才卓,任军
2025, 50(5):36-39.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06
摘要:为满足吉林省玉米中熟区对高产、耐密、优质玉米新品种的现代育种需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吉DH1901为母本、自选系吉DH1200为父本杂交后育成玉米新品种吉单427。2019-2020年连续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经过2年的产量测试,表现高产稳产,平均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5%。籽粒容重为748 g/L,粗蛋白含量为9.98%,粗脂肪含量为3.61%,粗淀粉含量为75.29%,赖氨酸含量为0.28%。该品种于202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吉审玉20210069)。
2025, 50(5):40-4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07
摘要:吉杂182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选育,母本为自选不育系吉2062A,父本为自选恢复系吉R140。本文简述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及繁种制种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吉杂182植株较矮,抗倒性强,整齐度高,丰产性好,适应性广,适宜在春播早熟区如吉林省的中西部、黑龙江省的第Ⅰ积温带、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等地区播种。
韩育,宁洽,吕永超,孙晓苹,张晓岩,李美君,赵跃,杨翔宇,陈小姝,高华援,张语桐,刘海龙,孙海全
2025, 50(5):44-5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08
摘要:高产耐低温花生新品种吉花31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以油4为母本、锦引花1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吉花31的百果重为166.2 g,百仁重为66.4 g,出仁率为67.5%。于2022-2023年参加东北花生品种登记试验,两年平均产量为4 313.33 kg/hm2,比对照增产7.82%。综合来看,吉花31产量高、抗病性良好,稳产的同时保留了耐低温的特性,适宜在东北生态区和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地区春季播种,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登记编号:GPD花生[2025]220056)。本文介绍了吉花3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耐低温与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为寒地花生的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的品质支撑。
宋兆锋,张志民,丁红,李美君,赵跃,史普想,孙日丹,陈小姝,吕永超,宁洽,李春雨,高华援
2025, 50(5):53-6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09
摘要:低温冷害是限制花生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之一,赤霉素(GA)能够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本研究以吉花25为试验材料,在4℃条件下,用赤霉素溶液浸种处理8 h,以清水浸种处理8 h为对照,28℃条件下发芽,统计24 h (吸水膨大期)露白率、72 h (胚根伸长期)发芽率,并对其取样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赤霉素处理使花生种子露白率和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转录组分析表明,胚根伸长期差异表达基因数大于吸水膨大期,两个时期有253个基因共表达。相关分析表明,MYB、bHLH和AP2/ERF-ERF类转录因子是促进花生种子萌发的主要转录因子。转录组分析表明,胚根伸长期差异表达基因数大于吸水膨大期,两个时期有253个基因共表达。相关分析表明,MYB、bHLH和AP2/ERF-ERF类转录因子是促进花生种子萌发的主要转录因子。赤霉素处理抑制了种子吸水膨大期赤霉素代谢关键酶基因AhGA2ox8的表达,提高了ABA降解途径CYP707A3基因的表达;胚根伸长阶段诱导赤霉素受体基因AhGID1的下调表达,促进了脱落酸不敏感蛋白基因5 AhABI5的上调表达。由此表明,外源GA处理花生种子,使脱落酸(ABA)和GA合成代谢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显著差异表达,提高了花生种子体内GA/ABA值,使花生种子打破休眠而萌发。
2025, 50(5):62-64,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10
摘要: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我国北方重大迁飞性害虫,其幼虫可对多种作物造成严重为害。为确定红小豆田草地螟的防治指标,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采用田间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草地螟虫口密度与红小豆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红小豆产量损失率(y)与草地螟虫口密度(x)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模型为y=10.658x-4.799,R2=0.985 7。综合分析当前红小豆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及草地螟防治收益和成本,明确吉林省红小豆田草地螟的防治指标为1.04头/株。该防治指标为科学防控红小豆田草地螟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 50(5):65-70.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11
摘要:为研究芝麻茎点枯病不同发病时期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对抗落粒芝麻品种‘豫芝NS610’在自然条件下发病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损失率和发病时期显著相关。芝麻盛花初期前发病,病株没有产量;盛花中期发病减产82.55%;盛花末期发病减产39.04%;终花期发病减产32.96%。随着发病时期的推迟,株高降低率、有效蒴果数减少率、果节数减少率逐渐变小。盛花中期发病与终花期发病相比,株高降低率、有效蒴果数减少率、果节数减少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不同发病时期间千粒重的降低率无显著差异。果节数、蒴果数、有效蒴果数减少是产量损失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发病时期株高及千粒重等因素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2025, 50(5):71-7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12
摘要: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本研究探讨了秸秆覆盖替代地膜应用于设施马铃薯生产的可行性。研究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以玉米、水稻秸秆为覆盖材料,分析了不同秸秆类型及覆盖量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讨了设施条件下秸秆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在设施条件下,玉米秸秆覆盖量为8 500 kg/hm2的处理能够明显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并有效改善土壤环境。研究证实,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技术作为一种轻简高效的栽培模式,能够节省人工成本和生产时间,有效缓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适合在吉林省及类似区域进行推广应用。
高山,王涛,郭兴玉,闫程铭,连植,杨越涵,陈艳涛,李忠和,于洪柱,朴红梅
2025, 50(5):76-85.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13
摘要:为筛选耐寒性较强的杂花苜蓿育种材料并探究其根系在抗寒过程中的生理响应机制,本研究选取了21份杂花苜蓿种质材料,以耐寒性较强的紫花苜蓿品种公农1号和公农5号为对照。在自然寒冷条件下,测定了杂花苜蓿根颈部位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杂花苜蓿根部的低温耐受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越冬期低温胁迫下,杂花苜蓿根部6个生理指标的变异系数介于16.71%~39.37%。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9份耐寒性较好的杂花苜蓿种质资源。进一步以不同生理指标为因变量、综合评价值(D)为自变量构建了回归模型,并对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材料划分为3大类群。
徐晓红,孙嘉忆,苏德悦,张砚凯,郭兴军,刘文明,张彬,吴迪,杨宁,王迪,王洪丽,李刚
2025, 50(5):86-92.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14
摘要:在国家耕地“非粮化”政策背景下,吉林省作为人参主产区面临种植用地受限的挑战,探索“人参-玉米”轮作模式的综合效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吉林省集安市和抚松县97份有效样本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经济效益分析与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系统评估该模式的成本收益及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种植模式,“人参-玉米”轮作模式成本降低5.10%,玉米产量增加8.94%,纯效益提升56.87%,产投比增加14.49%;综合效益评价中,轮作模式投影值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其中“人参-玉米”轮作模式综合效益最优。研究证实,“人参-玉米”轮作模式通过优化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利用与降低投入成本,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协同提升,为吉林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5, 50(5):93-99,1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15
摘要:本研究以寿光蔬菜种植户为对象,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扩散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探究绿色防控生产技术采纳现状及效果,剖析AI技术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寿光蔬菜种植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率为75.81%,但各项技术采纳比例不够均衡;AI技术采纳率为70.40%,各项技术采纳比例均低于50%,处于中下水平。绿色防控技术对农户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积极影响,AI技术运用对绿色防控技术采纳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优化技术推广、鼓励AI技术研发应用、强化示范引领和完善政策支持等建议,以期对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025, 50(5):100-10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16
摘要:基于2013-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TOPSIS熵权法测度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水平,构建面板双固定模型、中介模型和调节模型实证检验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表明,乡村旅游能够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该结论在内生性检验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区域与教育水平的异质性;乡村旅游能够通过非农就业效应、乡村创业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促进乡村振兴;市场化水平和消费水平能够正向调节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为此,提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扩大乡村旅游非农就业规模、推进乡村旅游创新创业活动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
李欣,刘昕昕,缪立生,杨少滢,马惠海,曹阳,阮洪玲,唐于鑫,张喜路,肖艳华,赵中利
2025, 50(5):109-114.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17
摘要:本文研究SERPINA1基因多态性对绵羊肉质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49只8月龄的双乾肉羊作为研究对象,筛查SERPINA1基因3’UTR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并测定其肉质性状,分析SNPs与双乾肉羊肉质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SERPINA1基因3’UTR区第33位碱基存在A>G突变。该位点的遗传纯合度(Ho)为0.540 8,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849 1,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53 8,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属于中度多态。在肉质性状方面,该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的肉嫩度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和AG基因型个体。由此可见,绵羊SERPINA1基因的3’UTR区A33G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双乾肉羊肉嫩度显著相关,该位点有助于早期筛选出具有优良肉质的绵羊个体,从而提高优质肉羊选育速度,节约饲养成本。
2025, 50(5):115-121.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18
摘要:以柞蚕蚕沙为原料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总多糖,考察提取过程中溶液pH值、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对总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参数。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测定所得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100℃,料液比1∶40,提取时间5 h,溶液pH值9.0。在该条件下,总多糖得率12.98%。所得柞蚕蚕沙总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数效应剂量(EC50)分别为0.099 8、0.003 6 mg/mL。优化后的提取工艺稳定可靠,所得柞蚕蚕沙总多糖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2025, 50(5):122-128.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25.05.019
摘要:以商洛市2 700个农民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农业信息需求类型、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获取成本、信息获取程度、信息获取积极性、信息服务满意度6个方面进行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对商洛市农业信息服务供给现状和农业信息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商洛市农民信息需求热点是食品安全、农业生产和医疗健康信息,信息获取主要渠道是手机咨询、邻里互通、技术培训和集会展会,信息获取程度、获取积极性和满意度较高。影响农民信息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为信息获取渠道、获取程度和获取成本,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对农业信息服务需求的影响较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信息素养总体不高,信息工作基础依然较弱,信息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信息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民信息素养、筑牢信息工作基础、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升信息服务质量和优化合作共赢模式的工作建议。